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聚集效应的产业经济学研究

2019-01-15 15:22孙亚楠
山西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效应人才经济

孙亚楠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前言

产业与经济活动在空间和地域上的集聚及其趋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形态的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人们切实所感受到的企业布局、人才流向、产业质量等等都是城市集聚效应的产物。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他们有着完善的产业机制,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物流以及售卖,而在同一区域往往会存在较多同类企业,他们所共享的资源从最开始的交通运输、销售渠道、劳动力等已经转变成为了技术、人才、信息知识等。他们之间存在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向心力,帮助他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降低成本、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这对于企业本身、以及地区产业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二、城市集群效应下的经济学研究

(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经济承载力

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包括人们可以看见的交通运输、工作环境等,还包括人们的社会福利保障、企业接纳与承载能力等。因此,地区想要借助城市聚集效应进一步发展经济,应当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两手抓,既要抓好硬性的、可见的基础设施完善与城市建设,还要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接纳机制,包括对外来人才的权益保护、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等等。另外,城市聚集效应所衍生的人口密集也会为当地带来包括住宿、饮食、商业等方面的压力,配套的生活设施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样会对产业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不论是地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如果他们想利用和发展聚集型产业经济,就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到“人”的问题,人们在如此密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是否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能否在工作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等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城市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理想的效果都将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人们在大力打造密集型产业园区的同时,还应当继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大规模的经济体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入,形成产业孵化基地

城市聚集效应下园区、写字楼等形态往往是高精尖人才的聚集地,长久的产业惯性以及人才培养渠道让更多专业人才聚集到一起。截至2017年底,北京、上海、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三大城市圈人口达一亿五千万,其他的一二线城市所容纳的人口数也是极大的。更多的高精尖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原因前往一二线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在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地区想要利用聚集效应主动吸引人才,人们需要抛出更多的政策机制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无锡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这里聚集的五百强企业以及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居江苏省前列。地方政府在人才的引入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比如定期举办的“才交会”,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更层次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保障等等,同时创建多个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工作园区等等,为高层次人才的深造、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机会。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是产业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在专业领域所迸发的创造力与专业素养不仅会为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校正与调整,更会为其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与足够强劲的竞争力。

(三)深化企业合作,最大化发挥城市集群效应优势

各种企业的聚集对其本身来说就是难得的机会,同类企业存在着相同的发展需求,需要相同的优质资源与渠道,不同类的产业能够在产业链中形成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城市聚集效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是一剂强心针,它所产生的影响是辐射性的,不仅会影响地区内同一领域企业的新型竞争与合作,还会在区域上对周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在利用聚集效应的同时应该注重各个产业及领域的协调发展,而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关联性强、集中度高、集约度高这三个特点下,企业合作的开展与达成是比较容易的,不管是企业角度还是地区政府角度都可以在合作上大做文章。像美国的硅谷IT产业集群、德国法兰克福化工产业集群等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而目前国内的企业合作相对扁平化,形式单一,很难最大化的发挥集群优势。对于企业来说,人们需要更加深入的发掘自身需求与供给,从多个角度共享资源,探讨合作,从而与相关联产业达成良好的合作。从地区政府角度出发,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强化产业园区的服务与管理,从统筹者的角度为企业牵线搭桥,从而拓宽企业合作渠道,丰富其发展形式。

三、总结

城市集群效应是人类在经济以及城市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之一,它不仅归纳和总结了产业经济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了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方向。在人们大力借助聚集效应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做到有策略、有区别的对待不同地区的具体问题,认识到集群经济模式中的设施保障、人才与合作等模块,从而保障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效应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