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火爆评分超低,《娘道》引发争议

2019-01-16 20:00佚名
现代妇女 2019年1期
关键词:糟粕男权现实

佚名

《娘道》刚刚于卫视播出结束,收视的火热与口碑的崩塌折射出电视剧市场的一大症候:从客厅遥控器到网络话语权的争夺战,延伸至子女一代与父母一代价值观念巨大的撕裂。

从客厅到网络的“战争”

收视率破2的新晋收视冠军、爆款国产剧《娘道》,在豆瓣却只得到2.6分的评分,被批评是“封建糟粕的沉渣泛起”。该剧的“毁三观”之处,主要在于物化女性、信奉“三从四德”、男人是天、女人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母亲必须为儿女牺牲一切、生儿子是光荣的使命。

作为“娘道”典范的女主角媖娘,她在生产时“我这条贱命算什么,只要能为二少爷生儿子”式“切腹宣言”更是让人恶寒,《娘道》俨然一个“女德传奇”。对于接受新时代平等自由思想教育的年轻人而言,“封建男权复辟”式作品《娘道》,其所表现出的以讨好男权,甚至自轻自贱来换取庇护资源的女性命运,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于是,“陪爸妈看娘道”这一话题也于网络悄然走火。从现代都市生活抽离出、回家度假的儿女们,陪伴父母追看《娘道》似乎成为“尽孝”的一项义务,忍耐剧情、咽下意见。“有些人在微博标榜时尚追求自由,背地里却被爸妈压着一起看娘道。”既是一句自我调侃,却也于不经意间折射出子一辈与父一辈之间的观念鸿沟。

《娘道》定位其实非常清晰——拍给“今天还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的中老年人”看。父辈观众是传统荧屏的忠实用户,却也是互联网时代里“沉默的多数”,他们用遥控器撑起了电视收视,却在网络平台处于不可闻“透明态”。这是媒介受众群体之间的不对等。

也有声音认为,这是“那些已经因为糟粕受了苦的人的一点心理安慰”,但这种抚慰就如同兜售给老年人的保健品一样廉价而不走心。如果安慰受苦的人,只是呈现他们所遭遇的不公和剥夺,并将其无限美化,这是附庸于孱弱的人性想象:认为“我之不公必将加之于人”的狭隘偏见。真正带给他们安慰的应是,看到曾捆绑他们的枷锁被破除,而非套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换言之,《娘道》没有忆苦而思甜,而是将“苦”直接偷换为“甜”,本质仍是一颗包裹着糖浆的毒药。

两个标准的争议:现实观与价值观

《娘道》的争议背后,其实是两个关于艺术标准的讨论。一是艺术该怎样反映现实?二是艺术品是否可以用价值观来评判?

首先,追捧《娘道》的观众认为,它反映了旧社会的现实。我们发现,从众多后宫剧到《娘道》,反映美化男权、物化女性、表现群体互害的作品都被“时代所限”,四个字赐予了内容上看似无法反驳的“豁免权”。但反映现实其实也有着技法上的差异,用鲜活生命所遭受的压抑表现他们的挣扎与反抗,是真正的批判糟粕、是让人脊背挺直的“净化”。

如果说后宫宫斗剧对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尚有“劝百讽一”的“讽”,那么《娘道》却是完完全全毫无抵抗地拥抱“生男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天职”的思想,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反映现实”不等同于“与时代共振”,好的文艺作品影响现实,合格的作品如实展示现实,而低劣的作品与“现实”媾和。

2018年,在海外作品聚焦《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使女的故事》时,我们拿出的却是《娘道》。倘若说这是东方特有的情感结构,那么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印度同样拍出了《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這样的作品,用细腻的情感温柔而有力地推翻那片男权的天,去关心弱者的生存。

歌颂母爱当然没有错,但表现的手法有很多,《娘道》独独选择了以一种“去人性化”的方式去“贴近”历史,只能说是对中老年市场的一次投机罢了。

在新媒体和现实焦虑的双重加速下,批评《娘道》的声音不断出现,但或许我们应该让批评不止于单一作品评判。喂养作品的现实土壤、行业的规则与潜规则,同样值得关注,否则按下了这部《娘道》,还会有下一部、下下一部的《女道》《女德》《妈法》……出现。

(摘自新浪女性)(责编 拾谷雨)

猜你喜欢
糟粕男权现实
Myth and Mechas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从古典到西洋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