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与音乐史学视域下的学术创获

2019-01-19 23:34范子烨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部族哈萨克文人

范子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

浩浩汤汤的古典文学之河汇聚了多民族多部族的艺术创造,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元代文学中尤其突出。据杨镰主编的《全元诗》,元代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4万首,李修生主编的《全元文》和韩格平主编的《全元赋》,也收录了大量作品。这些文学文献总集的编纂和出版,大大改变了以元曲呈现的单一格局。我们由此认识到,元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是我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另一座高峰。元代社会的开放,元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是从秦汉到明清的专制主义社会从未有过的。在当时世界最辽阔的国土之上,在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各民族知识分子充分实现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多洛肯教授与孙坤博士合撰的长篇论文《元代哈萨克部族文人创作叙论》,以元代哈萨克部族文人的文学创作为核心,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哈萨克作家的文学成就,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学术意义。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学界对元代哈萨克部族有所研究,但是往往局限于个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即使有涉及部族的作品,也只是介绍某个部族,缺乏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因此,作者的研究是通观元代哈萨克民族文学的全局,即“对整个哈萨克诸部族的文人史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充分观照哈萨克部族在元朝的相关事迹及文化成就,并对其文学创作、文学成就以及文化倾向做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探讨”,由此彰显“祖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章首先梳理了哈萨克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由此说明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及其局限,为下文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哈萨克部族文人生平事迹述略,描述了康里部7位作家、哈剌鲁部4位作家、钦察部1位作家、克烈部2位作家、篾儿乞惕部1位作家以及乃蛮部2位作家,总计17位作家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三部分借助现代数理统计的方式和方法,对元代哈萨克部族文人的文学体裁和文学题材及其美学特征进行了阐发。根据表1的统计,作者指出,“在17位哈萨克部族文人中,6人有散文作品存世,共计29篇,主要涉及到题跋书序、章表奏疏、随笔札记、箴铭颂赞四种,分别是21篇、3篇、4篇、1篇。题跋书序的数量占据文章总数的68%,可见他们在文学活动中来往之密切。综观29篇文章,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叙,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哈萨克部族文人自有其文化特点和审美观,他们素来尚武轻文,生性豪放粗犷,而不好南人的婉约柔靡。因此他们养成了质朴无华、化繁为简的实用主义的文笔风格,这种文笔风格在讲究文法技巧的中原文化上反而独具特色。”据表2统计,作者指出,“在17位哈萨克部族文人中,2人有散曲作品存世,共计9首。相较文而言,曲则丰富多彩,不仅雅俗并立,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反抗精神。”“相对于文和曲的创作,哈萨克部族文人的诗歌创作更胜一筹。有元一代,叙事文学高度发达,传统的叙事诗在元曲的影响下,也更趋向于通俗化。元代诗歌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元代理学、少数民族语汇以及少数民族文人的参与等因素,使得元代诗歌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哈萨克部族文士对推动元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品风格或慷慨激越,或流丽闲婉;主旨或讽谕劝诫,或酬唱述怀;既有种族记忆的显现,又因居住中原随文而化。”据表3统计,作者指出,“有诗歌流传的诗人共计13人,分别是康里部不忽木、回回、巎巎、康里百花、金哈剌5人;哈剌鲁部伯颜子中、廼贤、铁闾、伯颜宗道4人;钦察部泰不华1人;克烈部凯烈拔实1人;蔑儿乞惕部脱脱1人;乃蛮部答禄与权1人。从诗歌数量和诗歌内容比重来看,哈萨克部族文人现存诗歌771首,诗歌内容以风光纪行和酬唱赠答题画为主,分别占有26%和47%,社会讽谕、咏史述怀和思家爱国则占据了6%、18%和3%。从诗歌创作倾向和创作特色来看,哈萨克部族文人的诗歌则明显地体现出对唐诗的接受。”资料罗列详实,统计全面,分析和判断冷静客观,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平实可靠。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第四部分有更为充分的体现。这部分主要探讨哈萨克部族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认为,“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哈萨克部族文人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描写叙事方面,还是在语言风格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元代文坛的一支劲旅。”随后,作者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细致分析从四个方面详尽地展现了这支“文坛劲旅”的诗歌艺术风采。例如,文章在论述哈萨克诗人“注重技巧描写生动”的艺术特色时,作者以廼贤的作品为例,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通过对其三种人称叙事的艺术特征的把握,揭示其“注重叙述视角的转换,力图叙述真实详尽”的诗歌特色。并得出如下结论:“哈萨克部族文人的诗歌,不论是叙事诗还是写景记游诗,都遵循自然而为、抒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这也正是游牧民族所崇尚的一种生活态度,并将之作用于诗歌,达到情景合一的效果。”这样就把哈萨克诗歌的艺术特质落到了实处。

哈萨克民族作为我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既有优美的文学,更有优美的音乐——阿肯史诗弹唱的激情澎湃,斯布斯额吹奏的深情绵缈,阔麦依(就是呼麦)与《好汉歌》的雄壮慷慨,令人永远难忘。

谈到音乐问题,本期特别推出徐思澄所撰《“讴”义考辨》一文。此文并非关于草原音乐的研究,而是传统的汉族声乐中一种长期被误解被忽视的艺术,这就是“讴”。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歌谣分类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第二部分依据古代文献记载分析了“讴”作为地方民歌的本义,第三部分在梳理“讴”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总结了“讴”的四个特性即民间性、地方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这也是在歌谣分类工作中鉴别“讴”的依据。本文通过考证不同时期古代文献中“讴”的含义,从许氏《说文》“讴,齐歌也”的解释出发,讨论了“讴”与“歌”“谣”的区别和属类关系。作者指出,“最早以劳动歌形式出现的‘讴’,在经历了从地方民歌、宫廷俗乐到讴戏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定型为一种唱腔的代名词。讴以其民间性和地方性区别于‘歌’,以其专业性和规范性区别于‘谣’,是歌谣中独立存在的一类。”此文不仅弥补了相关音乐史研究的缺失,而且有助于对相关的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文本的解读。这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呈现给我们的是文献的细致梳理,深入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逻辑判断。思澄英年力学,文理细密,用字下句,分寸不移,一位刚刚离开燕园的大学生就能写出如此优秀的学术论文,实在令人惊喜,令人欣慰。作者那光明远大的学术前景,遥遥可期,希望她能够走上学术之路,并且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部族哈萨克文人
部落里的秘密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经济领域的影响
真话还是假话
拜伦奇部族的神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