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参与角色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2019-01-18 06:34马晓荷牛玉柏
消费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捍卫者情绪性宜人

马晓荷 牛玉柏

毛梦颖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一、研究背景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非常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公共卫生、心理、教育等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Olweus(1993)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个学生长期地、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比如肢体攻击、言语攻击、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抗拒及排挤等[1]。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往往涉及到不同的欺凌参与行为角色。多数学者认为欺凌行为角色包括欺凌者、受害者及旁观者,旁观者包括欺凌促进者、捍卫者和局外人[2]。旁观者的态度和行为会对欺凌行为的发生产生很大影响,欺凌促进者的起哄和局外人不作为的态度会起到推动作用,捍卫者保护受害者的行为会起到抑制作用[3]。

人格与欺凌参与角色行为存在一定关系。学者们普遍发现,欺凌者和受害者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对应。陈世平(2003)认为,欺凌者在人格特征上具有高精神质和高外向型[4],Kokkinos等人(2013)发现,10~12岁青少年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和外倾性对网络欺凌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尽责性和宜人性对网络欺凌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5]。受害者多具有内向过敏性情绪性的特点[6]。

同时,旁观者中的捍卫者通常具有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等特征[7]。高外倾性的旁观者看到欺凌事件后,更可能采取干预措施反对欺凌者,而低开放性、低外倾性的旁观者更可能无视欺凌事件[8]。可见,若人格可预测欺凌行为则可有效防范校园欺凌行为,并对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方便选取杭州市七、八、九年级学生共430人,回收有效问卷418份,回收率为97.21%。七年级学生157人;八年级学生141人;九年级学生120人。年龄范围是12岁~16岁,平均年龄为14.22±0.85岁。

(二)方法

1.施测材料

(1)欺凌参与角色行为量表(Bullying Participant Behaviors Questionnaire, BPBQ)。

由Summers.K.和Demaray.M. K.于2008年编制,Michelle等人于2014年进行修订[2]。共50题,包括欺凌者行为、促进者行为、受害者行为、捍卫者行为、局外人行为五个分量表。五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92、0.94、0.94和0.94,信度良好。BPBQ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p<0.01),这为量表的结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

(2)中学生五因素人格问卷

最初由周晖、钮丽丽和邹泓(2000)编制,后经过修订,由50个题目组成。包括: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共5个人格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757到0.8900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9015,信效度良好[9]。

2.施测程序

由经培训的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学生主持施测,采用匿名的自我报告形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人格特质与欺凌参与角色行为的相关分析

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初中生各变量得分的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初中生受害者行为与外向性、开放性得分相关均不显著(ps>0.05);捍卫者行为与情绪性得分相关不显著(p>0.05),其他各维度得分相关均显著(ps<0.05)。

表1 初中生人格特质与欺凌参与角色行为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二)中学生欺凌参与角色行为对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

以人格特质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五种欺凌参与角色行为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模型第一层进入年龄和性别,第二层进入人格特质的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宜人性和谨慎性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欺凌者行为、促进者行为、局外人行为(ps<0.05);情绪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欺凌者行为、受害者行为与局外人行为(ps<0.05);宜人性能够负向预测受害者行为(p<0.001);谨慎性正向预测捍卫者行为(p<0.01);开放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受害者行为(p<0.05)。其他维度得分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ps>0.05)。

表2 初中生欺凌参与角色行为对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结果(b)(n=418)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宜人性和谨慎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欺凌者行为、欺凌促进者行为和局外人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宜人性和谨慎性高的个体往往在群体生活中表现出更高的悦群性和控制性,会大大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几率。而宜人性和谨慎性水平低的孩子更不容易被群体接受,为了让同伴接受自己可能会做出促进欺凌的行为。

情绪水平高的初中生表现出较多的欺凌者行为、受害者行为和局外人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当初中生情绪越不稳定时,越容易采取冲动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出愤怒情绪的孩子可能会引起同龄人的欺凌行为,但同样长期受害也会导致孩子表达更多的愤怒情绪[10]。

宜人性越低,开放性越高的初中生的受害者行为越多。Buckels等人(2014)也发现[11],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开放性水平比未受欺凌者高,这可以是因为宜人性得分较低(不容易亲近他人、愤世嫉俗、复仇心重)的人容易被欺负,而开放性水平高的学生更愿意展示、表达自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猜你喜欢
捍卫者情绪性宜人
善良
善调情绪,缓解情绪性失眠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铁血卫宝山:评析国产影片《捍卫者》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压力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性饮食
《捍卫者》在京首映
秋食养生 炖补宜人
此处宜人(精卒)
此处宜人(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