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生态文明理念的逻辑演进

2019-01-19 07:10姜智红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姜智红

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时,始终坚持自然视角和社会视角相统一,这充分体现在上述三个组成部分之中。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作为自然人,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遵循自然规律;作为社会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发展遵循社会规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论是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如何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阐述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机器工业取代手工工业,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大体结束。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西欧当时正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但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都较为落后,但马克思恩格斯仍然关注了工业化对自然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部综合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开始集中阐释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人类从自然界中产生,在与自然交互作用中不断地改变其自身生存的外部环境,获取吃、穿、住、行、用等各种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人类通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自然产生了历史性的联系,自然也凭借这一联系展现了自身对人类实践的重要价值。“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由此可见,人和自然界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由于劳动资料的私有化而导致的人的异化,包括人同自身的自然相异化,并基于异化劳动扬弃的必然性,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于1845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该条是马克思指出的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他毕生坚持的重要观点。旧唯物主义者不理解人的能动性,不知人具有改变自然界、社会从而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本质力量,而只把人看作自然界、社会的解释者,对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都能找个理由给以解释而不知和不敢加以改变,从而成为保守反动的哲学理论。费尔巴哈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人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直观感受,他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着的现实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身上,不懂得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看不到事物、现象背后人的关系、社会的原因,因而既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现象更不能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立足现实的、从事着物质生产劳动的人的理论基点,集中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动力作用,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客观物质力量,所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所展现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 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等等,也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方面历史是世代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伴随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人自身的自然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改造,社会的生产方式也不断地得到发展,由此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使自然、人和社会本身都得到了改变,历史因此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的完成与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开始于原始积累,通过圈地运动等残暴手段,资本主义一方面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推动了土地商品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将人与自身分离开来,推动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进程,自然和劳动纳入了资本的构成要素。在对资本这一要素进行客观分析之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不断寻求自身增殖的本性,进而展开了对资本逻辑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在资本增殖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持续不断地进行,每一个工人和劳动者都成为快速运转的机器传送带上的零部件,被资本束缚在生产线上无法摆脱,从而失去其自由自在的本性和批判精神,这种畸形发展的最终结果导致生产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为了资本增殖的需要,至于生产的商品是否能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并不是资本家考虑和关注的问题,他们只考虑眼前切近的利益,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快速地把商品销售出去,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财富和政治权力日益聚集到少数人手中,这种境况让资本家更有资本加强对工人、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掠夺。当资本扩张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往城市的同时,“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 553页。无偿从土地获取超额利润,却无视土壤肥力的枯竭,“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 552-553页。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克服生产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肆意进行资本扩张,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惜对森林进行滥砍滥伐、对矿产资源进行无尽的掠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森林、煤矿、铁矿等这些原本静默存在的矿产资源被挖掘出来,形成各种原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各领域各部门中去。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使人类驾驭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资源与改进的生产机器一起促使整个工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畳,河川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另一方面,则使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能源浪费等现象接踵而至,自然界沦为服务于生产剩余价值的附庸。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根本不会顾及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往往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两极对立的程度,造成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不仅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自身自然的破坏,而且导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异化既是人类对自身劳动的异化,也是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积极作用的异化……这种异化‘使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而且,这是一种社会异化:‘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④[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3页。生态异化是自然异化和人的异化的综合体现,而要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摆脱资本对人的异化,就要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将社会生产置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控制之下,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并遵循这种认知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达到的一种自由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按自由人联合体来进行;在人自身方面,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走向和谐。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这样,马克思就把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起来。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必然王国不断地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人类从必然中获得自由的程度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思维的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这些方面的每一进步,都从必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自由。人的自由的程度还受着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制约。资本主义阶段尽管是人与物、人与人相异化的发展阶段,然而它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所形成的广泛人际关系,为人类社会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公有制,把生产力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并按社会发展规律调节一切社会生活时,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制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能在主要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二、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逻辑演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明作为一个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是社会经济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恩格斯提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66页。每一个文明都是在现实的生产力基础上和既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存在和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其广度和深度,丰富其内涵。新文明代替旧文明正像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所必然,人类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中前进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的短缺、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人的不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00 多年前就告诫过人类:“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一种着眼于自然、人类发展双赢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的产生事出必然,也即是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基础上,人类要开始思考如何合理、理性、平衡、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新的发展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生态文明与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与时俱进地推进且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从萌芽到提出,再到日益完善的过程。

(一)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

1978 年,我们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加剧,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等等。中国共产党以改革的魄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立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推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党的十二大提出“今后必须在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加强农业基本建设”、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页。“必须加强能源开发,大力节约能源消耗”。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页。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为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页。环境保护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④《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22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纳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⑤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页。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实践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明确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6页。伴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推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开始在我国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的方式对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的概念统筹所有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模式和做法。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也基本确立,但仍存在重要领域尚未立法、处罚力度不强、没有明确的指标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法律法规要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环境是公共产品,每个人既有享受优美的环境的权利,也有义务保护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环境,这就需要民众要有明确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通过构建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使物尽其用、循环利用、低碳环保切实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三)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从民生的角度、系统性的角度、国际视野的角度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行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支撑,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建设层面,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同时,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提升到系统论的高度,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发展是具有原创性的发展观,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并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九大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明确期望,开创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避免相关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以及行政职能的碎片化问题,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环保机构改革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转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以及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世界历史的状态也就体现得更加清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世界历史在空间层面上,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交往扩大而造成的以经济、政治、文化等世界性范围的后果为特征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历史。世界历史在时间层面上,特指16世纪以来,由资产阶级开创整个世界,使整个世界逐渐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经典作家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生态学意义,正是蕴涵在其世界历史理论及其与实践的契合之中,为我们分析生态问题提供了全球视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确立了以国际分工、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货币体系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继续保持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同时,为了保存国内资源、维护国内环境、缓解国内矛盾,通过资本的对外扩张,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推向全球。“与过去的封建体系,甚至与人类所知的所有其他类型的社会体系不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扩张的。为了生存,资本主义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廉价劳动、土地、原料(农作物和矿产)等资源和市场。这种扩张的驱动力导致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生。”②[美]威廉·I·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高明秀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页。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具有资本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经济优势、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等,通过他们在某些国际治理机构的主导性地位而在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大肆地倾倒各种垃圾、转嫁各种污染。同时,通过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生态标准,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和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又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全球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等,需要全人类合力去解决。“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1页。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建设作用与解决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领域的议题设置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规则制定能力、舆论宣传能力。同时,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其历史性责任,兑现到2020年每年提供一千亿美元的承诺及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截至目前,中国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着力推进国际环保合作,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所设立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支持非洲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其实施清洁能源项目、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等;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