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T检查应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作用

2019-01-17 02:22罗小华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26期
关键词:CT检查

罗小华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采用CT诊断的临床作用。方法 本次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患者数量为52例,选取时间在2016年5月~2019年3月,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CT诊断,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价值。结果 52例患者经CT诊断均为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直径为5~20 mm,平均直径为(13.5±2.6)mm,其中实性型有39例,含气型为13例,其病变位置为肺外周,其征象有34例为深分叶征或浅分叶征,31例为毛刺征,18例为血管集束征,17例为胸膜凹陷征,9例为空气气管征与空泡征。此外沙粒样钙化的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为中重度强化,可见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的18例。结论 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有效区别其他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作用;CT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6..02

周围型肺癌指的是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至三级支气管之间的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癌,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待症状显著经检查基本为晚期[1]。该病发病原因有吸烟、职业与环境接触、电离辐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大气污染以及家族遗传等,其症状有发热、胸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技术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52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CT技术诊断,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患者数量为52例,选取时间在2016年5月~2019年3月,其中有34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6.8±2.5)岁,其中23例为腺癌、17例为鳞癌、8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以及4例低分化癌。纳入标准:52例患者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均证实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经伦理委员会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精神异常、凝血障碍等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胸部CT平扫,扫描范围在肺尖至肾上腺水平,设置管电压为130 kv,管电流可自动调节,螺距为0.8:1,准直器宽度为0.6 mm,重建层厚为5 mm。之后给予增强扫描,将图像输入工作站进行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对病灶进行观察与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进行%与(x±s)表示,给予x2与t检验,若是组间有差异性,则P<0.05。

2 结 果

52例患者经CT诊断均为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直径为5~20 mm,平均直径为(13.5±2.6)mm,其中实性型有39例(75.0%),含气型为13例(25.0%),其病变位置为肺外周,其征象有34例为深分叶征或浅分叶征,31例为毛刺征,18例为血管集束征,17例为胸膜凹陷征,9例为空气气管征与空泡征。此外沙粒样钙化的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为中重度强化,可见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的18例。

3 讨 论

肺癌患者近年来逐渐增加,确诊后约为15%患者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其5年生存率较低,一般为11%,其预后效果较差,这与早期诊断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早期周围型肺癌,及时诊断可有效延长生存时间,满足患者的治疗要求[2]。早期周围型肺癌病灶为分叶状,密度不均匀,病灶小时其密度为类圆形或分叶状,病灶多在肺野外带,边缘可见毛刺征,为齿状病变或者晕征,可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以及血管穿通征,良性肿瘤为浅分叶情况,如炎性肿瘤或结核等。短毛刺CT平扫为晕圈状或者毛刷状,可采用薄层扫描进行清晰显示。血管集束征采用常规CT扫描容易漏诊,给予薄层扫描进行清晰显示。胸膜凹陷征为三角型或者喇叭状,肺尖及横膈为条形影,液体积聚在胸膜凹入位置,常见于腺癌或细支气管肺泡癌。空泡征少见,一般在恶性结节,少数边缘部位为点状低密度影,随着肿瘤逐渐增大空泡征会逐渐减少。细支气管充气征病灶可见长短不一且细管状低密度影,常见肺泡细胞癌,检查时需要结合其他征象进行综合性诊断和分析[3]。良性病变的征象有中心弥漫性钙化、爆米花状钙化、中心致密性钙化以及同心圆形钙化,肺癌的典型钙化为细小点状钙化,若钙化逐渐减少呈砂砾状,其恶性情况越严重。早期周围型肺癌在临床上采用CT增强扫描诊断,大部分病灶CT诊断的诊断值无增加,症状为包膜样强化,极少为周围及广泛的强化,可有效鉴别恶性结节与结核瘤。高度强化结节灶进行薄层扫描可见高密度点条征,考虑为周围型肺癌,其周边部位出现点状、弧条状、短条状的高密度影、边缘清晰[4]。肺癌侵犯纵膈可进行CT诊断,使其清晰显示,若纵膈内脂肪组织较少,需要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提高其密度差异性,有效诊断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2例患者经CT診断均为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直径为5~20 mm,平均直径为(13.5±2.6)mm,其中实性型有39例,含气型为13例,其病变位置为肺外周,其征象有34例为深分叶征或浅分叶征,31例为毛刺征,18例为血管集束征,17例为胸膜凹陷征,9例为空气气管征与空泡征。此外沙粒样钙化的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为中重度强化,可见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的18例。

综上所述,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有效区别其他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华 冰,张绪翠.增强CT、HRCT及18 F-FDG PET/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2(17):1476-1479.

[2] 陈明哲,吕春秀.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征象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8):2316-2319.

[3] 万大平,刘栋云.多层螺旋CT与X线平片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2018,6(5):927-928,929.

[4] 贾永军,于 勇,段海峰,等.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在H RCT评价早期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2):278-282.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CT检查
CT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腹部X线、超声检查及CT检查对肠梗阻临床诊断比较
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应用的对比观察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CT与X线诊断比较分析
CT与MRI诊断小胰腺癌的准确率比较分析
两种阴道填塞方法在女性盆腔CT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