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9-01-15 15:55徐越野
山西青年 2019年2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政治思想

徐越野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表现出党中央对基层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他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能符合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要求,旨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式方法等具体领域,实现对人的关注,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管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也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但在当下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方式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单一化,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以人为本”思想观念是相违背的,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成果也由人来体现。我们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本质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可行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作为高校也将这个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再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进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做到适当“放手”,让学生能够作校园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和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学生们在经过“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不仅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们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积极的、进取的,在生活、学习中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实践活动,探索实现自身和社会需要之路。学生也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勇于竞争,自强不息,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目前或多或少的高校都存在管理上的矛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追求的目标,那么高校在管理工作中更加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营造校园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安逸的文化氛围。

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我们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也提出了要求,我们更加要正确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是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们息息相关,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的义务,更是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为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生是我们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和核心,时刻保持与学生们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工作的特殊性,经过与学生的频繁沟通和交流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学生和生活状态,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众所周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个高校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而当下我们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一种引导和把控,让他们从受教育中不仅能够学习文化知识也能塑造自身对社会的认知,从而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而且还使大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去开展,有目的性地组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从活动中感受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够始终坚持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不动摇,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青年。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