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干部在安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思考

2019-01-15 21:52袁利丹
铁道运营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铁风险管理事故

袁利丹

(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车辆段, 工程师 广西 柳州 545007)

铁路运输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很关键的就是要注重发挥各级干部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如何将这一成功做法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笔者以南宁局集团公司为例,通过思考形成管见,即继续坚持并不断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铁路工作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激活铁路企业各级干部推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创铁路安全生产新局面的迫切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手段是提升各级干部综合能力拓展安全风险管理实效的有效途径。

1 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的缘由

多年来,南宁铁路局集团公司坚持突出安全风险管理主题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17 年旅客、货运发送实现双过亿。随着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和运输总量的迅猛增长,国家和人民群众对铁路运输安全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因此,着力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日益凸显。

1.1 法治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铁路在维护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新《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依法治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2016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立法机构研究修改刑法有关条款,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2017 年,铁路总公司提出了“把高铁和旅客安全作为铁路行业的生命线,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铁路人的职业底线”、等安全管理新理念。这些要求的核心要义就是警示企业必须从法治的高度管控安全生产风险,切实做到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负责。

1.2 安全责任追究越来越严 如2015 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范围,对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严肃追究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铁路总公司2017 年新修订的《铁路运输企业领导人员铁路交通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规定对旅客列车事故、造成旅客死亡的事故责任要从严追究,追溯安全管理和履职过程,严肃追究失职行为。为了避免安全生产失职既要受到行政处罚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后果,惟有加大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努力实现生产安全持续稳定。

1.3 现实安全压力越来越大 2017 年,南宁局配属机车817台、客车1 696辆、动车119组,日运用货车2.1 万辆左右,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1.0286 亿人、货物发送量1.002亿吨,首次实现“双过亿”。营业线里程特别是高铁里程快速延展,动客车开行对数特别是动车组开行对数增多;动车组、电力机车等设备大幅增长,高铁移动、固定设备故障逐步呈多发态势,隧道隐患突出;60%以上线路依山傍河,防洪隐患突出,病害整治滞后,高铁防洪还处于探索阶段;施工建设对运输安全的影响和压力巨大;栅栏进人、大牲畜上道、机动车道口肇事、非法路口、火患、偷盗、破坏等外部安全隐患突出。上述安全风险必须施以强力卡控才能确保运输安全。

2 干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差距

2013年底南宁局高铁开行以来,随着新入职人员骤增和新装备、新技术大量投入运用,规模急剧扩张,干部管理队伍呈现出诸多不适应。

2.1 管理理念与安全风险管理要求不适应 2017

年南宁局共发生铁路交通事故145 件,其中行车事故64件、从业人员伤亡B类事故8件、路外相撞事故73件,总件数通比减少51件、下降26.4%;发生设备故障1131件,同比减少137件、下降10.8%。事故虽有所下降,但高铁和客车事故仍然较多、简化作业和“两违”引发的事故居高不下、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结合部管理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现场,从表象看是因职工安全意识不强、执行标准不严、业务素质不高所致,但根源在干部还未真正树立安全风险意识,还不善于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眼光来看待、思考和解决安全问题,安全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普铁时代。

2.2 干部素质与高铁需求不适应 开通高铁后,新技术新装备大量投入运用,机务系统使用的主力机型已变为先进的交流传动大功率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辆系统配属380 型动车比例不断提高;供电系统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已达3450 km,占全局营业里程的比例由不足20%爆增至61%;动车组司机、机械师大量缺员及大跨度调整等等。面对生产规模急剧扩张和设备、规章、人员、环境、作业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干部队伍特别是业务管理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知识储备都明显滞后形势发展,如职工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何培训内容仍停留在普速时代,培训的实效性与现实需求不适应。2017年,共发生因不熟悉高铁作业标准导致行车事故20件,因应急处置不力导致故障升级为事故的就有5 件。为此,适应高铁时代安全生产新要求必须从提升各级管理干部综合素质抓起,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展示新作为中形成干部带群众、一级带一级的新局面,为高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2.3 考核与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要求不适应 虽然一些干部在风险隐患排查时重形式轻实效、标准执行打折扣、发现隐患缺乏敏感性、处置故障缺乏紧迫感等现象长期存在,但各站段在干部安全责任制考评时对此却问责不力考核不严,批评的多考核的少,致使部分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安全生产闭环管理不到位。前车不忘后事之师,必须深刻汲取疏于干部严格管理考核的教训,下大气力真功夫解决部分干部中的老好人思想和管理惰性,推动安全风险管理真正严得起来落得下去取得实效。

3 提升干部安全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当前安全管理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认真落实“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突出干部履职制度规范和安全问题追责,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全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

3.1 更新安全工作意识 要坚持“旅客至上,安全第一”,树立全新的高铁和旅客安全万无一失的安全工作意识。一方面,高铁已成为国家名片,代表着国家形象,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高铁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容不得在高铁安全上有任何闪失,必须用“万无一失”的理念指导安全工作;另一方面,随着高铁安全周期的延长,一些干部职工对高铁安全的敬畏感有所弱化,警觉性有所放松,松懈麻痹的思想有所抬头,必须时刻用“万无一失”的理念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把这一理念贯穿到高铁安全标准、规章制度、作业流程的全过程,牢牢坚守住高铁和旅客安全这条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

3.2 完善安全考核机制 坚持“严在明责落责、严在规矩规范、严在过程控制、严在结果考核”的工作要求。一是要注重抓好以“分工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体系建设,对干部做到履职有量化、追责有依据、问题有闭环,不断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运转科学、落实有效的责任运行机制。二是要推进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权,形成讲规矩、重规范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操守。三是要持续强化对各项工作的过程管控特别是强化干部履职过程管控,提升履职能力,严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用过程保结果的良性循环。四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奖罚分明,对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成绩突出的奖励重用,对不敢担当、不负责任、消极懈怠的严肃追责,对触犯“红线”、发生事故和导致重大安全隐患的,必须逐级倒查管理人员的失职、失责行为,形成有功必赏、失责必究的鲜明导向。

3.3 创新安全工作理念 坚持“大气谋事、严格管事、精细做事、高效成事、团结共事”的工作理念。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全局的视野、战略的眼光、科学的理念,着眼大局,谋划大事,有胆有识,敢想敢试,开风气之先。二是要压实严的标准,贯穿日常平常,敢于担当作为,勇于较真碰硬。三是要发扬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精耕细作、精雕细刻,努力追求卓越,提高工作质量。四是树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大力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早赶前,事不过夜,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要讲大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担当,做好本分、珍惜缘分,注重情分,形成合力。

3.4 改进安全工作方法 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规范性和时效性”相统筹的工作方法。既要有战略规划和长远目标,多做打基础、强根本、谋长远的工作,不搞短期行为;又要准确把握阶段目标与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最终取得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既要胸怀全局、把握大势,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推动各系统各部门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保证资源利用和发展成果最大化;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克服等待观望等不良倾向,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集中力量予以解决,确保达到预期目的。既要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坚持依法、按规、有据,不以事多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又要坚持保证质量、提升效率的导向,在遵守规矩、执行规范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时效。

4 结束语

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只有牢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坚守确保高铁和旅客绝对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切实发挥干部领头羊的作用,勇于担当作为,扎实做好安全风险管控,才能确保高铁运输持续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高铁风险管理事故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学中文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高铁会飞吗
废弃泄漏事故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小恍惚 大事故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