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服务型政党建设研究综述

2019-01-15 15:22
山西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服务型政党现代化

闫 鑫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通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研究领域,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通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研究,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上转变党的执政理念,对提高党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体制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要想推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就必须调整固有的思维方式,采取均衡、全面的改革措施。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相关的文献著述层出不穷,主要的研究论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概念,关于其内涵,江必新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1]燕继荣认为,个人、社会组织、政党等各种社会角色的经营行为,都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治为调节社会矛盾与冲突提供公正裁决,从而避免将社会政治问题转化成军事问题,这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竹立家认为,国家权力体系的现代化、依法治国体系的现代化和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研究

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专门写国家治理现代化困境的文献并不多,主要的观点有:俞可平认为,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是国家治理主体间的失衡状态。国家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政府管得太多,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太弱,导致公众政治参与缺失。王长江在《如何看治理与民主的关系——加快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一文中,认为给国家治理现代化造成客观性障碍的是我国民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个别地方和部门,民主成了玩弄民意和推脱责任的工具,民主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由探索者承担等。冯莎、颜俊儒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执政党自身方面的挑战,主要是党的内在基础建设和外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二是政府方面的挑战,当前困扰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的问题主要在控制与发展的规模、角色定位、利益博弈、职能和职责等七个方面;三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方面的挑战,主要分为网络治理和现实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其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何止十个八个,所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如何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工程,需要把握好国家发展的整体方向,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国内学术界对于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可谓仁者见仁,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制度方面,虞崇胜在《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指出,要把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并从制度优势、制度理性、制度力量、制度权威、制度文明等方面做了具体阐释。马一德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和基础,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凝聚改革共识,构建法治政府和多元共治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蓝志勇、魏明指出,完善国家治理结构要以民主责任制的建设为方向,健全反馈调节机制,发展协商民主。

2.文化方面,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2]辛向阳、李建华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步发展。

3.党的建设方面,李安林、程建军指出,治国理政要坚持发展中政党的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彭穗宁、孙会岩等学者,从服务型政党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执政党向服务型政党的转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二、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相关研究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国内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架构,大多集中于服务型政党的概念、意义、理论依据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

(一)关于服务型政党的内涵研究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佘湘认为,服务型政党是一种新型政党形态,它以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和权利本位为指导,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目标,以服务为政党职能结构重心和治理体系的核心。[3]梁巨芬则认为,服务型政党指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为人民群众而立党、为人民群众而执政,在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背景下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责任观念和服务思想,利用执政理念、行为、体制和方式更加有效和周到地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承担重要职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

(二)关于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来源研究

在提出依据方面,王长江在《由全能党变成服务型政党》一文中,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认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重大转变、从领导民众实行计划经济的党向发展市场经济的党的重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由全能党变成服务型政党的最深刻原因。朱海波在《建设服务型政党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中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党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顺应群众多元化需求的需要”以及“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5]在理论来源方面,陈正奎的《试论“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来源》,认为“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哲学理论来源是历史唯物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重要理论来源是现代政党的发展规律。

(三)关于服务型政党建设的路径研究

田芝健在《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中,从理论指导、党的特质、法治方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探索执政党服务规律以及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等七个方面详细地阐释了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的问题。刘先春和雍小花在《“四种意识”与建设服务型政党》一文中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党要牢记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四种意识”,即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并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路径。

猜你喜欢
服务型政党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