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城市,折叠文化
——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解读

2019-01-15 12:21
山西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幻现实小说

祁 赛

(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2016年,80后女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刘慈欣之后,中国作家第二次斩获雨果奖”[1]。《北京折叠》以软科幻的形式构造了未来的城市生活图景,也向读者传达了城市“折叠”的新空间形态。

著名英国科幻小说家阿尔迪斯认为尽管科幻小说天马行空,但“立足点仍然是现实社会,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2]。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作者也是以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做出大胆假设。“社会分层”本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学术概念,但现在被大众普遍接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强教授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什么样的一个层化现象大家认为是公平的、是合理的,这是关键的核心问题,小说《北京折叠》就体现了作者郝景芳对“社会分层”问题的思考。小说描写未来的北京被划分成了三个空间,三个空间不同时存在,分别有各自的不交叉的生存时间。三个空间象征着不同的社会阶层。主人公老刀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城市贫民,为了让养女糖糖上一个好点的幼儿园,不惜违反空间规则穿越空间为人送信来挣得养女的学费。小说的整条主线在于老刀从第三空间向第一空间逐级跨越的“去”的过程,“回”的过程仅用寥寥数笔。然后在“去”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和现实世界一些共通的问题。作者把现实中的状况加以夸张化,又把社会中的矛盾聚焦于一个点,以此展开故事的叙述。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小说中三个空间代表着三个相对固化的社会阶层,第一空间的人掌控着资源和时间空间的分配,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描写第一空间的一个重要会议的材料没有准备好,可以人为地推迟空间转换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掌握着那个世界的公认法则。但三个空间之间的边缘又是模糊化的,小说中提到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因为实习可以有机会踏入第一空间,然后遇到了心仪的女郎依言。第一空间的主任老葛又是从第三空间一步步升职上来的。尽管设立了不可逾越的空间层,却还是有官方和非官方的渠道联通三个空间,对于主人公老刀而言,他目睹了第一空间的优越生活,却不得不返回自己生存的第三空间,从事着辛苦的体力劳动拿着微薄的工资。第二、三空间的人充作庞大的分母,第一空间的人轻松占据高点。它映射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潜在阶级性特征。高层的精英人士,人数少但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这也符合现代生活中的二八定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关注于这20%的人,他们能够创造大部分的财富,并且资源的损耗也能达到最小,但人道关怀又让我们必须照顾到手握20%财富的那80%的人。中层的工薪阶层和底层的民众,作为社会中的占比例最大的群体,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平凡人,他们辛苦工作只是求得生活的温饱和相对富足。这种阶级的特征是真实存在的,大众对这种现状也是默认的,至少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这种状态。

这种近乎直白现实的空间结构设置,我们为什么还称之为科幻?科幻的价值是根植于社会生活中,它是用未来的发展的思维解决现世的难题。科幻毕竟也从属于文学之中,它存在的意义也是为指导现世的难题做出解决的方案,与其他文学类型的区别是它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做出合理的想象假设,并且这种想象和假设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这篇作品属于软科幻,更多的笔墨集中于社会、心理、人伦等人文方面的内容,没有过分在意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与硬科幻相比,这就将拉近作品和更多的读者的距离,扩大了阅读的群体,甚至于读起来并不太像科幻。这篇文章具有描绘现实的普遍性,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这种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文章中提到的“折叠”的概念只是解决生存空间和时间的暂时性的方法,根本性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口过于密集,社会身份和地位生来的差距,机械性工作对劳动力的损耗和就业问题的矛盾……就像第一空间的人也提出了智能化机器化的技术能够取代第三空间垃圾工的工作,但迟迟不投入使用的原因就是无法解决第三空间的人的失业问题。丢了这份基本的工作,他们就难以生存。所以我们应该提升的是人口的整体素养,培养从事高精尖技术工作的劳动力,进而逐步优化资源和人员的配置。

折叠,不仅仅只是一种城市的空间时间形态,更多的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心态的折叠。尽管社会层化现象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但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的办法。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它在幻化未来的基调上对现实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这是科幻的最大意义。

猜你喜欢
科幻现实小说
怎样写科幻故事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漫画:现实背后(下)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