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学生地理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9-01-17 10:53魏孝道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突破口

魏孝道

摘 要: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往往感觉高中地理难度特别大。上课好像听懂了,一动手做题却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考试时候不但得不到高分,有时甚至及格都成问题。本文主要从高一学生地理审题能力不强的几个表现和解决办法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1、一、地理审题能力不强的几种现象。二、提高学生地理审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一 地理 审题能力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往往感觉高中地理难度特别大。与初中所学相比,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地理内容多、范围广、学习起来很费劲。上课好像听懂了,一动手做题却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考试时候不但得不到高分,有时甚至及格都成问题。老师们也是想尽办法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学生地理成绩,但往往收效甚微。下面,我就从造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之一“地理审题能力不强”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地理审题能力不强的几种现象

1、基础知识不扎实,看不懂题目。

我们知道,初中地理教學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已有的结论,而对于大多数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规律却很少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以致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加之中考文综又是开卷考试,地理的分数又少,得分多少也无所谓,因此老师和学生普遍以为地理学科不重要:平时学不学无所谓,考试前只要复习提纲背一下就行。进入高中后,学生首先学的是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分析介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规律、应用,难度较大。运用时甚至要用到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些知识学生有很多还没学过。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时候自然就看不懂题目、得不到高分。例如,讲授地球自转的速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比较A、B、C、D、E五点的自转线速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图中A点和D点的自转的线速度有何关系?

(3)、A、B、C、D、E五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吗?

(4)、地球上某点A自转点B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__小时

(5)、如果A点所在经度是170°E,则B点经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得当时上课的时候,(1)~(4)问学生都能答出来,(5)问提高班基本都答不出来,直播班则还是有4-5个基础好的同学稍微思考一下就了正确答案。

我们知道,东经和西经的判断方法“经度度数往东增加为东经度(E),经度度数往西增加为西经度(W)”在初中应该是讲过的,并且经度最大为180°。由于高一学生对这两点最基本理论不熟悉,导致了很多同学不能做出正确判断:(A)170°E--- 180°----(B)175°W

2、缺乏良好的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读图、用途是学生学好地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这么说,地理考试就是考图。不管是平常的周考、月考、段考、期考,还是高二的学考、高三的高考,基本上都是一题一图。每一届高一学生之所以都说地理很难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提取有效信息的习惯。没看清图例、注记及主要的地理要素,没弄懂表示相关要素之间关系的各种折线、示意图,自然就不能提取正确有效的信息,最终导致答案错误。例如,我在讲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时,选了这样一道例题:

某学校操场上,O处有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OP表示正午时旗杆在地面的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处有一棵树,OM垂直于OP。读图回答:

(1)、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OP最长,三个月后该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处的树位于旗杆的____________方向。其精确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第一问,大部分学生通过“6月22日缩短为零”都能很快判断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要使OP最长,只要太阳直射在最南的纬线即南回归线就行,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再过三个月则为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但是,第二问的解答,有不少同学在我讲过之后还说没搞懂。我们知道,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地区,正午太阳的位置是这样的:夏至日太阳位于天顶,其余时间都位于正南方。此图所示OP为旗杆正午的影子,太阳光从正南来,则旗杆影子在正北方;OM⊥OP,且OM位于OP右侧,根据一般定向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M出的树位于旗杆的正东方。

3、看材料“走马观花”,抓不住关键词,找不到“突破口”,答非所问

我们都听过这个成语: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不仔细地观察事象。高一学生的做题习惯不是很好,特别是考试时间紧、题量大的时候,对那些材料题往往不认真、仔细阅读,而是“走马观花”式的粗略、快速浏览一遍就答题,往往答不中要点,甚至答非所问,以致失分较多。甚至有学生考试后跟我讲,他做某道题时,题目没看清就作答了。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例如,有次小考,我选了这样一道综合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6分)

材料一 2008年6月2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宣布,将中山大学学生、“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获得者叶泉志发现的161 715号小行星命名为“汶川星”。以此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难者。

材料二 太阳系模式图

(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 ,轨道离地球最近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在图中恰当位置画出“汶川星”的运动轨迹并画出公转方向。

(3)圖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____,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

第一问:要求填写字母,结果有不少同学写成水星、金星-----未按要求答题,没分。

第二问:很多同学没有抓住材料一中“161 715号小行星命名为‘汶川星”这句话,结果只有几个同学做对了这一问(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公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即在F轨道和E轨道之间)

第四、五问:部分同学不能抓住“此图所反映”这几个关键字,导致把答案都写成了“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光照”,从而失分。

4、缺乏知识迁移、变抽象为具体的综合概括能力

所谓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将所学得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解决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时学生看懂了材料,却不能组织出相应的语言文字作答。有时虽然写了一大段,却没答几个要点。这就是缺乏知识迁移、变抽象为具体的综合概括能力的表现,当然也与其基础不扎实有关。如下面这道题:

读下面光照图,回答1--2题。

1.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 )

A.60°W B.60°E

C.30°W D.30°E

2.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 ( )

A.小于90° B.大于90°

C.等于90° D.等于180°

这两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单独较大。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知识迁移、变抽象为具体的综合概括能力,感到无从下手。第一问,此图应为北半球夏至日的局部光照图,北极圈以内极昼,所看到的赤道都处于夜半球。整个夜半球跨经度180°,被分为四等份,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相差45°。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很容易算出零时(子夜)经线为15°W。A点处于零时(子夜)经线(15°W)以西45°,则A点经度为60°W。如果学生对东西经度的判断、子夜线的确定、赤道常年昼夜平分比较熟悉,则会很快做出来。答案选A。第二问,如果第一问能确定好A和子夜所在经线的经度,就很容易知道此时赤道上处于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105°W-0°-75°E。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很快就能判断出此时属于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经度是:20°W-0°-75°E。经度差为95°.答案选B。

二、提高学生地理审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强大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举例来激发。有一次讲地球运动的方向,我在课堂上用flsah动画反复给学生演示“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学生好像懂了,但做练习时却很多人又错了,说明还是没搞清楚。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简单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第二天走进教室,我故意问学生:“今天那个同学带了雨伞?有的就借我用用!”学生一听,都瞪大了眼睛:“老师,没下雨啊!”“有就拿来!害怕老师不还啊!”见我这样一说,有学生立马就送了把伞到讲台上。“老师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逆时针自转和顺时针自转运动。”于是,我面对学生向上撑开雨伞,并告诉他们“雨伞顶端为北极,相反的下部握手处为南极”。然后把雨伞顶端水平指向学生(学生位于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转动雨伞,这样学生就得到了“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的结论。紧接着,我让雨伞保持刚才的转动方向,迅速的把雨伞的握手处(南极)指向学生,其顶端则到了相反的一侧,要求学生再仔细看雨伞的转动方向,并要用手势比划一下。结果学生都喊了起来:“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课后,我马上把这种做法写到了教学后记里。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教学视频、多媒体演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可以用幽默语言、适当夸张的表情动作来活跃课堂氛围,变“枯燥乏味”的“活泼生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熟悉教材,打好基础

高一是高中三年中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在高一打下扎实的基础,高二才会学的有信心,高三复习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总有学生说地理难,甚至比数理化科目都难,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教材不熟。高一到高三,总共五本地理教材,介绍了大量的地理事象的原理、成因、规律、特点,包括大量的图表资料。这些东西没落实,考试自然就考不好。地理不必其他学科,记好一些基础知识不一定考得好,但没记好肯定考不好。即使记住了,还的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否则,还是得不到高分。所以,要提高高一学生的审题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学生一定熟悉教材。

3、多画图、填图、读图,养成良好的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习惯

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自己画图读图、填图。很多地理知识,老师讲得再多,还不如带动学生一起画图讲解,这样的效果往往会更好。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很多知识慢慢的就搞懂了。我在上“地球在宇宙中”这一章时,先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好如下图形:太阳系结构图、太阳大气外部结构图、黄赤交角示意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二分二至光照图。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边讲、学生一边按我的要求填好相关内容。课后学生们反映这样的效果很好,而且更感觉有味。讲“气旋与反气旋”这部分内容时,我不但要求学生课前参考教材画图,,而且上课时我还叫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北半球高低气压中心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示意图”,并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我在进行点评。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学生不但不会感到地理 “难”,反而会有感一种到轻松、有趣的体验,甚至还会自己领悟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图画的多了,读图、析图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4、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审题”

要提高高一学生的审题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早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尽快从题干、材料和图表资料中尽量多地提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或回答。我在讲地方时与区时是,选了这样一道题:

已知济南(117°E)日影最短时,成都的地方时为11时08分,求成都的经度。

这道题摆在明处的已知条件是:济南(117°E),成都的地方时为11时08分。要求城都的经度,只要知道,另一个时间作参考,就能求出来。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再读一遍材料,看能否找得到有关时间的信息。结果有学生很快就大声叫起来“日影最短”。抓住了“日影最短”,就说明济南地方时12点(正午)。根据“时间越早、位置越东、数值越大”判断成都位于济南的西侧,两地时间相差52分钟,换算为经度差为13°,再根据“东加西减”规律,可知成都的经度为104°E。

5、加强强化限时训练,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记住、理解了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限时做题。有些学生平时做作业拖拖拉拉,一道简单的习题往往也要花上十几分钟,没有养成快速审题作答的良好习惯。一到考试,时间紧、题量大,就有点手忙脚乱。一道选择题,有时题目都没有看完,就选出了答案;综合题所给的材料,也是粗略的浏览一遍就开始写答案。结果往往不是要点不齐,就是答非所问,该得的分得不到。教师若能多进行一些强化限时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应试心态、认认真真看清每一道题,相信学生的地理成绩会很快得到提高。

总之,要提高高一学生的地理审题能力,不但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训练中的经常性有意识的、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作答,更要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只有他们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地理、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应试习惯,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地理审题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地理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突破口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寻觅解中考填空压轴题的突破口
善于比较,善于发现
找到突破口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推理填数
解题的突破口隐藏在“显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