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宽容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9-01-17 08:47史佩岚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儒家孔子精神

史佩岚

关键词先秦儒家 宽容 内涵 现代意义

一、先秦儒家宽容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对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理解与研究均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所以在研究先秦儒家宽容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时,也要根据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而进行。在这里,我们将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从生产工具看,生产工具由原来的木制、石制转变为青铜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赋税制度开始出现,周天子对于土地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其政治统治地位的衰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也带动了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从而扩大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先秦儒家学派提出君主要善于施仁政,要怀有宽容的心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遏制土地兼并。同时,商业的发展也扩大了百姓之间的交流,儒家宽容思想的提出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政治环境剧变

在西周建立初期,周公“礼制”来约束、规范社会。主要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一系列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能够平衡和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嫡长子继承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权力交替过程中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诸侯国之间经济、军事差异逐渐拉大,加之周王室的地位开始衰败。周天子在权威和财政上处于劣势,甚至不得已要依靠强盛的诸侯国赖生存,各诸侯之间战乱频发。

各诸侯国为了实现自己本国的利益,开疆扩土,纷纷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举着维护王权的口号发动吞并战争。在此过程中各国君主为增强在家国家的军事实力,加重赋税徭役,当本国的徭役赋税不能满足其基本要求时,就会对周边的小国发动侵略战争,小国的百姓不仅要缴纳本国的赋税还要为大国进贡。总之,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虽然满足了君主对于土地、财富与权利的渴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但也使百姓生活困苦。所以,百姓希望统治者能够有宽容的心态,实施宽仁的政策,来恢复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社会文化氛围自由

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引发文化上的变革。然而,在文化领域,春秋战国时期却是我国古代思想较为开放的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客观上讲,正是由于周王室衰败,地主阶级需要一个理论支撑,从而使得官学开始下移,为人们能够自由的发表言论创造了条件,使得思想文化界迎来了一个发展期。西周时期的文化教育是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的,至春秋中期,仍是以官学的形式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政治的变更,周王室和一些贵族相继没落,一部分衰败的贵族和官学的学者流落民间,于是他们开始聚众讲学、传播知识,由此开创了私学的先河。而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当时社会则是兴办私学较早、办学规模较大、成就也最为突出的一位代表。孔子“克己复礼”和“仁”学思想都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宽容观;孟子的“王道”和“仁政”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吸收。因而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宽容思想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不管当时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先秦儒家所提出的宽容思想一直为人们所奉行,并作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准则。

二、先秦儒家宽容思想的主要内涵

先秦儒家宽容思想包含在儒家的“仁爱”原则中,然而相比于广泛的“仁”,宽容则更侧重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以尊重、公平、宽容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儒家的宽容更是一种交往伦理,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旨在为混乱的社会重新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其主要内涵包括:

(一)容分恕异

儒家仁恕思想的基本主张就是宽容。“吾道一以贯之。”这是孑L子曾经说过的,其实这就是人际交往关系中的“忠恕”思想。儒家认为,当自己与别人之间存在差异时,应该尊重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易传》中提出君子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处理一切冲突与矛盾,贯彻宽和包容的德性涵养之道。因此,在儒家看来,宽容就是包容分歧与不同。儒家推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心怀关爱的包容精神。

(二)和而不同

在儒家看来,宽容是为了和平、和睦相处,同时“和”又是宽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宽容要表现为和气、和蔼、和睦相待,表现为以礼相待。但是,孔子认为宽容是有一定尺度的,过分的宽容就是纵容。儒家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没有尺度、没有原则的,不是屈服或纵容。而是用公正无私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自己所犯的错。孔子认为真正的寬容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而不是那种毫无底线的纵容。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最主要内容。

(三)自由议政

儒家之所以倡导宽容,具体地讲就是要允许和鼓励抨击时政的言论自由和讲学自由。孔子认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就是说言论如果不能自由表达出来,就无法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同时,孔子也赞成慎言,慎言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因为统治者大权在握,为政出言不慎会“一言丧邦”。孔子主张要做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狂语者。先秦时期儒家指出君主在对待立场不同的政客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时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在对待和自己有差异或者是冲突的意见时应该要秉持谦虚温和的态度去接受,不应该用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去打击。在先秦儒家的思想家们看来,对待批判性言论的不同态度,构成衡量暴政善政的标准。遏制人们言论的不宽容政策最后只会导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导致统治秩序的崩溃。

(四)不计人过

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宽容精神也体现在不记仇怨上。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宽容大度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不会一直记恨,只有那样才能够减少怨恨的心理,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宽容。“躬白厚而薄责于人”即就是说不管发生任何问题都要从自身来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别人的失误和错误。同时,不论别人是否有错都要理智的对待,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

(五)不欲勿施

先秦儒家的宽容思想还体现在其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儒家经典中还有多处对于宽容进行了解释强调,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欲勿施即在强调自身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也就不会去强迫别人去接受,要尊重他人,体谅他人。

三、先秦儒家宽容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提出尊重差异、包容、不欲勿施的思想对当时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儒家的宽容精神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依然不容小觑。此处主要从国家政治、社会教育与处理个人交往关系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国家政治层面

从政策的制定来看,儒家宽容思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策制定的灵活性。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各国执政党所制定的政策也是一样。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不断适时变化。对于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一些旧政策肯定无法再适用,这时儒家的宽容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指导可以使执政者对政策做出一些调整或改革。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国家如何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达到一个长期和谐发展的状态,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儒家宽容精神所提倡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互谦让、友爱互助,可以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环境,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教育层面

在这个价值观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和生活方式。所以,秉持宽容精神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使学生明确宽容的限度。学校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要明确虽然每个学生的性格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由于受到先天与后天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里的不同学生之间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育者敏锐地发现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适时的引导,实施因材施教。其前提就是宽容,是包容不同、理解差异。可见,先秦儒家宽容思想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实践意义具有普遍性,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三)个人交往层面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都十分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儒家宽容精神正是集中体现了注重集体、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原则。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至此靠的是社会组织下的群体力量,个体的命运与群体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应拥有整体主义原则,懂得在必要的时候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道理。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接纳自然、融入社会、互补互助,对自然始终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对他人始终怀有一份博爱宽容之心、对社会始终保有一份责任意识,如此才能减少冲突发生,更好地实现和平。没有宽容,就没有交往,人们需要学会将一切关系都建立在“宽容”和“爱”的基础之上,否则就只有仇恨和破坏。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我们每天都会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而最大的压力无非来自大多数人在畸形的奋斗观中追求生活、工作处处完美,有时甚至到了逼迫自己的程度。儒家思想提倡将人视为中心,注重个人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旨在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自我修养的完善并不是要强求我们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为多么伟大的人或者拥有多么完美的人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每个人都立下丰功伟绩,完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儒家的宽容精神,告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差异,包容自己存在不完美,了悟残缺是人生的常态,学会对自己宽容一点,不低迷,不颓废。要知道我们所做的平凡的事其实并不平凡,只要我们心怀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理解。

总而言之,在对先秦时期儒家宽容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儒家以这种宽容精神作为处事基础,对于当代社会的秩序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都有积极的作用。对先秦儒家宽容思想的研究,有助于继承并发扬宽容精神,认识到先秦儒家的宽容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价值,促使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望更快实现。

猜你喜欢
儒家孔子精神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拿出精神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