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建设与青年发展问题笔谈

2019-01-19 07:10刘俊彦,廉思,钟春平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建设

编者按: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之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世界级湾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值此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港澳台青年研究专委会、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和深圳市经济学会,于4月27日在中共深圳市委党校举办了主题为 “湾区经济建设与青年发展问题”的专题工作坊。会议邀请了10名国内研究湾区经济和青年问题的资深专家,从不同角度,为湾区青年的发展事业出谋献策。本期先行刊发部分专家的笔谈以飨读者,后期再陆续刊发其他学者的会议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刘俊彦

青年政策是公共部门制定的、推进青年发展的行为准则。粤港澳大湾区要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策创新,政策创新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在青年政策上先行先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政策不断完善,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集中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发展规划,也是总的青年发展政策。《规划》的发布对我国青年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第一次有了国家统一的青年发展规划,这对于推动全党全社会重视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意义重大;二是《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管青年”的原则,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后明确提出“党管青年”,彰显了青年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三是《规划》提出“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明确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四是《规划》 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青年的年龄,规定14到35岁为青年,这对于青年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五是《规划》完善了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出了“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等十个领域的青年发展目标和具体发展措施;六是确定了必须实施的十个重点青年项目,为青年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有效载体。

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对于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内的全国青年和青年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明确了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从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历史的发展角度都明确强调,要特别重视青年工作;二是明确了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所有的青年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三是明确了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四是明确了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要求广大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在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五是明确了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强调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青年,强调青年工作要跟上青年流动分化的步伐,强调在服务青年中开展青年工作;六是明确了共青团改革的目标任务,就是不断强“三性”、去“四化”,切实活跃团的基层工作;七是明确在新时代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青年工作在党的总体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政策意义在于有效推动了全社会要更加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使我国青年政策更加体系化。

三、推进了以共青团为代表的青年组织的改革

2015年中共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后,以工青妇为代表的群团组织开始了历史上力度空前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改革要靠政策供给推动,但最终都要落实到政策创新上。2015年以来,团中央密集出台多项新政策推动改革,比如出台或修订了有关团组织建设、青年志愿服务、团内“三会两制一课”实施细则、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同时,团中央还联合党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青年政策,如与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很受青年和社会的关注。总之,以共青团为代表的青年组织的改革,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的青年政策。

总起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我国青年政策越来越完善,取得了重要的发展。结合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我认为,大湾区要快速发展,就要特别重视发挥青年的作用,就要特别重视青年政策的完善与突破,这是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激发大湾区创造活力的有效切入口。

作者:刘俊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青年研究》主编、研究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发展

廉 思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的事业,也是青年的事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创造一个历史性机遇,不仅关乎着国家的整体发展,也与每个青年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湾区和青年的关系,我有三个认识:

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在这里,青年可以背靠祖国,面向全球,形成知识高地

从全国范围的人口流动状况来看,大湾区青年人口持续流入,不是青年的“客场”,而是真真切切的青年“主场”。这个“主场”对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的意义是不同的。对内地青年而言,大湾区很多一体化项目的实施,让他们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促进他们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更开阔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元的文化和更丰富的交流。对港澳青年而言,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对于自身的发展规划要“跳出特区,放眼湾区”,认识到大湾区意味着更多元化的选择,更多向上流动的空间以及更广阔的市场,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国家发展中来。

目前来看,港澳两个特区和内地的青年参与热情都非常高,希望在与国家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享受到政策红利,实现个人梦想。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两种知识即国际外来知识和中华本土知识的碰撞交汇之地,容易形成知识高地和知识创新。因此,在已经拥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青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和”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而形成强大的势能,使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提升整个人类知识水平做出贡献。

二、在青年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打通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对于青年发展的各种瓶颈,形成新时代改革的新动力

国家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后,应抓紧制定具体的落地政策。当前,青年在大湾区就学、就业、创业还存在一些磨合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地和港澳在语言、文化、价值观有较大不同;二是内地和港澳在薪酬、福利、保障体系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三是大湾区相关信息不对称,内地和港澳对各自的制度政策了解不足,各制度之间的衔接有待加强。

要尽快解决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问题,比如社保、公积金、医疗、住房等,出台有效举措,不仅为他们在内地的工作生活落地生根提供保障,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政策试水区,有比较才会有动力,要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比较中发现机会,在比较中不断试错。有了港澳的对标和经验,内地的改革就可以降低成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达到预期目标。

对于未来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我认为,一是要发挥港澳视野,搭建大湾区青年交流的大平台;二是要借鉴港澳经验,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优化大湾区青年的发展环境;三是要利用港澳科技和金融,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和做强资本市场。

三、在开展青年的工作中,积极探索把青年组织起来的好办法好举措,不断深化对体制外青年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为党中央分忧,显著增强对整个国家青年工作的贡献度

我们课题组这几年的研究发现,有些体制外青年人对一些意识形态性较强的活动,心理上或多或少有所抗拒。但他们对创业、公益、互助、兴趣类等活动的参与度很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青年,尤其是新兴青年群体增强对党的认知、对国家根本制度的认识、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港澳湾大湾区的青年工作有非常好的基础,尤其是开展的各种创业、公益、志愿、兴趣类的活动深受青年的喜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针对新兴青年群体开展工作的好方法和好路径。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经验,对全国青年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当代青年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青年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发现培养青年领袖,这些人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视野,也不可能凭空出现,只能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并慢慢培养。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很多青年很优秀,但是他们只是自身能力出众,却不能带动影响更多的青年。组织动员能力不同于专业技术能力,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能力,在人群中,组织动员能力强的个体是少数,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少数,这就是旗帜和筷子的区别。因此,在未来大湾区的青年工作中,我们要发现并培养一批旗帜,而不是一把筷子。通过旗帜,去引领带领更多的青年加入到中国梦的建设中来,让广大青年自觉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

作者:廉思,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

大湾区建设与深圳青年的创新能力

钟春平

一、大湾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创新来驱动

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四十多年中,不少源自资本的增加和劳动力的不断投入,但随着整体水平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因而最后只能依赖不断的技术进步。同样的道理,深圳的快速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创新,而后续更多地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未来的发展,制度创新的空间会越来越少,但技术创新潜力越来越大。

经济体通过创新驱动,在创新过程中,各区域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关系,但又需要一个引领方,需要抛弃其中的短期利益冲突。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等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深圳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无论是创新创业环境还是专利等层面的技术创新,都超越了其他城市和地区,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深圳承担更多责任的原因所在。

年轻人是大湾区建设和创新主体。除了少数年龄大的群体能够充当创新角色,大多数创新都是由年轻人实施的。年轻人理应是创新的主体,从现实看,也只有年轻人才最有创新能力,因而如果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有足够强的创新能力,该地区就有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因而总的来说,大湾区的未来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又依靠年轻人来实现。

二、从理想状态看,如何培养深圳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将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敢作敢当,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承受和风险偏好。创新本身是个冒险的活动,取得成功的概率整体较低,只有少数创新活动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经济层面的收益。通常只有年轻人有改变的意愿和动力,也只有年轻人才能更加承担失败的风险,因而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敢于做出改变,并承担足够的失败风险,将是企业家的内在精神特征。

足够开放的视野,能够跨越区域概念乃至全球竞争眼光。视野越宽,范围越广,越容易寻找创新的机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市场越来越大,敏锐的企业家能够突破所在地的限制,寻找更大市场的机会,因而企业家应该有更为开放的视野,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选择可能的市场机会,从而寻找创新的可能性。

在经济利益基础上有更宽广的社会关注。创新大多始于经济利益或者创新带来的垄断利润,企业家寻求经济利益是最初始的动力,通过带来新的产品或者技术,寻找新的市场,进而获得高额利润,进而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但成就大的创新,需要突破“小富即安”的心理,需要追求更多的“改变”诉求。重大和深远的创新需要持续的创新投入,需要不断进行研发和持续的改变努力,因而,企业家在经济收益之后,需要有更大的改变意愿,能够突破自身经济利益意愿。

三、从现实看,深圳年轻人在大湾区建设及创新引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青年人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较大的生存压力。有可能受制于自身的现实生存问题,而逐渐丧失了潜在的创新能力。社会保障及家庭等问题,比如深圳的医疗是个短板,教育亦然。

在创业的过程中信贷约束比较明显。对新创的企业而言,资本的不足才是问题。创新不成功及破产的可能性高,金融机构介入动力不足。可能的缓解方式是,企业家本身的特质能部分缓解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但对于深圳流动性较强的地方而言,获取企业家的信息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新入的企业家,更是如此。

多地协调、相互合作仍然是个问题。大湾区的青年相互合作并没有成为一种常态。各自的优势并没有得以较好发挥。

长期发展问题,精神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就深圳而言,创新的激励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其经济利益驱动较为直接和明显,但对于青年人来说,长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缺乏,这对未来形成重大创新带来一定的障碍和难度。

四、公共政策及支持措施:推动深圳年轻人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创新引领

首先,创新的主体更多是参与市场的企业家,而不是公共部门。因而大湾区建设仍然需要通过市场推动,而不能寄希望于政策驱动。其次,大湾区发展的内在活力和机制是也有赖于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而当前如果依赖政策的不断拉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深圳及大湾区的未来仍然只能依靠市场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再次,假设最终的发展是需要通过年轻人实现,那么年轻人的参与积极性将是问题的关键。年轻人需要有足够的创新动力,特别是大湾区范围内的青年协作创新努力。

从公共政策的本质上说,如何发挥年轻人在大湾区建设的作用,我们提出一些可能的政策建议:

教育很基础也很重要。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倡导更加包容的理念,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内容,超越简单的“实用”或“有用”的导向。在这点上,可以借鉴,比如香港的或国际的经验,培养青年人的改变和创新精神。

提供并共享更多的信息和社会化便利,缓解创新过程中的融资约束,解决部分资本问题。可以尝试推动在大湾区内的信息共享及金融创新。

破产保护和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缓解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破产保护机制有利于企业家在某次创业失败之后,仍然能够有创新的可能。在整体社会环境上,也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公共服务需要跟上,特别是医疗保障等,年轻人的健康是未来的支撑。公共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在大湾区范围内进行统筹和协作,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作者:钟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导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青年发展领域的顶层设计问题

陈咏华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青年最为集聚的地区,青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力量,也是大湾区未来创新活力的源泉,鼓励和吸引湾区青年尤其是港澳青年一代融入大湾区建设是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湾区也是我国青年思想最为活跃、价值最为多元的地方,增强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引导湾区青年朝向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方向,守好湾区意识形态的南大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鉴于此,非常有必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站在战略高度从顶层设计层面审视湾区青年的发展和政策问题,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大湾区”为引领,将青年视角与青年需求纳入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加以布局,实现湾区青年,尤其港澳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

粤港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创新的龙头,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这一区域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青年政策、青年工作的诸多探索、实验和创新都展现出一定前瞻性,为全国整体性青年政策顶层设计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基层创新实践经验。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广东省各级政府、港澳两个特区政府都纷纷出台了打破青年发展障碍,有利于港澳青年内地发展创业,增强青年获得感的政策举措、项目计划、交流合作,如青年创业辅助措施、青年交流计划、青年实习计划、青年人才卡等等,积累了大量青年发展政策的地方性创新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湾区目前在青年发展问题上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三地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互为独立,大湾区青年政策呈现碎片化,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连贯性的顶层设计,缺乏经济社会发展与青年发展的有机关联机制,对于整合“市场、政府和社会”力量和资源的跨界协同施策,实现青年群体的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存在短板。例如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从“十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各地探索出台的52份地方青少年发展规划中没有一份是产生于大湾区范围内,这就与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国家首次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台国家层面的青年发展规划,是我国青年发展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但从实施的区域来看,其仅仅适用于内地,对于大湾区的港澳地区暂不适用。国家青年中长期规划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规划在青年工作层面进行衔接,是当前继续解决的问题。

作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青年发展工作的政策理念,要具有全球视野,符合未来世界青年发展的理念,也要立足于我国的青年政策理念和“一国两制”实际。基于近年的观察,结合国内外,尤其是深圳等地的青年发展工作的实践,可将建设“青年发展型大湾区”作为青年发展的引领。这种创新理念具体可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在发展大湾区的过程中,政府要将青年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如果青年得不到发展,大湾区的事业就不能说是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二是对青年友好的理念。大湾区是一个对青年友好的大湾区,要建设对青年公平、宽容的发展环境,要对青年有更加健全、高效的保障体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青年政策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大湾区的青年政策和理念要能够与当前的国际大都市相对标,要创造出更高的水平,要能与大湾区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定位相匹配,要不仅能吸引港澳青年同胞,也能吸引国外的青年来大湾区发展。四是青年政策要体现大湾区特有的文化特色。

陈咏华: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港澳台青年研究专委会主任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引导

曾燕波

大湾区建设对青年发展是极大的利好,就像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收获者是当代青年一样,也如中国梦的最大收获者是当代青年。青年是未来中国梦的实现者,大湾区建设将来靠的是青年。

青年最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为创新准备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靠的是创新,而青年恰恰最具有创新性。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就是因为传统社会青年缺少主体性,在传统社会中青年社会地位低下,导致青年创新性差,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进步,也影响了青年自身成长。我们现在讲青年的创新性,我认为创新也“只有”青年才有。有人统计过全世界300位科学家发明创造时的年纪,100%是在35岁以下,80%是在28岁以下,后来成为大家,一生所做就是在完善他年轻时的发明创造。青年少有经验,这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没有经验的束缚,使人少犯“想当然”的错误。青年在生长期,随着细胞的生长,活力不断,所以,无论从心理的经验还是从生理角度来讲,青年最具创新性。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青年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创新性还有提升空间。

大湾区的建设将来要靠青年,不单单指的是年龄优势,而是需要青年智力支持和未来道路的选择。价值观对人的发展特别重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刚提出中国梦的时候我就讲“中国梦和青年梦”,国防大学刘明福教授写了一本书《中国梦》出版正逢其时,他有句话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说“中国在和强国的竞争中,中国必胜。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信仰的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所以,我们靠的是什么?不单单是靠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靠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

我们在五四100周年的时候讨论五四精神。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问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我们说的精神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精气神。二是价值观,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个人有价值观,要个人价值实现;国家也有价值观,要靠每个人的政治信念的引导,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是选择华盛顿休克疗法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靠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在大湾区的建设中,不要只注重经济,重要的是对青年价值观的引领。在深圳讲青年发展特别有意义。目前,深圳人的平均年龄为32岁,是青年居多的城市,青年的价值观就格外重要。深圳紧临港澳,港澳青年在价值理念上同内地青年不能说完全一样,深圳青年在其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我认为加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正面教育,二是渗透,三是服务。前些年有人认为“灌输”教育太多,方法千篇一律,很难达到教育效果。所以,我们要考虑是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正面教育,包括仪式教育,这都是很重要的内容。香港“占中”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正面教育这块放松了。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很重要,我们也可以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网络的APP,用青年的语言进行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渗透。教育手段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服务。我们做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点是做好服务,让青年有集体认同感,要和青年拉近距离,才能使青年产生观念认同。做青年工作要精细化,最后一公里服务很重要,对青年的培养国家投入不少,但个性化服务也要加强,才能牢固把青年团结在周围,这同时也是因为青年的发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就是我们的目标。

作者:曾燕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青年研究》编辑部主任

大湾区应探索建立城市青年友好性指数评价体系

朱 峰

青年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议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青年人口最为聚集,并且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先试区,其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目标的实现毫无疑问将与青年的更好成长、更快发展以及作用的更好发挥具有密切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也将成为我国青年发展政策的创新试验区以及青年优先发展的国际示范区。而要实现青年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也就需要大湾区及湾区内各个城市通过治理体系、治理技术和治理能力的改革创新,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社会环境的优化协同,不断吸引吸纳青年聚集,鼓励激发青年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那么,该如何评价大湾区及各个城市是否能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为青年提供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呢?这就有必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友好指数研究,并且建构一套对大湾区城市青年友好性进行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城市与青年关系进行动态化和常态化的描述、分析、评价和预测。

目前,国内外诸多青年发展有关的公共政策智库和媒体智库都在探索研发青年友好型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主要有美国的求职(求学)目的地排行榜、加拿大的“青春城市”排行榜、我国腾讯的QQ大数据 “年轻城市”指数排行榜和《第一财经新闻》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 排行榜等等。这几个评价体系普遍注重基于青年视角、需求和利益来审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问题,将青年在城市中成长发展过程中最为关心的生活、工作(含创业)、休闲娱乐、环境等核心维度纳入其中,并采取了与青年的城市体验紧密相关的指标加以测度,这些对于我们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友好指数体系也具有一定启示。

以美国经济研究所“求职求学目的排行榜”为例,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纬度的九个核心指标:第一个维度是人口的基本概况,包括种族民族多样性和教育程度两个指标,前者测度少数族裔人口比重,青年认为一个城市里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人口越多,说明城市的包容性就越强。后者测度22岁以上的成年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有学士以上学位人口的比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年轻人比较喜欢具有共同学习水平和相似的学历水平的人口,有助于对话、交往、交流和合作。第二个维度是城市生活质量,包括三个指标:城市的可达性,测度城市日常使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的人口比重,这是青年最常用的出行方式;酒吧和餐饮行业就业比重,也就是第三空间的发达程度,第一空间是工作单位、第二空间是居住家庭,第三空间就是除了单位和家庭之外的公共空间,因为年轻人很多创意的碰撞、思想的交汇、合作的达成都是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休闲娱乐和社交场所和氛围中实现的。第三个维度是经济发展形势,包括四个指标:一是劳动力参与,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状况;二是租金水平,测度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年轻人可负担的房租情况;三是薪资状况,测度青年在城市中的收入水平;四是创新水平,通过STEM行业的就业比重反映一个城市对科技型青年人才的吸纳力。加拿大的“青春城市”评价体系则更为复杂,包含了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22个三级指标,对青年城市生活、工作、娱乐所涉及的数字介入、健康、交通、参与、安全、环境、多样性、就业、金融服务、教育、创业、可负担性、音乐、电影、创意艺术、流行时尚、饮食与夜生活、履行、公共空间等城市元素进行了全方位测度。我国腾讯QQ大数据实验室研发的“年轻城市”指数排行榜则利用QQ活跃用户中16-35岁年轻用户的行为轨迹大数据测度城市青年人口占有率以及青年在城市间流动比率情况,动态测算城市对青年吸引力的变化趋势

除了要积极借鉴上述评价体系的经验,我们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友好指数的测度评价体系建构还需要考虑如下问题:第一,大湾区城市青年友好性评价体系设计需要注重多元的跨界的参与,尤其是发挥青年政策智库的专业性优势,注重青年的参与,以便于使得指标设计及权重分配更好地体现出青年的需求、利益和偏好。同时,指数设计除了给青年政策决策部门提供支撑之外,还应该体现青年优先发展的价值导向,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和运用转化,为青年的择业择创择学择居决策提供参考。第二,注重覆盖大湾区各个城市青年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设计问题。目前粤港澳三地的青年发展研究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立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指标的选取目前尚不统一,而且就算是同一个指标其具体的尺度和口径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这就要求三地的青年工作部门和青年政策智库要加强对话和交流,不断凝聚共识,逐渐形成一批青年发展水平测度以及城市青年发展友好性测度的核心指标,进行历时性、动态化的监测评价和数据积累,增强数据的横向性和历时性比较运用的价值,并尝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友好型城市与青年发展的数据库,为大湾区青年发展政策优化决策提供支撑保障。第三,大湾区城市青年友好性测度的指标设计还体现大湾区及各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发挥导向性功能。大湾区范围内的11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相对优势,因此,在指标设计的时候也必须有助于反映不同城市的特色和相对优势,并引导大湾区城市在发扬独特优势的同时实现青年发展优势、资源、政策和机构的互联互通互鉴。

作者:朱峰,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副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共青团工作研究专委会副主任

交融与交互:看大湾区青年的创新创业

王万里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问题,有两点看法:一是支持粤港澳三地青年“交融式”创新创业,二是争取粤港澳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交互式”流通。第二点重点谈谈内地资源南下港澳在港澳当地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问题。

交融式创业就是创业团队、创业机构和创业平台的人员结构多元,三地青年在创业空间和创业组织中交融共处,协同互补,携手创业。硅谷创业教父史蒂文·霍夫曼曾指出:“创造力之所以能在硅谷被引爆,其关键在于它能够让一个MBA(工商管理硕士)、一个艺术家、一个书呆子气十足的科学家以及一个吸食LSD(半人工迷幻剂)的嬉皮士,在同一个房间里互相碰撞各种奇思妙想。正是这种碰撞催生出不止一家能改变这个世界的企业。”“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青年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均不同,形成了极具差异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创业过程中互补性强,能够碰撞激发出好点子,增加创业成功率,并且增进青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要做到交融式创业,创业团队的组建须尽量做到既有内地成员,又有港澳成员,乃至国际成员;有关创业基地和平台所吸纳的创业团队既要有港澳团队,又要有内地团队,还要有国际团队,以及混合团队。政府的有关扶持政策应同等适用于各类创业团队和成员。目前深圳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团队构成等方面比较丰富多样。而港澳当地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平台,则还需要加强对内地创业青年的引入。

创新创业资源的“交互式”流通,一方面内地须进一步改进优化吸引香港青年北上创业的政策环境、空间环境和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重点聚焦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青年创新创业领域率先探索有关资源在三地实现跨境交互式高效便捷流通,特别是应积极研究鼓励内地资源南下汇聚港澳,在港澳当地以各种形式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更加便利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目前内地以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为名的基地和平台很多,但实际吸引到的港澳青年相对于基地和平台的数量、规模而言,则不是很多。到港澳当地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有利于就近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投入创新创业洪流,有助于解决港澳青年就业乃至社会上升通道问题。二是有利于支持港澳发展科技创新。国家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支持香港、澳门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内地资源跨境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是内地支持港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务实举措之一。为此建议:

鼓励内地资源或内地一些成功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如前海梦工场)等到港澳探索开办运营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众创空间乃至科创园区等,吸引集聚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入驻创业。

鼓励内地资源和内地成功的孵化机构到港澳开办运营孵化器、加速器。

鼓励内地企业到港澳设立创投基金,支持内地创投基金到港澳开展创投业务。

支持内地青年到港澳创业平台和内地在港澳开设的创业平台发展,与港澳青年一道交融式创新创业。

鼓励内地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到港澳举办。

支持内地创业平台与港澳创业平台加强合作,资源整合,在港澳共同支持当地青年创新创业。

在实施上述建议时,应遵循“一国两制”原则,内地政府只起鼓励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具体由市场和社会运作。政府支持政策包括:探索对内地资源到港澳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做出资金通道的特殊安排,便利其跨境流动;内地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跨境适用于到港澳与港澳青年合作创新创业的内地青年;放宽内地青年到港澳与港澳青年合作创业的有关出入境办证和签注安排;特区政府加强与内地政府合作,研究出台支持内地资源到港澳举办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业扶持业务的必要配套政策;等等。

作者:王万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博士,国务院港澳办法律司基本法处原处长

品质机会:大湾区青年的发展机会

吴跃文

一、关注普通青年的发展机会更重要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之间关系时,多将“青年”基于整体进行。但事实上,青年是构成多样、内涵丰富的概念,内部是存在显著差异的群体。不仅存在地域差异,譬如港澳青年、深圳青年、东莞青年等等;也存在社会属性上的差异,譬如富裕家庭青年和贫穷家庭的青年,高学历青年和低学历青年,高科技青年和低技能青年等等。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青年群体,其起点往往也不一样。有些青年因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好的家庭基础,具备较早开展科技创新或自主创业的能力,而另一些青年则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不加区别,笼统地讲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恐怕很难具有普遍的说服力。

刚才专家们都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创新与青年的关系,并且认为创新的主体是青年,这点我很赞同。在南方科技大学任职期间,我常和青年学生强调,要立足学校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尖端科学技术,围绕国家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奋发有为,努力成为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栋梁之才是历史赋予你们的使命,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决心!现在我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职,如果继续之前与南科大青年学生那样的鼓励,估计没有多少同学愿意聆听和相信我的观点,甚至他们会觉得我疯了。这是两所高校青年学生的不同所决定的。这两所高校的定位、青年学生的成长背景、社会资源以及他们抱负水平都不一样的。尽管起点并不决定终点,但是差异还是很显著的。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关注青年精英,更要兼顾普通青年,毕竟普通青年占据大多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普通青年的机会在哪里是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关系的根本目的,除了揭示内在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拟订相应的政策,建立相应的机制,为青年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激发青年积极投身其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无论是规律研究还是政策制定,都要以绝大部分青年为对象、以绝大部分青年的利益与发展诉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否则规律的研究和政策的拟订都可能是不周全的。

二、品质机会是属于所有青年人的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依归。战略定位是要建设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咋一看,各项建设都是“高大上”的,似乎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太多关系,但仔细研究,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绝对不仅仅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不仅仅是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湾区,而是要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是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爆发性过程,是各种产业技术不断升级转型的过程,也是环境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一言蔽之,是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所有乡村、所有领域和所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将涉及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这样一场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全面建设将为所有青年提供无限的发展机会。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一发展机会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全面提升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故我们称之为“品质机会”。

品质机会是属于所有青年的机会。未来大湾区建设的产业技术、产品商品、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日常往来等等都将呈现品质提升的过程,并且需要所有岗位上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这种普遍持续的不同层面的、全方位的提升将给所有青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也意味着不管青年什么起点,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背景,处于什么样的岗位上,只要抓住品质提升这个机会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品质机会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了青年发展机会的广阔性和包容性,更具有指引和激发力量。假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被认为是部分青年的机会或者是青年精英的机会,而绝大部分青年觉得与己无关,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力就会显得不足,青年参与建设积极性的调动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品质机会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理念,更是青年抓住发展机遇的基本方式,势必成为激发青年投身其中、发展自己的重要动力。

三、加强对青年品质机会的教育与培养

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年抓住品质机会呢?

一要强化青年人对品质机会的认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显然不是过去基于特殊政策铺摊子上规模的建设,青年只能在品质提升上找寻机会。改革开放初期,农民青年卷裤脚上岸搞副业搞乡镇企业就能抓住大把机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品质提升是所有行业、所有产业、所有发展的共同追求,是属于所有年轻人的发展机会。青年人不管是自主创新创业的,还是立足岗位打工谋生的,都必须对品质机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之中,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建设中抓住机遇。

二要强化青年人的品质意识。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借鉴、模仿产业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沿,山寨意识根深蒂固,大干快上氛围极其浓厚。而品质机会的根本要求是精益求精,比拼的是精致和高品质。因此强化品质意识显得尤为迫切。一个过分浮躁、功利的城市群注定很难抓住品质机会。品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教育和培养,要从青年学生开始。

三要强化青年人品质技能的培养。打铁还须自身硬。青年人要抓住品质机会就必须要拥有创造品质的技能和精神。家里水龙头坏了,可能大家都会修,但能否保持品质甚至更加精致,却是“技术活”了。这种能力和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根据青年人不同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技术技能和精神培养,让青年人静下心来学习和历练,帮助青年人掌握提升品质的技能。这是时代赋予大中小学的历史任务。

作者:吴跃文,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建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