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柯亭位置及变迁考略

2019-01-17 07:25童志洪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蔡邕方志柯桥

童志洪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 言

古柯亭(即汉代时的高迁亭,与尔后的千秋亭,下同),是汉代设在会稽郡山阴县镜湖畔的一处驿亭(馆)。出于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在驿道上设立驿站,约30里一驿,它又称为“置”。既是传送公文军情的“驿”,又是兼有迎送专使与接待过往官员职能的机构。驿站的主官为“置啬夫”,与乡啬夫等基层官吏级别大体相当。

熹平六年(177年),东汉名士蔡邕,向灵帝刘宏密奏外戚宦官专横的祸乱,及举荐(曾任会稽太守与太尉的刘宠等)贤臣的“治国七事”。事泄后,遭到朝中恶势力迫害。为此,被迫避祸吴越10余年。期间,他渡钱塘,沿古越水道去会稽郡城途中,在位于山阴县鉴湖畔柯山山麓的高迁亭歇脚。入住驿馆后,闲暇中,深谙音律的蔡邕,见驿舍竹椽上第十六根良竹可用,便取下为笛,笛声果然悠扬。这便是成语“椽竹为笛”、“柯亭之竹”的出典。

记载1 800年前蔡邕这段佳话的文字,主要散见于现存的以下史籍:

“高迁亭汉纪云:蔡邕避难宿于此亭,仰观椽竹,知有奇音。因取为笛,遂以为宝器”[1]。

《嘉泰会稽志》载:“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2]

明万历《绍兴府志》载:“柯亭;汉时名高迁亭,在府城西三十里。《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张骞文士传:蔡邕告吴人云:吾昔尝游会稽高迁亭,见屋椽中东十六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3]。

蔡邕“椽竹为笛”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年间的高迁亭(即柯亭、千秋亭),这是客观史实。但当年此驿亭的大体位置在何处?历尽沧桑与战乱,因史籍大多散佚,现存的史志对此的记载十分简略,具体方位也比较含混,且一些方志记载还有误传的瘕疵,加之蔡邕早在1 800多年前就已去世,故后世对此亭的所处位置,一直存有多种说法:一是,应在柯桥镇上的原融光寺处;二是,应在鉴湖畔的柯山山麓;三是,应在柯桥镇东官塘最西首的永丰坝(原柯桥中学旧址),濒临浙东运河处。因此,虽各持己见,但均因依据欠缺,而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经多方考证,组成了新的“证据链”。明确提出:汉代柯亭的位置,应位于古鉴湖畔的柯山山麓,而不在后世的柯桥镇上的融光寺与永丰坝这两地。同时,对汉代高迁亭圮废的原委与时间、汉代高迁亭与柯桥寺、高迁亭与清代前期,在运河北岸重建的“古柯亭”等关系及存疑,并结合本人数十年前的见闻,做出了客观的诠释。

1 汉代驿站高迁亭(驿馆,下同)设在鉴湖西湖畔柯山山麓附近的原因

汉代驿站高迁亭(驿馆,下同)设在鉴湖西湖畔,这完全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从当年交通的客观状况看,西晋以前,山阴西部去固陵的主要水、陆驿路仅为一条。即春秋时期的山阴故陆道与故水道。其中的水道,也就是后来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由会稽太守马臻所筑的鉴湖(西湖)水道。古代的驿站必定设于驿道上,这不仅是惯例,也是一般常识。

1.1 山阴故水道在史志中的记载

早在越王句践七年(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螽就筑有山阴故陆道与故水道。“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隨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4]。此外,《越绝书》中还有一些零散的记述,显示出大越城西部水道(东汉马臻所建的镜湖西湖),战船是经西小江,由固陵过浙江(钱塘江)与吴国决战的史实[4]。

现代研究表明,早在在越王句践时期,就已形成了一条东起东小江(即后世的曹娥江)边,过炼塘,西至今绍兴城东郭门,经绍兴城南,沿柯岩、湖塘一带,过西小江至固陵,全程约100 km的古越人工水道。它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与东西两小江相通,连接吴国及海上航道,又与平原南北向诸河连通,可谓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5]。

1.2 汉代鉴湖水道的形成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太守马公始筑大堤,潴三十六源之水,名曰镜湖[6]”。会稽太守马臻所筑鉴湖,东起东小江(曹娥江),西讫(西)小江,纳山阴故水道入湖。周回(围)三百五十八里,溉田九千余顷,至宋初八百年间,民受其利。

绍兴古籍中,曾详细记录了这段工程:鉴湖“堤在会稽者,自五云门东至于曹娥江,凡七十二里;在山阴者,自常禧门(偏门)西至于西小江,凡四十五里”。[6]这沿湖的堤塘,后世被称为南塘,这里便是汉代后,山阴至余暨(永兴、萧山)的古代的故水、陆干道。鉴湖水道与古越时期的山阴故水道,在相当长的地段中,属于一种重合状态。

以上记载说明,尽管汉代时期,山阴境内南北向的溪流,有“三十六源”之多,但东西向的水道,仅为一条。其走向,即是从曹娥江边,经鉴湖(东湖)的三桥闸,过郡城常禧门(偏门)一路西行,越过鉴湖(西湖)最末端的抱姑堰地段,过西小江,再经余暨(永兴、萧山,下同)至固陵。

鉴湖边的水陆通道,作为汉代进出会稽郡主要驿道,也是迎送朝廷命官的必经之所。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官拜会稽太守,他赴任时,就在高迁亭歇过脚。据方志载:余姚人董袭。“长八尺,武力过人。孙策入郡,袭迎于高迁亭。策见而伟之。……拜别部司马,授兵数千。迁扬武都尉,从策攻睆”……。[7]

1.3 晋代山会平原西部水道的变化

山会平原西部水道的变化,出现在蔡邕到高迁亭(柯亭)150多年后的西晋时期,由贺循在会稽内史(司徒)任内开凿了西兴运河(即浙东运河西兴至绍兴迎恩门段)。所谓“开凿”,就是将原先已存在,并不直接相通的自然河流之间,开掘后使其成为连通起来的水道。西兴运河的走向为:会稽郡城迎恩(西郭)门至今钱塘江边的西兴。“运河,在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这段运河经府城内运河,再连通鉴湖(东湖)至曹娥堰[2]。

贺循当初开凿西兴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弥补鉴湖的不足,用于鉴湖以北大片由海涂逐步开垦成粮田的灌溉。但是隨着交通的需要,演变成了后世的水上“国道”。“城外之河,曰运河。自西兴来,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而东入会稽(府志)。宋绍兴年间运漕之河也,去县西一十里,西通萧山,东通曹娥,横亘二百余里。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8]也就是说,从西晋贺循兴建西兴运河开始,山阴县的西部东西走向的主水道,才变成了两条。即:除了从原先的鉴湖水道一直向西,经抱姑堰,出西小江,连通余暨(永兴、萧山)这条水路外,又增加了一条由鉴湖东湖,转府城内运河,西出迎恩门(西郭门),经钱清,通往西兴运河。从而在会稽郡城迎恩门至山阴县钱清镇段,出现了两条东西走向平行的运河水道。

西兴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河交通,繁荣了经济,也聚集了更高的人气,并逐渐形成了运河两端的村落。但从现存的史志看,在在晋代时,后世的柯桥草市还远未形成;同时,因东汉时,此地也不处于驿道上,故不存在设立驿亭(站)的可能。

2 汉晋时代山阴水道行舟的情况

汉代的鉴湖,以及与西晋后的西兴运河相关地段,水上行舟,历来必须翻越相关堰坝。

有人认为:如果汉代高迁亭,设在今柯山附近的鉴湖畔,行舟须要拖船过坝,岂不十分麻烦?故柯亭应该设在西兴运河畔的柯桥镇上。持此观点者,显然离开了汉代时,西兴运河尚未开凿的基本史实;同时,也不符合古代越地水上交通的客观情况。历经千年岁月变迁,现代绍兴境内的河流与水文状况已发了巨大变化,昔日鉴湖与运河上,舟船需要翻越的堰堤,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后人无疑不能以今论古,仅仅按照现代运河水况,来简单地做出判断。这是因为:

(1)由于当年一些堰坝内外的水面,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因此,无论是汉代进出鉴湖水道过抱姑堰地段,还是西晋后开通的西兴运河,从钱塘江渡江到山阴县,乃至浙东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凡舟船进出,均须拖拉过堰(坝)。即便是皇家御舟,亦毫无例外。

(2)据北宋时期的《国史职官志》记载,经钱塘江去浙东运河的舟船,翻过西兴堰堤后,在山阴、会稽两县境内,还设有钱清、曹娥等堰。每堰设监官1人,具体负责船只拖堰过坝的日常事务,与治安秩序的维护;宋熙宁五年(1071年),日本僧人成寻过钱塘江西兴堰,经西兴运河去天台山,所记录的水路行程,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当年绍兴古运河上堰坝设置的现状。除了钱清、曹娥等堰外,历史上绍兴府境内的浙东运河间,还有都泗堰、梁湖堰、通明堰、驿亭坝、小越坝等,同样必须借用牛力或人力拖船过坝。[9]

(3)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的《宿北钱清》《夜漏欲尽行度浮桥至钱清驿待舟》等诗,亦佐证了从萧山返回山阴,途经钱清镇时,船只需要等待过堰。如遇天黑,有时还需要在堰畔投宿。“哺时捩柂离西兴,钱清夜渡见月升。浮桥沽酒市嘈囋,江口过埭牛凌兢”。陆游这首作于淳熙二年(1175年)冬的《夜归》诗,将他清早从钱塘江边的西兴渡拖舟过坝,到舟过钱清堰(牛埭)时已是月夜,这一路上舟行不易的情景,记录得十分真切。[10]

(4)万历《绍兴府志》明载:“山阴钱清镇,在府城西五十里,接萧山界,旧有江、有坝”。[11]该方志还非常难得地记录有明永乐初年(1403—1424年),驻钱清堰专司负责舟船过坝事务与治安秩序的坝官岑子原,“不卑其官,而清操独立”的事迹。[11]这位明代钱清堰的坝官,也是载八宋、明、清历代绍兴府、县方志中,绝无仅有的一位。图1为清代(拖船过坝图),由此可见,以“拖船过坝麻烦”为由,用以证明柯亭应在后世运河边柯桥镇上的论点,与史实不符。

有人质疑:既然汉代的高迁亭(柯亭)设在鉴湖水道畔,为何后世未见此亭遗存,亦未留有集市痕迹?其实,这个问题,只须全面查考史籍,便能作出合理解答。且早在宋代方志中,对此就有过多条相关连的记述,显示汉代高迁亭的遗存,已毁于1 500多年前南朝刘宋时期的一次战乱。只是人们未曾留意,而加以统盘考量而已。

图1 清代拖船过坝图

3 宋代方志中汉代鉴湖畔高迁亭(柯亭)圮废的史实

汉代设在鉴湖畔柯山山麓所设立的高迁亭(柯亭),已在南朝刘宋景平二年(424年)被毁。

(1)《嘉泰会稽志》载:“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宋褚淡之为会稽太守,孙法亮等攻没郡县,淡之破之于柯亭,贼遂走永兴,柯亭即此地也”。[2]这段记载,源于《嘉泰会稽志》“桥梁”篇。内容:一是,指明柯桥这座宋代古桥的位置,在会稽郡山阴县西北二十五里。即系从柯山旁流过的柯水河,与西兴运河交汇处的那座古桥(并非附近那座跨越西兴运河的“融光桥”);二是,简述了蔡邕在柯亭驿馆“椽竹为笛”的故事;三是,记载了刘宋时会稽太守褚淡之,在柯亭大破孙发亮的战斗经过;四是,指明了要确认柯亭位置“即此地”的前提,必须满足以上四个必备条件。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方志中作为地名的柯桥,亦大多为泛指。如柯桥周边的独山、柯山、江头、潘祊坞、福年(严)等村庄,传统上都会笼统地称之为柯桥,而并非仅局限于现代的柯桥镇范围内。

(2)“褚淡之(381—425年),字仲原,为会稽太守。景平二年(424年),富阳县孙氏聚合门宗谋逆,……,直攻山阴。淡之自假凌江将军,以山阴令陆邵领司马,王茂之为长史,孔欣、谢苓之并参军事,贼遂摧锋而前。淡之遣陆邵督带戟公石綝、广武将军陆允,以水军拒之。又别遣行参军灟恭期,率步军与邵合力,淡之率所领出次近郊。恭期等与贼战于柯亭,大破之”。[2]

(3)“陆邵,景平初,为山阴令。富阳贼孙道庆等攻没县邑,直抵山阴。会稽太守褚淡之自假凌江将军,以邵领司马。邵与行军将军灟恭期合力,大破贼于山阴”。[2]从以上记载看,景平二年(424年),富阳农民军起义的孙法亮等部,在攻占永兴后,直逼会稽郡(山阴县)城。太守褚淡之统率步、骑、水军分兵三路,合围孙部筑于柯亭的营寨。那么,景平二年(424年)这场“柯亭大战”,有无可能发生在后世的柯桥集市上呢?虽然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在西晋已经存在,但从军事地形学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两处地形地貌异同,柯亭大战发生在运河畔的柯桥,也并无可能。

南朝刘宋时期的柯桥,草市尚未形成。即使到了集市形成的宋明时代,这里也四处临水,一马平川,无险可据,明显不是屯兵扎寨之地,这有史志为证。在明《万历府志》武备志中,就明确指出:“山阴柯桥,西去府城三十里。水汗漫,多支流,陂深堰曲,难以屯兵,利主不利客”。[11]

而与此相反,位于汉代古水陆驿道边上的柯山附近,孙氏所部从余暨(即后世的永兴、萧山县)攻入山阴县境后,周围有山险作依傍,四周为广袤的田野,紧挨鉴湖。进可攻,退可守,步军、骑兵、水师均可安营扎寨。因此,从军事地形学考量,“柯亭大战”只能发生在这里,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4)宋代方志中“战于柯亭,大破之”,这简明的数字背后,明显省略了褚淡之组织水陆大军,弹压农民军时鏊战的刀光箭影,与血肉横飞、玉石俱焚的惨烈现状。经过这场“柯亭大战”,无辜民众生灵涂炭,流离失所。汉代驿站柯亭遗存,以及周边建筑均已毁于一旦。而这,恰恰正是后世镜湖畔未见柯亭遗存,亦未留有集镇痕迹的唯一原因。至于后来柯山附近鉴湖畔的相关村落,则是后世居民重新聚居所形成。

4 清代与民国方志对汉代高迁亭位置的记述

(1)清雍正《浙江通志》:“蔡邕经会稽高迁亭,见椽竹可以为笛,取之有异声。《伏滔长笛赋序》云:柯亭之观(馆)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柯山得名以此”[12]。这一记述,表明了鉴湖旁的柯山之名,缘于汉代时在此所设的柯亭。

(2)乾隆《绍兴府志》:“柯山,《一统志》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五里。《万历志》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山皆石,其下有水,曰柯水。上有揽胜亭,今废。东有石佛,高十余丈。《汉书-蔡邕传注》《张隲传》》云:邕告人曰:昔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之,有异声。《伏滔长笛赋序》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7]方志所载的亭与柯山取石后形成的石佛,均在鉴湖边,今5A级景区柯岩风景区范围内。

(3)“鉴湖:……柯亭在绍兴县西三十里,柯镇之南,三面临水,风景幽蒨。《后汉书》载:蔡邕避难会稽,宿于柯亭。其后柯山、柯水、柯岩、柯桥市,皆以柯名”[13]。“后人不察,……,又有忘却柯山、柯水,均因柯亭得名”[12],……,便是当地乡人共识。

5 历代文人诗篇中对汉代柯亭与蔡邕遗事的描述

汉代高迁亭位于鉴湖西湖,也得到了历代文人骚客的认同。虽然此亭的遗存,在南朝刘宋景平二年(424年)彻底被毁,但历朝文人墨客,到鉴湖边的柯山山麓怀古探幽者,仍络绎不绝。

(1)风光旖旎的稽山鉴水、剡溪天姥,吸引了包括李白、杜甫等在内的大批诗人在此留连吟咏。仅载入《全唐诗》的唐代诗人中,就有400余位曾来过越地,约占收入《全唐诗》中诗人的1/5。尽管在晋代时,西兴运河早已开通,但唐代的诸多诗人,从钱塘江过江去剡中、天台等处时,由于此地风光独特,鉴湖水道依然仍然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首选。

在“柯亭大战”400多年后,以揽古今兴废陈迹闻名的唐代诗人胡曾(约生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即839年,卒年不详),曾来此怀古。但乘兴而来,伤感而归。见到亭址早成废墟,曾慨然吟咏《柯亭》诗云:“一宿柯亭月滿天,笛亡人没事空传。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此诗不仅记入了《全唐诗》,也载入了宋代另外一部绍兴府志——宝庆《会稽续志》。[14]

(2)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寓居山阴“三山别业”时,经常泛舟鉴湖之上。他在庆元元年(1195)冬所作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之四)》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滿村听说蔡中郎”。便记录了在蔡邕离世千年,与柯亭被毀700年后,这里的民间艺人,仍在鉴湖畔村庄里,广为传唱蔡中郎故事的客观史实。[15]

(3)另据方志资料载:宋、元、明、清代的等诸多诗人,还先后专门去鉴湖柯山畔怀古探幽,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明代山阴籍诗人张倬,在他的《柯山》诗中写道:“维舟鉴湖曲,鉴水照屑巘。……昔贤有遗事,亭子久蕪藓”……;清代嘉兴府秀水籍诗人朱彝尊在《柯山》诗里吟道:“柯山亭下路,修竹暮纷纷。众壑千寻暗,双崖一境分。……更忆中郎笛,寥寥不可闻”[8];清代诗人钱遵尧的《柯山》诗中写道:“中郎去后已无亭,桑柘连村山色青。薄暮湖南菱唱起,数声短笛出寒汀;”另一位清代诗人宗圣垣,在《柯山夜泊》载明:“艤桡为访古柯亭,十里层巒展画屏”……。[12]他们的怀古地,均在柯山下的鉴湖畔。

6 明清绍兴府县方志中,对汉代柯亭记载中出现的误传

持汉代高迁亭位于柯桥镇运河畔说的一个“重要依据”,还因为后世的一些方志中,确实存在将汉代鉴湖畔的柯亭,与宋代建于萧绍运河畔的柯桥驿,以及柯桥接待院这三者混为一谈的瑕疵。因此,需要以客观、严谨、理性的态度作出具体分析,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加以甄别。

(1)据考证,现存明清时期的方志中,最早将南朝时已毁的高迁亭(柯亭),附会到南宋时期的柯桥接待院(后改名灵秘院,即明代的柯桥融光寺,简称柯桥寺),并载入志书的,应是离蔡邕过世1300多年后的明嘉靖《山阴县志》。该志书称:“融光教寺,在县西北三十里。本名柯桥接待院,旧传柯亭即其地云,……”。[16]但细析上述文字,表明该方志将柯桥寺与汉代的柯亭“挂钩”的这段记载,其根据仅是旧时的一个传说,且未注明这“旧传”的任何出处。

(2)如果说,仅此一部方志,出现这样不甚严谨的问题,还无大碍。但问题是,在尔后的明、清绍兴府、县方志中,大多按此照录不误。有些方志中,甚至干脆省略了“旧传”二字,变成了“今亭已废为柯桥寺”,从而使这并不靠谱的民间“旧传”,变成了一些方志中的“史实”,而误传了数百年。包括被方志界看好的万历《绍兴府志》,亦不能免俗。一方面,该志书全部按《嘉泰会稽志》所载,照录了有关柯桥接待院(灵秘院)的全部文字;另一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又在“柯亭”这条记载后面,载上了“今亭已废为柯桥寺”等文字。[11]

(3)尤其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绍兴府志》,对此的记载更是矛盾突现:一是,在地理志中记载:“柯山,《一统志》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五里。”……。《汉书-蔡邕传注》《张隲传》云:邕告人曰:昔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之,有异声。《伏滔长笛赋序》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眀确了汉代柯亭的位置[12];二是,在古迹志中,也肯定了这一古迹,已在刘宋时的“柯亭大战”中被毁;三是,接下去却称:“今亭已废为柯桥寺。乾隆十六年(1752年)翠华南巡,有御制《题柯亭》诗,恭纪卷首”[7]。明明乾隆皇帝早已在乾隆十六年(1752年),就到过清代前期在柯桥永丰坝上重建的“古柯亭”一游,并赋过诗一首。而且此亭到清朝灭亡后的民国前期,安然无恙。后来虽然在战乱中,亭内大部分建筑被毁,但中郎祠建筑与“古柯亭”遗址,直到1994年还一直在原处。而这部乾隆五十七年的《绍兴府志》,却仍在照搬明代志书的误传称:“今亭已废为柯桥寺”。这种低级失误,实在令人深感困惑!

7 宋代绍兴府志的记载

(1)对柯桥寺(前身先后为柯桥接待院与柯桥灵秘院)是否是在汉代的柯亭上所建一节,宋代的绍兴府志早已记载得十分明确。《嘉泰会稽志》载:“灵秘院,在县西三十里,柯桥馆之旁。绍兴中,僧智性创柯桥接待院。初帷蘧蒢一厦,日益增葺。请于府,移江北安昌乡灵秘废院额。智性九十余精神不衰,犹能领院事。淳熙十六年九月,准尚书礼部符,甲乙主持”[2]。

这段文字载明:一是,地理位置,宋代的灵秘院(明代正统十二年,即1447年后改名后的融光寺,下同),在县西三十里,位于西兴运河畔的柯桥驿(馆)旁边;二是,它与汉代的高迁亭(柯亭)与南宋时期的柯桥驿,均非是同一处建筑;三是,灵秘院的前身,为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僧智性所初创的柯桥接待院;四是,柯桥接待院改名为灵秘院,是报请绍兴府衙同意后,将原先建于西小江北安昌乡,已毁的灵秘院废额,移用到柯桥接待院址的;五是,虽然柯桥接待院改用灵秘院院额前,报备过绍兴府,但根据宋代时寺院的管辖权限,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九月,才由礼部批复正式改名为灵秘院,并决定了寺院的主持为僧甲乙。以上这段最初的原始记载,明确指明柯桥接待院,系由僧智性所初创,而并非是在汉代古柯亭废址上所建。

(2)作为柯桥接待院(灵秘院)初创时期的历史见证人,爱国诗人陆游南来北往,数十年间,或因公赴任进出山阴,或因私接送子女,常歇脚于柯桥接待院旁的柯桥驿。作为柯桥接待院(灵秘院)的常客,陆游与寺院先后两任主持亦多有交往。淳熙年间后期(约1188—1189年11月底前在任),陆游曾任礼部郎中,兼领祠部(祭祀与寺庙事务),直接参与礼部批复柯桥接待院改名灵秘院寺名一事,对此寺院的创办历史了如指掌。后来,他又曾先后应寺院主持僧人之邀,撰写过《海净大师塔铭》与《灵秘院营造记》。两次为同一寺院写碑文,也是他一生中绝无仅有的特例。《灵秘院营造记》载明:“柯桥灵秘院。自绍兴中,僧海净大师智性筑屋设供,以待游僧,名接待院,久而成,始徙废寺故额名之”。而《海净大师塔铭》亦明载:“灵秘院本蘧篨袤丈地。智性以孤身力成之。今为名刹。”倘若柯桥接待院确是在汉代柯亭的延续,博古通今的陆游,肯定会客观记述。还会发思古之幽情,书写出诸多的传世诗文。但在他所遗诗与文中,无任何片言只语,提到宋代柯桥接待院与汉代高迁亭(柯亭)的“瓜葛”。这两篇铭记,与《嘉泰会稽志》记载也完全一致。这并非修志与撰文者的疏漏,而是因为客观上,这所宋代初创的佛家寺院,与汉代的柯亭间并无渊源,自然不能信口开河。以上各点,清楚地记述了宋代柯桥灵秘院及其前身——柯桥接待院来龙去脉。又何来明、清方志所称的“今亭(即汉代高迁亭,即柯亭)已废为柯桥寺”一说!

正因为如此,民国时期的《绍兴地志述略》在“柯亭”条中,就未按明清旧志照抄。该志明载:“柯亭,在城西二十五里。汉时名高迁亭。汉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有异声。中经废圮,今已修复”。[17]“中经废圮,今已修复”这句话,不仅证明古柯亭在民国前的清代,业已重建与修复,同时也是对明清方志“今亭已废为柯桥寺”说的直接否定。应当说,这一结论反映了这一事物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8 乾隆皇帝《题柯亭》诗的“古柯亭”与汉代蔡邕曾“椽竹为笛”的柯亭(高迁亭)之间的关系

(1)乾隆十六年(1752年)农历三月,南巡绍兴途中,弘历皇帝曾停靠西兴运河畔的柯桥,游览柯亭,并赋《题柯亭》诗。但这个柯亭,并非东汉蔡邕“椽竹为笛”的高迁亭。两者在所处年代、地理位置及用途上存有眀显区别:汉代柯亭,原名高迁亭,位于柯桥镇南首鉴湖(西湖)畔,系汉朝在会稽郡水陆驿道上所设的驿馆,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已毁于战火;而位于柯桥镇北首,浙东运河畔的柯桥永丰坝边上的古柯亭,系清代前期,当地乡人易地重建,并非驿亭(馆),两者的名称与用途明显不同。但应当肯定,后世重建的古柯亭,确实是山阴县乡人为祭祀先贤蔡邕,颂扬“椽竹为笛”的千年佳话,所建起的一处纪念性建筑,与一处脍炙人口的风景名胜。

(2)柯桥畔永丰坝的“古柯亭”所建确切年代,未见方志明载。根据相关方志记载,推断出此亭应建于清朝前期。理由:据绍兴府、县方志载,玄烨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农历二月,南巡赴绍兴祭禹途经柯桥时,曾在柯桥永丰坝的放生池前亲临放生。当年此处除了存在修塘禅院(寺)、永丰祠(俗称土谷祠)等建筑,还有柯桥放生庵(祠),但当年尚无古柯亭的记载。

(3)清代绍兴府、县方志中,对柯桥永丰坝东首百米范围内的建筑,记述非常清楚,连一个小庵都没拉下。其中:一是康熙十年(1671年)所建的柯桥放生庵(祠);二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造,并由山阴籍兵部尚书吴兴祚提写寺额的修塘禅院(寺)[8];三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前,早已存在的永丰祠:“永丰祠,……,在河(柯)桥永丰坝北。前为放生池,禁渔人网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十四日,御驾亲临放生。郡守李铎等勒石恭纪”[7]。

(4)康熙帝在南巡绍兴时,曾游历府城卧龙山越望(望海)亭,留有《登卧龙山越望亭》诗[7]。假定此地早已重建起了纪念东汉名士蔡邕故事的古柯亭,且就近在离“御驾放生”处咫尺的永丰坝边,按常理,崇文尚武的康熙帝,可以不去附近那些历史不长的寺庵,但必定会去柯亭一转。史志之所以所以未载,并非疏漏,而是在客观上,当年这处柯亭还没有出现。

(5)现存绍兴方志中,最早将柯桥永丰坝上的古柯亭记入方志的,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9年)的《绍兴府志》。该志书载:“乾隆翠华南巡,有御制题柯亭诗,恭纪卷首”[7]。该志书记载了乾隆十六年(1752年)春,南巡绍兴途中,弘历帝在从杭州出发,赴大禹陵祭禹途中,御舟停靠柯桥,游览柯亭,并赋《题柯亭》诗的一段史实。

同时,明清时期绍兴府县方志中均记载“今亭(即汉代高迁亭)已废为柯桥寺”一节。虽此说缺乏依据,并已为以上论述所否定;但从中却又可以用作反证,即:在明代至清代初期的柯桥集镇上,并没有柯亭这处建筑。永丰坝上的这处古柯亭,它应该出现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但在乾隆十六年(1752年),弘历帝南巡前就早已经存在,且已成了山阴县纪念蔡邕的一处著名景点。

(6)永丰坝上的“古柯亭”,具体重建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佚失;康熙年间由绍兴知府李铎铭文,记录乾隆皇帝游历经过的石碑已毀;20世纪年代60年代尚在,原先嵌在柯桥中学食堂,即原蔡中郎祠右侧墙内的一批石碑,在1994年,因房地产开发拆毁后,又均已不知去向。因此,古柯亭具体为何年所建,已难以确定。但依照上述方志上的一些简接证据,推断其建造年份,应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至迟到雍正(1722—1735年)初年,由柯桥当地有识之士与乡绅集资共同建造。而古柯亭上的蔡中郎祠,则系由原永丰祠所改建。

9 清代前期在西兴运河畔重建“古柯亭”的形态

9.1 清代“古柯亭”原有的建筑状态

根据查考民国前期的老照片等记录,位于柯桥永丰垻濒临西兴运河的半岛形地块的清代“古柯亭”,原有的建筑状态,有两部分建筑组成。

(1)第一部分是利用原先的永丰祠改建的汉蔡中郎祠。其结构系二进(中间有天井,俗称道地)二侧厢的平屋。山门顶端两侧为飞檐,中间有铜镜。正殿位于第二进,用以供奉蔡邕神像。说蔡中郎祠由永丰祠改建而来的依据?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时,笔者曾在己改作柯桥中学食堂,原嵌入蔡中郎祠右侧墙上,其中一块用石灰涂抹后脱落处的石碑上端,见过上面铭有正楷体的“永丰祠碑记”等阴文字样。而紧挨蔡中郎祠的西首,便是清代方志有载的放生庵与修塘寺旧址(见图2)。

(2)第二部分是易地重建的古柯亭。从现存20世纪初的一些老照片看,旧时的古柯亭,为白墙黛瓦的院落,内设二层楼屋、飞檐斗拱的二层亭榭各一幢,四周还有房屋与围墙。它与中郎祠之间,有石砌甬道相通;靠西兴运河的边上,建有停靠舟楫的船埠,临河处为古柯亭正门。乾隆十六年(1752年)农历三月,弘历帝南巡绍兴途中,御舟停靠于西兴运河畔后,直接下船进入亭内。通过石砌甬道,步入中郎祠内怀古。

图2 浙东运河柯桥段的“古柯亭”遗址

9.2 清代前期在永丰坝上重建的“古柯亭”属性

据史志载,由于南宋以后的元、明、清三朝,均未再在柯桥设立过驿馆。因此,清代重建的这座古柯亭,并非驿馆,而是是供清代过往文人墨客与乡人,感怀祭祠汉代先贤蔡邕的场所。也是一处名胜。

历经岁月沧桑,古柯亭这处砖木结构建筑业已圮废。据当地一些尚在世的老先生回忆,古柯亭的主体建筑,在1949年5月,绍兴解放时就已不存,地上仅剩部分房屋的圆形石础;20世纪60年代初,我中学时期的古柯亭遗址上,仍留有古柯亭石牌坊、石祭桌等物;中郎祠的主体结构基本完整,并用作柯桥中学的师生食堂,作为校舍长达40年之久。截止20世纪90年代前期,柯桥中学搬迁新址时。推算出柯桥永丰坝畔的这处古柯亭建筑及遗存,其存世时间,至少应该在250年以上。

10 结 论

(1)历史上,在后世柯桥镇的一南一北,曾先后建有两处驿站(亭、馆)。即:汉代在山阴县鉴湖(西湖,即南塘)柯山山麓的驿路畔,所设的高迁亭,与宋代在山阴县西兴运河畔柯桥草市所设的柯桥驿(柯桥馆);

(2)宋代在西兴运河畔的柯桥驿,与附近的柯桥接待院(即灵秘院,明代正统年间改名融光寺,俗称柯桥寺),是地理位置相邻,但性质与用途迥异的两处建筑。它们与汉代的高迁亭,及清代在西兴运河畔重建的“古柯亭”,均无传承关系。

(3)依照史界通行的“行规”,即:在史料考证中,距离事件(物)发生时间近的资料,与距离事件远的资料相矛盾时,应以时间最近的为准的一般原则。因此,在对汉代柯亭与柯桥接待院的关系认定上,应以宋《嘉泰会稽志》对柯桥接待院的原始记载,及陆游撰写的相关塔铭与碑记作为依据。明清方志中所谓“今亭(即汉代高迁亭)已废为柯桥寺”的“旧传”,明显缺乏历史依据,不足为凭。

(4)建于清代前期,位于浙东运河柯桥东官塘下岸,原永丰坝畔的“古柯亭”,它不仅是乾隆皇帝到此游历,并赋《题柯亭》诗的著名风景名胜,又是山阴后人为祭祠东汉先贤蔡邕,传颂“柯亭之竹”与笛扬佳话,所易地复建的纪念场所。虽然它与汉时的高迁亭,位置已有了较大变动,中间还相隔了千余年,但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上,无疑具有历史的传承关系。

猜你喜欢
蔡邕方志柯桥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柯桥印象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蔡邕听琴
郁嘉绮??《松》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倒屣欣逢迎
风尚江南,打造“时尚柯桥”新名片——“新风尚·新高地”2016柯桥时尚周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