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根本 融合创新——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探析

2019-01-19 04:37喻雯虹佛山市顺德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顺德古籍馆藏

喻雯虹(佛山市顺德图书馆)

2018 年10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暨南大学。在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以下简称“世华馆”),习近平认真察看馆藏特色文献和实物,并与同学生们亲切交谈,勉励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习总书记对世华馆文献和实物的考察,不仅是对暨大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国图书馆界提出的新时代工作指南:图书馆人要立足根本,坚定不移走特色立馆之路,融合创新各方面服务工作,搭建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平台。[1]

1 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的经验及启示

1995 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复,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成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2005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保障机构,2016 年正式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世华馆”立足暨南大学的侨校定位,聚合资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馆藏丰富。以华侨华人、华文文学、华文教育、华语传媒等“四华”文献为主要收藏对象,收藏海内外出版的相关文献3 万余册,刊物400 余种,并有证章、票据等民间实物文献和多种电子媒介产品。②馆藏数字化和电子化工作有序推进。开发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文献类型主要有题录、文摘、全文、图表、图像等。③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世华馆”集文献服务、资源开发、文化交流与科学研究等为一体,服务于政商产学研等社会各界,向涉侨智库发展。当前,“世华馆”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四华”文献资源数量最为丰富、种类最为齐全的文献资源库,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扇独特窗口。[1]

“世华馆”的成功经验给全国图书馆界带来启迪:坚持走特色馆藏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必然选择;加强特色馆藏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今天更加大有可为;以特色馆藏建设为中心,融合创新各项图书馆服务,将图书馆打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是图书馆人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图书馆(以下简称顺德图书馆)特藏工作为缩影,重点探究公共图书馆如何以特色馆藏为根本,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特色馆藏的内涵与特征

“特色馆藏”一词于1929 年首次出现在我国图书馆专业权威刊物《图书馆学季刊》的一篇译文《特藏之搜罗与管理》中,[2]此后沿用至今。其内涵经历了从“旧特藏”到“新特藏”的演变,传统上“旧特藏”局限于古籍的收藏,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新特藏”已经延伸到凡是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个性化、特色化收藏均属于“特色馆藏”。[3]

图书馆对特色馆藏的理解和界定各不相同。公共图书馆多以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物产资源等背景为考量因素,发掘和搜集各类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料,经过长期积累建设,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献资源宝库,内容划分主要集中于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献及其他专题特色文献。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有古籍(含善本、普通古籍、金石文献)、广东地方文献(包括广东地方志、族谱、广东史料、粤人著述、孙中山文献、报纸、期刊、舆图等)以及多个特藏文献资源数据库;[4]深圳图书馆特色馆藏则有时装类和平面设计类专题文献、深圳地方文献、港澳台文献、古籍文献、自建数据库等。[5]

拥有丰富的特色馆藏是图书馆藏书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显著优势。特色馆藏不仅具备稀缺性、独特性、传承性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发展性、多元性的特殊属性。[6-7]作为馆藏的精华部分,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确立公共图书馆的地区文化信息中心地位、传承彰显本地区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文化基础和工作定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实践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的先后颁布实施,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宗明义写入总则,使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依托本地文化传统,建设符合本地区、本馆发展方向的特色馆藏资源并提供特色服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人的共识。

3.1 特色馆藏的历史文化基础:顺德略影

佛山市顺德区是广东省综合改革实验区,至2017年已连续6 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9 次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8]顺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宋以来出了文武4 个状元,是粤曲、粤剧、广府菜的重要发源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荣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龙舟之乡”等美誉,拥有香云纱整染技艺、龙舟说唱、人龙舞、八音锣鼓等4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坐落着清晖园、碧江金楼、西山庙、逢简水乡等古代岭南杰出建筑古迹和文化名胜。[9]

3.2 顺德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要览

顺德图书馆成立于1957 年,新馆于2009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位于顺德文化中心广场,建筑面积2.8 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500 多个,文献总藏量达139 万册。现有员工97 人,共设含地方文献部在内的9 个部门。通过全馆员工多年的努力,顺德图书馆已发展成为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管理先进、享誉国内的公共图书馆,已连续五次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并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等称号。植根于顺德这片沃土,经过辛勤的耕耘,顺德图书馆特藏工作在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两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绩。

3.2.1 特色馆藏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

顺德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自建馆之初已经开始,近几年更是取得跨越式发展。1997 年,顺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通知》,指定顺德图书馆为征集和保存地方文献的工作机构之一。据此地方文献呈缴制度,顺德图书馆常年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各类顺德地方文献。如,2009 年,顺德图书馆在逢简村委会的支持配合下实地征集宗族祖谱,历时2 个月共计征集16种50 册,以复印资料的形式全部纳入馆藏;2016 年,顺德图书馆接受顺德民间收藏家陈秉韬先生捐赠个人藏品1,000 多件册,其中有清代民国文献、契约文书等。这两次征集工作之后,举办了“源远流长——馆藏族谱精品展”和“陈秉韬先生契约文书藏品展”,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因势利导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加入到捐赠者行列,地方特色馆藏得到了持续的积累和丰富。

目前为止,特色馆藏实体文献资源有顺德地方文献(含顺德地方志、族谱、史料、顺德人专著、本地出版物、顺德文物资料等) 和古籍(含明清古籍善本、民国文献等)。同时,顺德图书馆以其网站作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载体,自建了顺德信息、顺德家电、口述历史,引进共建了顺德博物等数字资源。比外还有网站“顺德地方文献”推介,微博“顺德城市影像”递送,微信公众号有关特色馆藏的发布推广、阅读交互等数字服务窗口。

3.2.2 整理、挖掘、推广工作呈现特色亮点

在开展馆内阅览、数字资源检索、文献导读、专题咨询等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依托本土原生自有资源,多途径全方位地实施推进特色馆藏的特色化工作。

(1) 顺德图书馆现藏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明崇祯癸酉年金沙顾龙山刻本)等古籍一万多册,馆内对这些珍藏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和保护。顺德图书馆建立完善了工作指引和管理规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根据古籍的易损性和不可再生性,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对亟需修复的文献资料甄别定损,制定详细的项目清单;扎实做好古籍普查分编、日常保护(如恒温恒湿、冷冻杀虫等工作) 以及拍摄书影等数字化前期准备基础工作。图书馆有三种馆藏文献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2018 年,“佛山市顺德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由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批准成立,由此正式开始在省古籍保护中心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将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2) “顺德口述历史——留给下一代的珍贵记忆”专题数字视频,是由顺德图书馆采集记录,根据馆藏文献及相关资料制作而成,分为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等9 大类,有冰玉堂自梳女的故事,有双皮奶、陈村粉等传统美食的源起和制作工艺等。除了提供读者网上观看、馆内展播,还开展了口述历史进校园、社区等宣传活动。这些口述资料不仅丰富了馆藏,而且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研究资料,起到了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的作用。

(3)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自2013 年起永久落户顺德,顺德图书馆顺势而为,联合顺德作家协会于2016 年创建了顺德当代文学馆。该馆精心梳理出以陈荆鸿、草明等为代表的顺德当代文学著名人物,并专区陈列馆藏顺德籍人士的文学著作、手稿文本和顺德题材的文学作品,还为作家、文学爱好者打造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顺德文学论坛”,目前论坛活动已成为品牌活动,内容也延伸到与文学相连的微电影、诗歌创作、少儿教育等方面,增强了馆域氛围和文化的影响力。

4 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4.1 从顶层设计出发谋篇布局

未来图书馆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拥有自己的特色资源,而地域性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最具竞争力的一种资源,特色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服务将越来越受到重视。[10]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特色馆藏是图书馆的进步源泉和支撑力量,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将其上升到顶层设计的高度加以总体部署、科学规划。

4.2 形成资源建设的整体格局

开展特藏资源建设,一方面,在馆内要树立“一个馆藏”的概念,即整合各种载体形态的特色资源作为一个馆藏整体;另一方面,在馆际要确立“大馆藏”的思维,即在合作的背景下布局共享馆藏,这将突破资源建设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进而丰富充实馆藏。[11]目前,公共图书馆大力建设的总分馆制,正在形成互补协同、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有利于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4.3 树立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理念

目前国内鲜有特藏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研究,人才瓶颈制约了特藏工作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技能培养和专业评估。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特色馆藏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精神遗产相关联,建立特藏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明晰特藏对服务尤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② 具备专业技能。基本能力,即所有特藏馆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古文献阅读技能和外语技能必不可少;专门技能,即某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③ 保持知识弹性。重视新技术和学术研究对特藏领域的影响,专注受众服务。[12]

4.4 将品牌建设融和于服务形式中

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将服务品牌建设列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是从国家层面对公共图书馆提出的基础服务之上的更高要求,[13]也是公共图书馆工作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质化的趋势体现。特色馆藏工作以内容为灵魂、以创新为手段,塑造服务品牌是传承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古籍修复技艺演示和读者体验项目就是成功的服务品牌范例。

4.5 积极促进本土经济文化发展

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离不开它扎根的土地,更离不开伟大时代的机遇。在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顺德开启了新的征程,将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14]据此,笔者认为以下方面可以作为顺德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新的着力点。①抓住乡土文化的龙头。“舌尖上的中国”将顺德的美食文化广为传播,顺德龙舟竞渡也是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顺德美食、龙舟文化特色馆藏为依托,图书馆应发掘“饮和食德”的美食文化内涵,弘扬“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通过主题沙龙、读书分享会、文化活动周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向社会展示文化的力量和图书馆的形象。②为教育和学术服务。发挥特色馆藏的价值,将其应用于培养教育基地、开辟科研场所、开展出版服务等教育和学术领域。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搬到图书馆,使书本知识具象化,让学生们感受到有形的传统文化;设立专家学者工作室,开展馆藏利用私人定制服务,推进特藏课题学术交流研究;借鉴善本再造这一传承文化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外合作,对馆藏特色文献进行目录研究和整理出版,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型优势资源,培植核心竞争力。③ 擦亮工业文学的招牌。作为驰名中外的制造业之城,顺德近年的工业文学创作活动成为国内瞩目的文学现象。顺德图书馆的当代文学馆是顺德籍作家作品收藏展示的窗口和作家们聚集的地方,通过论坛、讲座、研讨会等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作家们在此聚焦区域发展的未来,探寻如何创造更多优秀的工业题材作品,助力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顺德古籍馆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城市级APP“i顺德”即将上线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