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深圳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2019-01-19 07:10余礼凤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深圳

余礼凤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深圳不仅要从经济上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更要在文化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深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而言,它在融入粤港澳文化体系中、在自身文化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新时代,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提升深圳城市文化品位,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系统是当前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以此为视点,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深圳城市文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美国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①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页。城市静态的景观和动态的行为反映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水平。深圳建市40年来以来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建市时间短,没有文化积累,再加上建市之初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忽略文化建设等原因导致深圳城市文化一直是制约深圳发展和腾飞的短板,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时代,这一短板更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市发展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亟待建立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机制

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是导致深圳城市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文化建设是支撑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两驾马车”。经济发展是城市之根,是推动城市发展保障市民健康生活的内在基础。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之魂,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城市的施政方案中,经济建设应该与文化建设同步规划,以使“两驾马车”齐头并进,共促城市发展。然而,在深圳过去若干年的发展中,我们看到的是经济上的大发展、大飞跃,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当然也与我们从来没有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及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方略有关。深圳建市40年以来,城市文化建设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因此,我们的城市定位经历了从政治范畴的经济特区到综合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中赋予的“一区四市”到最近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变化。没有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机制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升。

(二)城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这一形象不匹配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外观形象有待改善。城市生态是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城市水文、地质、气候、土地、太阳等。城市形象文化是指城市的外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居民生活设施、城市制度、政府管理模式、历史文化等要素。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外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生命线,是一个城市的脸,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状态的基本指标。近年来,深圳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改善城市面貌,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市民的认可。但是,放眼未来,尤其是当下,我们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后,要把深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外观形象建设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城市人文精神、文化氛围有待逐步提升。城市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外化。深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忽略文化建设,尤其忽略基础文化建设,导致跟同类城市在文化、教育、医疗、科研上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为止,深圳的高校只有5所,虽然现在也兴办了一些大学,但是,和北上广相比远远不够。我们的文化人才储备也不容乐观,和其他城市相比,缺乏文学、艺术、音乐、美术、高等教育、图书出版、影视等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型人才总量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很多短板”这已经被市委市政府明确写进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深圳的一大短板。

(三) 城市文化建设中缺少自身特色

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城市文化建设不应该跟风、赶潮流,要注重特色、突出特色。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根据城市自身特有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做出特色、展示个性。深圳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城市,我们背靠港澳和大海,有着丰富的港澳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沿线的核心城市。我们是个移民城市,有来自内陆五湖四海的城市移民,是一个文化丰富、多元的城市。我们还是最年轻的城市、这里聚集着全国最年轻的面孔,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更多的是模仿,跟随潮流,缺乏创新,有特色的东西并不多。在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中,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建立有深圳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以文化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深圳城市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考查《2018年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排行榜》,我们遗憾地发现,在中国文化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以经济总量据首的深圳并没上榜。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目前深圳在文化发展机制的制定、文化氛围的塑造、文化系统的建立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我们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这一目标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深圳城市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起经济与文化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兼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永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它的总体价值目标,就是要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管理模式,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运行机制,使城市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深圳的地理、历史条件及文化、传统特色,建立起符合深圳实际的可持续文化发展机制,使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系统

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城市的生存环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屏障,是“以人为本”文化理念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巩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义重大。改善生存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保护青山绿水屏障,建设宜居城市。深圳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有着青山绿水、漂亮的海滩、清新的空气,这些都构成了深圳得天独厚的城市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青山绿水,防止过度开发和利用,给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宜居的城市氛围。第二,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深圳样本。在现有城市景观的基础上,加大对城市道路、街道、草坪、公园、植地等的建设,为深圳营造更多的文化气息,将深圳建成世界著名花园城市。

提升城市人文环境。“一个城市,如果只有商业经济或工业经济的单项发展,它是没有地位、也没有生机和情趣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要建设实用性和观赏性兼而有之的文化设施,创造具有文化默契和基本共识的文化气氛。”①李植斌:《城市形象理论与设计》,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59页。文化设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的主要阵地,也是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这个城市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历经磨练、乃至世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它融入在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是展现城市形象的一扇窗。截至2017年年底,深圳全市已有各类文化场地数量10200多个,各类体育场地14000多个。其中,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区级大型文化设施50个,3000个座位以上的大型体育馆21个,目前已建成文化馆71个,公共图书馆(室)623个。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特别是与我们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这一形象相比,深圳在文化设施的数量、规模及专业化水平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特别是缺乏具有全球及区域影响力的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体设施。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圳市文体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中,深圳将兴起文化设施建设的高潮,将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科技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相信随着一大批文化设施的落地,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将大大改善,深圳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将随之提高。

培育符合深圳城市发展要求与深圳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市民群体。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②[美]塞缪尔·斯迈尔斯著:《独具魅力的品格》,谢军编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人的建设,其核心和落脚点就是要全面提高作为主体的人的素质。城市的主体是市民,市民是城市文化的缔造者和体现者,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城市形象的好坏。因此,培育符合深圳城市发展要求、与深圳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市民群体是深圳提升文化形象的重要一环。提升市民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培训、技能培训、观念熏陶、精神培育等提升现有市民的素质。深圳过去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吸引了大批打工者,这些人大都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他们构成了深圳市民阶层的主要力量。对于这一部分市民,可以通过全方位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在深圳找到归宿感和认同感,继而甘愿为深圳的城市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兴办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输入高素质人才来提升市民素质。高层次人才就好比“金凤凰”,是每个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力量,深圳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医疗人才、教育人才,不惜一切代价,让这些“金凤凰”来深圳安家立业,繁衍生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深圳的市民结构就会逐渐改变,市民素质就会逐步提高,深圳医疗教育短缺的现状也可逐步改善。

(三)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走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这给深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深圳将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牢牢扭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湾区所向,携手建设富有活力、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是市委市政府2019年的重要施政纲领,已经被明确地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黄金走廊,是中国主动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地区占全球人口的63%、全球贸易额的35%、全球生产总值的30%。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辐射50%的“一带一路”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地理位置独特,与东南亚国家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移民多,跨国企业多,经济呈现开放性、外向型特点,依托于华为、中兴等跨国企业以及外贸等开放型、外向型企业,深圳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经济上的广泛联系。这是深圳的资源,也是深圳的特色,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色,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起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目前,深圳正在加速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到2025年,深圳高校将达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其中本科生规模将超过10万人,研究生规模将超过4万人。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凭着深圳和大湾区城市以及东南亚周边各国地域上的天然优势,借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以大学为依托,在深圳招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在海外兴办孔子学院,传播岭南文化、传播深圳文化,让深圳文化真正地走出去,将深圳推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更广阔的舞台。同时,深圳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自然环境好、常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背靠大海,海洋资源丰富;有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多元;是最年轻的城市,充满活力等,这些都是深圳的特色,我们应该牢牢地抓住这些深圳“元素”,走出深圳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

三、结论

四十年前,深圳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有深圳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今天,我们依然要说深圳有能力、有条件走出一条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深圳城市文化品位,努力打造与城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系统,既是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富有活力、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相信随着一大批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建设措施的落地,深圳的文化地位将大大提高,深圳必将在大湾区城市群文化建设中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深圳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