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理念引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2019-01-15 15:55
山西青年 2019年21期
关键词:校企人才专业

陈 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在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地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便于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就业方向,让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抓住激烈的社会竞争优势。在传统模式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社会竞争力不强,培养模式僵化老套,难以适应企业需求。传统的高等院校科研模式也受制于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够真正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困境与瓶颈,在科研方向上存在盲目性,因此,探索一种新形式的协同创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与校企双方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为企业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同时为高校提供广阔的科研试炼平台。这一模式的深入探索使校企双方顺应时代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

一、传统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

(一)传统高校人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一直处于学校基础知识环节与专业知识环节的理论研究阶段,学生在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时,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十分欠缺,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空想阶段,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所学与运用难以进行衔接,没有专业的实践基础,对所学专业知识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不能够发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二)传统高校人才关于道德标准的评价。道德的培养伴随着每个人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更是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始终在学校的环境中接受关于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对如何做一名品德端正的栋梁之才都有很好的觉悟,但在结束学生阶段,走入社会时,往往对社会发展与企业竞争型的文化中继续保持思想端正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思想偏差,不能够分辨竞争型社会中的良好与低劣的处事方法。

(三)传统高校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现状。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在注重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的掌控时,人才思维的活跃程度一定意义上成为技术与方法创新的关键,传统模式下培育的人才思维模式完备,具备很好的思维连贯性,但由于在高校的环境中,难以接触新鲜的社会讯息,没有前沿的科技知识与实践平台的支撑,难以在现有模式下创新出新的思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在思维模式上的深入思考,也难以在多变的发展环境中抓住创新的契机[1]。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

(一)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技能突出的优势,真正将在高校中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做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而不是照搬书本,企业方在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发展,为人才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平台,做到在社会发展中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新的企业创新理念,能够更好地依托人才进行发展,复合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为人才的就业提供了社会竞争力。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与品德导向。高校人才思想品德的养成在人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品德事关其发展的好坏,社会生态与高校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在员工进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经受各种各样在学校所不能遇到的困难与诱惑,传统的高校思政模式难以发现这些伴随人才成长而产生的弊端,在人才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中,作为企业的一方能够观察到这些因环境改变而对高校人才内心产生的细微变化,例如在商务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所学专业往往涉及金融相关知识,学生在理论中对金钱观概念模糊,难以发现面对诱惑的心理变化,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通过对金融企业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面对诱惑能够正确对待,从而牢固品德的养成,通过社会企业的各种考验,能够拥有理性的竞争观,人生观。

(三)校企合作有助于人才思维创新。通过对企业的实习实践,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深入企业,真正的帮企业分析解决困难,使高校人才在利用所学知识不断锻炼与完善自己的同时,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发现问题,找到思维创新的方向,做到有针对性的创新,为企业转型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在高等学校的相关专业中,传统的培养模式与案例分析难以掌握动态发展的企业规律,机遇与创新往往蕴藏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环境中,高校人才只有在企业中真正理清经济发展脉络,才能发现在商业运转中存在的弊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的放矢。

三、校企协同创新下的科研合作模式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与教学模式的调整,高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与优势,创新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等人才创新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阶段社会人才发展的新模式。合作型协同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校企双方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重大探索[2]。企业以需求为导向,带领学生提前了解本行业前沿动态,为人才开阔视野,锤炼扎实基本专业技能,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也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出谋划策,实施创新成果升级,也借此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传统高校商务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人员培训、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教学弊端,课程的设置与所开专业未能合理衔接,学生专业意识淡薄,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知识的获取仅限于课堂上,不能真切的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的建立必将提升校企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高校商学院将开设课程运用到实际中进行检验,通过企业真实的运转找到课程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将课程在企业间的反馈进行再吸收,变成一门经过企业实践的创新性课程。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形成校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达成全方位育人,校企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性循环。以企业为基础,畅通“科研-实践-就业”渠道,通过科学规划人才专业实践过程,在实战中学习、在实战中培养,有效保证专业实践质量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学校在适应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中,应该充分发挥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优势,利用企业提供的良好平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和基础理论课程的转化和推动行业进步的能力。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对应课程科研成果不仅需要面向高校人才的培养,更要走出去探索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成果转化,将现有企业运行模式运用到实际产出中,检验理论课程存在的合理性与实践性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需求,通过与企业对接,由企业高管指导并共同研发教学项目的应用,使高校科研成果由理论转为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果产出。

在企业与高校间实现双向导师的培养模式,由高校导师为学生确立本专业所研究方向,由企业导师为其讲解本行业现行的运行模式,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运行管理中,使学生了解企业在发展运行的各个关节的关键所在,掌握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以高校实例为借鉴,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理念引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包含高校的高端科研水平,企业的前沿发展动态,高校人才作为媒介将高校科研与企业实操进行协同对接,并依托高校与企业的双向支持,将现有成果进行创新与转化。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在探索专业学科发展过程中,传统学科如旅游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理论基本功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少,实践时间短,学生难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只知大概,难以系统化应用。

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发挥企业的前沿优势,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及时更新高校人才在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知识,学习最新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服务优化。

会计学专业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不仅可以了解国内的会计操作规程,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会计管理也为高校会计学科在国际领域打开了视野,更好的参照借鉴国内外发展模式,为本校会计类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广泛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在进行特色学科建设中起到创新性的发展竞争力。

电子商务是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顺应时代潮流所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成为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性学科,电子商务发展快,课程体系往往紧跟时代发展,在高等院校中此类课程的时效性较短,需要大量的流通数据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模式应用方法作为教学支撑,在进行深度的广泛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在高校中完成本学科的学生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接触电子商务,将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既深化了专业基础知识也锻炼了面对挑战的心态。使其在心态方面由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准社会职业人。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的发展人才缺口十分巨大,预测未来五年缺口在500万左右,而现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对口就业率只有20%,缺乏实践能力是对口就业率不高的关键。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急需合适的电商人才,但又缺乏培养能力,解决目前学校电商人才供应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以建立企业合作生态圈和电商人才培养为核心诉求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成立,标志着将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解决人才的问题,为学校的电商人才的输出提供桥梁,做校企深度合作的示范样本。

五、总结

以响应国务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号召为契机,实行校企有效对接,保持良好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抓好建章立制,促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联合方面各自的优势,通过提前培养人才,增强高校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打好基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探索出一条满足高素质创新型商务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校企人才专业
人才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