民风民俗在高中思政《文化生活》中的设计与实施

2019-01-15 08:00陈淑阳
山西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民风民俗

陈淑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高中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高中思政课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得力“窗口”,作为确保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我国未来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唯一方式,应该是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呈现出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老师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在下面机械的画重点,找答案。教学中普遍存在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认真听讲,其余的三分之一在走神,另一部分在睡觉或者看其他科目的内容。整体呈现出一种大家互不打扰,各忙各的景象。老师和同学之间缺乏互动,让人担忧的是没有学生反馈知识点不懂之类的现象,教师继续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照常被动式的满堂记。这种课堂气氛根本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未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授形式。

(二)师生兴趣不浓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主体紧密配合,教育活动才会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两者呈现一种消极的状态,都有待于提高积极性。当前,高中思政课教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经济、政治、哲学的内容相对陌生,因为现代的学生从小很少关心经济、政治、哲学的知识,同时经济、政治、哲学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其内容也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因此,很多高中表示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文化生活,但仅仅是因为文化生活不太抽象,并不是真心的对文化生活感兴趣。此外,高中思政课文化生活只占一小部分。因此,高中思政课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会更高,经济、政治、哲学方面要求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可能会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笔记,这样两者难以互动交流,进而导致教师枯燥的教,学生枯燥的学,毫无兴趣可言。

(三)学校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高中思政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窗口”。同时也作为塑造高中生健康心理、确保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我国合格未来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的考核是第一位的。因此,学校为了在教育考核选拔中名列前茅,在实际的教学中,重点强调升学率,强调分数,轻视高中思政教学活动,重视语数英教学。这种思想传递给教育工作者,再由教学工作者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也单纯追求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初衷。

二、《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民风民俗的原则

(一)民风民俗的典型性原则

将民风民俗运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民风民俗的内容与文化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且民风民俗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解,相对来说并不陌生,运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更深层的讲解文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因此,对于民风民俗材料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联系到所学习的知识。所以,教师在选取民风民俗来讲述文化时要贴近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民风民俗内涵丰富。教师在准备民风民俗资料时应选择更能反映授课内容的经典内容,找准民风民俗与《文化生活》的切合点,民风民俗要能恰如其分的表达某些文化知识、文化规律、文化意义。因此,文化课堂中所选取的民风民俗,必须是经过思政课教师认真筛选的经典民风民俗文化。

(二)《文化生活》内容的主体性

在《文化生活》中运用民俗民风是为了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两者是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民风民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辅助配角,《文化生活》的知识内容才是主角。教师在将民风民俗运用于《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切莫抓错重点,教师要在心中铭记主次之分。在民风民俗材料选择时,教师要注意选择自己能驾驭、学生能理解的知识点,讲解起来相对易懂的民风民俗,最忌讳在课堂上浪费大量时间对民风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咬文嚼字,或者偏离课堂知识内容对民风民俗的根源及相关创始人进行过多的探讨等。此时教师要明白民风民俗文化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其作用就是加快学生对《文化生活》内容知识的更好理解,明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谨慎选择民风民俗文化来组织相关课堂活动。

(三)运用民风民俗的适度性

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把握民风民俗运用于《文化生活》课堂中的适度性,切莫过少、过多的不合理利用。过少利用,起不到教学效果;过多利用,则会适得其反。民风民俗的运用只是提高教学课堂的气氛与学生兴趣的闪光点,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首先教师要注重“量要适度”。恰到好处的运用民风民俗,会让整个课堂丰富多彩;但过量运用民风民俗,就会使人觉得本末倒置。其次教师要注意“难度要适度”。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思政课教师要想成为像文学专家那样文底深厚是不容易的事情。注意引用的民风民俗是学生之前了解的内容,或者听说过的知识,这样学生相对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学生一听就感兴趣且明白它的意思,这样才算是达到了引用民风民俗来传授《文化生活》知识的目的。

三、《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民风民俗的对策

(一)开展民风民俗活动

《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优化思政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步骤,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单凭课内教学是不够的,还应重视文化课外活动。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有效掌握。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文化生活》教学中融入课外活动内容,使得学生受益于课内外教学活动。高中生比较倾向于民主自由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可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建立文化社团并适当开展活动,将活动中的文化内容与民风民俗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掌握文化知识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组织社团学生进行搜集并学习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此外,也可以组织民风民俗趣味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尝试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感受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总之,社团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打造经典民风民俗课堂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教材内容相联系”。民风民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阶段适当的运用民俗民风。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上好课的开始,良好的导入为整节课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民风民俗中包含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底蕴,内容丰富多彩,庆祝方式千姿百态,同时民风民俗内容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小故事,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真正的文化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引用民风民俗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思政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政内容几乎都是死记硬背。此时,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中将民风民俗的相关故事与情景教学法相结合来传递知识,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进一步凸显主题。总之,思政课教师在将民风民俗运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古人曾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音”,教学也应当如此。一节课结尾时,教师要注重总结与温习课本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如果能在课尾时巧妙地借助民风民俗故事等内容来组织相关的小活动,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民风民俗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次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文化生活》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民族感与认同感,恰巧民风民俗展示了不同民族、地区人民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定会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因此,学校应重视从校园环境文化入手,来影响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更好的领悟《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懂得思政课知识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与自己很贴近,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室走廊张贴民风民俗的经典特色图画,供学生欣赏等;校园报栏定期更换不同的民风民俗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报民风民俗趣事,让学生在校园的课余时间里能倾听到不同地区、民族人们的民风民俗,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此外,校园定期举办民风民俗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表演能力;还可以在校园张贴民风民俗标语横幅等。总之,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办不是一朝一夕的,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这样思政教师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教好每一节课。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为当代政治建设、思想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民风民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应当受到重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高中思政教育的重点任务,加之高中思政教育也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要善于把民风民俗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使得当代高中生在积极学习思政知识时,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当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的制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为做一名合格思政教师不断的努力学习。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民风民俗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多彩民风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王岐山: 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