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暴力事件干预攻略

2019-01-15 12:21方丽丽
山西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校园

方丽丽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本文研究的视角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球48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发生率每年高达60%[1],高校暴力事件是特定区域的极端表现。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肢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所谓校园暴力是近几年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暴力形式,它属于特定社区(学校)中的个人之间的暴力。校园暴力主要是指侵犯师生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行为,它大体分为校外人员对师生的暴力行为、师生间的暴力行为和学生间的暴力行为这三个类型,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校园暴力行为即指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

二、寻求根源

高校要从根本上深度挖掘主客观因素及其辩证关系,才能对症下药,把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状态。本文从宏观视角来寻求主要原因:主观因素:现在高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多数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多种原因在各种能力方面普遍存在偏低现象,尤其“自我中心”主义突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正如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中的本我,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只受“快乐原则”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可的满足。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可以达到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2]。由此可见,个体应对方式是引发暴力事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客观环境因素:父母是人生中的启蒙导师,对个体性格和行为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不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行为的不健康、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家庭气氛的不和谐等都会对个体的影响是逐渐渗透和根深蒂固的,因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为高校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滋生土壤。

三、干预攻略

大量触目惊心的高校暴力事件拉响警笛,让我们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加强高校暴力事件管理机制迫在眉睫。笔者只站在高校角度提出粗浅的干预攻略仅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建立完善高校暴力预警评估体系

预警评估体系在整个暴力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下一步进行筛查的重要指标,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这方面预警机制评估缺乏权威性和公认性。我们依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积累一些参照指标:(1)生理躯体症状指标:生理缺失或生理功能丧失;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精神萎旎及身体不适等。(2)个性心理指标:人格不完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气质不良、信念淡薄、缺乏兴趣、性格孤僻和个体抗挫能力偏低等。(3)情绪调控能力指标:主要表现在紧张、抑郁、恐惧、自卑、狂躁,缺乏安全感、暴力倾向、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等负性情绪。(4)生活满意度指标:是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支持系统的看法和满意度,例如对老师、同学、朋友和情侣的看法和满意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看法和满意度。所有指标必须在科学合理的量表中体现,针对不同指标进行认真客观的测量和记录。

(二)锁定和识别暴力范围和对象

首先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引发暴力事件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因为在调查中发现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多数都有心理缺陷和严重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势在必行。新生入学之际全面开展心理测试,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咨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学生作为重要预警对象时时进行心理治疗和检测跟踪;对疑似精神病患者的应该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06年)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职业医师作出,按照规定医疗机构对送诊疑似精神障碍患者要留院观察,并且立即指派精神科职业医师进行诊断,及时出具诊断结论。根据这些条例,我们应该协助其家属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因为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和处方权。此外,定期整理、更新和维护学生心理电子档案,从中锁定识别出潜在暴力范围和对象,力争做到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三)夯实联动机制和落实责任追究制

预警机制是否高效畅通运作还依赖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联动的坚固同盟。中国人民大学在抗击“非典”时建立的危机管理指挥体系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运用的“垂直型”的“组织到末梢,指挥到终端”的组织框架[3]。不但调动各级积极性和处理及时有效性,同时也体现出指挥体系的权威性和畅通性。鉴于此,高校应该建立暴力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形成四级监控制度,并且每一级别都设有相应的责任制。一级组织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带队,下设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相关处级干部;二级组织由各院主任负责,设有全院系的一线教师;三级由各院系辅导员带队,设有学生干部和心理自愿者;四级由宿舍楼主管带队,下设有楼层管理人员、学生寝室长和学生互助组成员。校园暴力事件一旦发生,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进场处理暴力事件,垂直上下联动全方位落实情况,同时还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杜绝玩忽职守现象的发生。再者,各级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和评估,提出整改建议并监督实施。

(四)发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干预途径

首先设立24小时应急联络热线电话。热线电话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和隐秘性等特征,是间接接触暴力事件的最前沿,电话接线员利用专业知识和成熟的职业技能客观准确提出心理解决方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安抚和心理疏导;同时立即报告相关领导进行下一步指示,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和蔓延。其次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平台。依托校园网络为平台,开设网络心理疏导和心灵沟通模式,由于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带来尴尬局面借用网络的多样性可以有效避免,这样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得到更好的咨询和沟通效果,缓解心理压力和对暴力事件具有缓冲作用。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法教育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不间断定期向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最后推行朋辈互助组。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系统虽然丰富,但是真正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了解的应该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好爱、性格特征、处世哲学和相同价值观,这种平等无压力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沟通流畅易于接受,是构建重要干预途径之一。

(五)善后处理和掌控舆论导向

暴力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不可忽视是危机事件的最后一环,如果处理偏颇或不妥会进一步导致事件的恶化,危机升级甚至无法控制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全面准确整理有关信息和严格按照校园暴力事件四级领导小组程序进行信息报送,并且保证信息畅通透明和高效及时,警惕错报漏报认真落实工作任务;一方面注重信息发布方式和掌控舆论导向,基于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高校信息整理之后应启动专业新闻发言人立刻在校方的主导传播媒体准确发布信息,时刻注意保持和社会媒体良性沟通,避免出现“谣言乱飞”不断发酵局面,给社会和学校造成不利影响。简而言之,从教育角度报道事实真相遏制负能量的蔓延。

高校暴力事件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见成效的,唯有采取有效措施启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高效联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减少事件当事双方和师生造成灾难性后果。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