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的审美特征

2019-01-17 10:53朱章莉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欣赏者特征艺术家

朱章莉

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一切对艺术与美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绘画艺术的美,人们的欣赏水平角度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从绘画艺术的欣赏者角度来谈一谈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绘画作品它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但它的价值却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它的美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翻开一部西方美学史,可以看到自古希腊美学家伊始,历代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在谈论艺术的审美特征时都离不开强调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完善,并能给人一种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形式美中的平衡、对称、比例和谐,是艺术门类共同语言以及共同遵守的原则。正如我们在画静物构图时,简单地遵守这些写生静物之间的大小比例,呈三角形还是什么型,或左緊右松,或上紧下松,总而言之,力求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并且大家都接受这种写实画法,超写实画法。

人类生活的富足,使人越来越失去原有的浪漫与冲动并陷入物欲的泥潭中。哲学家尼采惊呼“上帝死了”的同时,不少尊重传统的保守派的艺术家的传统原则也被破除,出现一些抽象艺术作品,否定了艺术形象的整体性、情感性和理想确定性,因为传统艺术观念是通过塑造完美和谐的形象表现人类的情感和理想。比如一些抽象派大师:毕加索、高更等的作品,我们根本不能用好或坏,甚至是丑是美来评价。那么我们就重点讨论一下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的特点。有许多人在欣赏这种抽象的作品时都感到不能理解,其实抽象作品它具有它的价值和特征。他是两个相反的极端立场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达到对艺术形象的否定和取消,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现代抽象艺术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性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人认为毕加索的自画像根本不像,认为毕加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根本就不像个女人,倒像一只张牙咧嘴的怪物。一点都不美,深奥弄不懂。其实这是艺术的功能之一“化丑为美”。丑是相对于生活常态的一种变形甚至破坏。艺术中的“化丑为美”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形态的丑中去挖掘,去展现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相貌奇丑但却充满爱心。其实丑的形态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后带给人滑稽、幽默、风趣的感觉。这是艺术的另一种功能——游戏功能的体现,是艺术在面对现实中的苦难、贫困、辛酸时,展现人类的一种自由感、一种超越性。

这种非现实主义作品,其实是艺术革命所导致的,古典艺术的创作手法、传统创作手法的条条框框不再适合现代人表现情绪。直到60年代一种全新的分析和总结当代艺术的美学思潮才开始基本形成,一大批艺术家、美学家基于此而从不同角度,重新对艺术的本体地位,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等重要问题进行界定和分析,从审美交流的角度来讲,艺术品不过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进行情感、思想交流的媒介。举例来说:80年代以来的西方绘画,从画布上仍然很少看到现实中那种协调的东西,无论色彩、造型、比例都

让人感到来自另一个世界,来自芝术家心灵的世界。这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人们不能理解他们的作品,看不懂的原因。现实世界经过艺术家之手、之眼完全变形了,变成了不合常理的东西,正如凡高的画,不被观众所理解,他在那时卖出去的画实在很少,他的疯狂作画,那种对绘画的热爱实在让人不解。当欣赏者和美学界、艺术界重新定位后,他的作品竞成了艺术馆的珍藏品。他的思想和情感全部倾注到画画上,而得到的回报几乎为零,因为能理解他的思想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他无法与当时的欣赏者进行绘画上的交流,他的作品不能成为交流的媒介。因此几乎所有他的作品丧失了全部观众,不仅是他的作品,这种孤独是他的克服技术困难的努力显得难以理解,甚至显得崇高。确实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认识不一样。就像唐朝女人以胖为美而现在却认为要由骨感、苗条为美。我们不理解当时人们为什麽认为肥腴为美。但总之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不同的标准。不能错误的认为你说美就

是美。

因此这美学思考就永远只具有相对性的价值。艺术和美学不同于实验室中某一很容易概括其特征的物质,而是一个具有悠久而复杂的历史的学科。我们在把握绘画作品的美的特征时,就必须从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入手,同时注意到艺术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绘画作品能给欣赏者的强烈的感性冲击,从“案例”中生成美的感觉、美的情趣、美的意识。我们作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者,应该注意艺术欣赏同一般审美欣赏活动一样,是主体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运动。艺木欣赏中,艺术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进行欣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对于绘画的欣赏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欣赏需要伴以运动感觉,对于工艺美术欣赏还需触觉。各个门类、体裁样式的艺术,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法。提高审美欣赏时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欣赏者需要有较高的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敏锐力、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

l、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一般方法。 注意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艺术的美的特征。“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2、重视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美在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于整体的和谐,对意蕴的领悟,而这种意蕴往往来源于多种角度、多种表现、多种形式的协调统一。

3、不断深化和扩展已有的审美感性,艺术欣赏者需要一个深化过程和再创造。

4、在美的领域中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加深对作品美的特质的感受和理解。对杰出的作品要“知人观世”,了解创作个性和时代特征。

5、注意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在欣赏中实现各类艺术相互阐发,触类旁通。欣赏者眼光要开阔点,多涉及一些艺术门类、艺术语言。

因此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我们不能象局外人认为画的像不像、美不美、对不对来论其作品的美及其作品的价值。要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只有真诚和自信贴近艺术作品,大胆地联想与放纵自己的审美知觉、结合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东西,多学多问多实践,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善于寻找美、发现美,尽情体验美的空间,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猜你喜欢
欣赏者特征艺术家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抓特征解方程组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