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模式

2019-01-19 06:03倪春丽
艺术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思修茶会以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为逻辑起点,对传统茶文化精华进行挖掘和转换,以文化体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人文素养。基于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动力学说等理论基础,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艺术疗法的一些手法和原理,思修茶会在教学主题设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方式创新方面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式。

关键词:思修茶会;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文化自信”的提出,不少学者提出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茶文化德育资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彭银年提出通过审美熏陶学生、活跃茶文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1]郭仰东建议应当深入挖掘茶文化精神内涵,由浅入深有序开设茶文化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品茶赏茶的喜好,创建茶文化社团交流平台。[2]郑坤指出应当积极创新茶文化载体,借助影视作品、诗歌散文、话剧等传播茶文化。[3]王红星建议开设茶文化教育课程,营造校园茶文化氛围,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以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4]笔者认为,为体现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功能,需要对茶文化教学模式进行特别设计,思修茶会便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 思修茶会的提出背景

茶既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又是国人修身养性的特别载体。数千年来,中国人遵循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拥有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为目标,这种追求在茶事活动中充分彰显,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根据茶文化的历史性质、文化性质和民族性质,将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以茶育人”,是文化育人的创新方式。“以茶育人”并非简单地复述茶知识,而是要根据育人需要将传统茶文化进行现代转换,即采取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传统茶文化精华思想进行表达与展示,做到语言范式符合生活习惯,逻辑思维具有时代性,表现形式能够打动人心,从而适应沟通对象阅读、视听、理解的需要,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5]思修茶会便是一种经过现代转换的茶文化教学方式。

2 思修茶会的内涵

2.1 茶会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茶会最初是一种接待客人的集会,也被称为茶宴、茶雅集。茶会最早出现在唐代,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在茶会上,文人学士相聚一堂,饮茶赋诗,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才华。例如,在《搽事拾遗》中有记载,当时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热衷于以茶会友,并且在茶会中挥毫抒意,留下许多咏茶诗篇。“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便是佳作之一。[6]至于崇尚文雅的宋代,茶会更为盛行。宋徽宗精通茶艺,著写《大观茶论》,兴办茶会,在文人贵胄阶层引发斗茶盛事。之后,茶会传入民间,演变出各种主题茶会,如品鉴茶会、节气茶会、场域茶会、家庭茶会、无我茶会。由此可见,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茶会的形式与内涵都得到完善和升华,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2 思修茶会的内涵

思修茶会是以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为目的的茶会。该茶会以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为逻辑起点,以茶艺练习和茶道领悟为学习内容,采用青年群体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通过体验式活动形成触动人心的力量,达成意识层面的“悟”。首先,思修茶会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理想信念、涵养民族精神、明确道德规范以及提升文化素质。其次,茶艺修炼贯穿茶会始终。茶艺主技,强调泡茶的技法和规矩,通过行为修炼,启发学生对艺术审美、品德审美的发现。再次,茶道领悟是茶会的核心。茶道主心,是茶艺的灵魂和精神指导,通过探讨茶道,启迪学生自我反省和激励、升华道德品质、滋养理想情操。最后,无论是茶艺学习抑或是茶道领悟,均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学生在茶艺实践、分享、冥想过程中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综上所述,思修茶会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深度融合,对传统茶文化精华进行挖掘和转换,以文化体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人文素养。

3 思修茶会的理论基础

思修茶会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动力学说等,在实施过程中综合了艺术疗法的一些手法和原理。

3.1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人格发展分成相互衔接的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社会心理危机需要解决。这些心理危机既是挑战又是人成长的机遇和转折点,其解决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高校在开展思修茶会时,需要针对青年阶段人群主要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扰以及产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专题设计和内容開发,需要根据参与对象的特点进行行为设计。社会发展理论有助于对参与者的生活状态进行探讨。

3.2 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以提供绘画、雕塑、手工、舞蹈、音乐等活动经验或艺术素材作为治疗的方式。艺术疗法通常有两种取向。其一是心理分析导向模式,将艺术作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根据当事人的艺术创作进行联想和诠释,引导其抒发负面情绪,解开心结。其二是行为导向模式,认为艺术创作本生便是治疗手法。当事人通过艺术创作,可以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茶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内涵,包括生态环境美学、工艺美学、语言美学、鉴赏美学、礼仪美学、人格美学、生命美学等。[7]茶会参与者浸润于茶文化之美,亲手布置茶席、冲泡茶汤,交流思想,进而发现自己的潜能,肯定自我,这其中深蕴艺术疗法的原理。

3.3 身心互动原理

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密不可分,形成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整体。一方面,“心”作用于“身”,即某种情绪会引发相应的肢体语言。例如,当人感到愤怒时,会紧握拳头,呼吸变得急促;当人感到快乐时,则会面部肌肉放松,嘴角上扬形成笑容。另一方面,“身”作用于“心”,即身体语言的改变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因此通过调整肢体语言,可以带动出所需要的情绪。例如,尝试保持微笑的表情,则会发现内心开始涌动欢喜;进行跳跃运动,则心情更为兴奋。在茶会活动中,人们专注于泡茶、品茶,肌肉开始放松,血压微幅下降,注意力凝聚,情绪趋于沉静,达到以茶养性的目的。

3.4 文化学习理论

文化学习理论指出,我们的祖先依赖自然环境得以繁衍与生活,因此亲近自然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我们有着喜爱熟悉的树木和花朵的偏好,可以从植物中获取平静。这种亲近植物的感觉被印刻于心灵深处,形成人类的遗传基因。茶为南方嘉木,是自然精粹。喝茶时片片茶叶杯中沉浮,叶香、花香、果香、糖香沁人心脾,品茶者恍如“人在草木中”。茶会以茶为媒,建立起人与自然的美好联结,有助于参与者形成安稳样和的情绪,进而凝神聚气,审视内心,追求真善美。

思修茶会借茶悟道,针对大学生需要改善的问题开设主题茶会,借助茶这一大自然的馈赠舒缓身心。学生浸润于茶文化之大美境界,以积极的行为控制情绪,调整认知,这一古而有之的生活、社交方式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心理学智慧。

4 思修茶会的开展模式

4.1 设置教学主题

思修茶会围绕以茶雅志、以茶明德、以茶润心3个领域,设置和、敬、理、廉、美、真、静、怡、健9个学习主题,依托茶道精神领悟和茶艺仪规熏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

4.2 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明确教育目标,方可合理规划方案、有序开展行动。思修茶会并非就茶论茶,而是借助茶文化学习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因此教学目标应当体现以茶育人。思修茶会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茶文化。只有让学生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讨论茶文化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借助茶文化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以茶育人的更高境界。例如,对于“和”茶会专题,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茶艺要素和茶艺程式;理解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形成宽容博大的胸怀,涵养兼容并蓄的精神,培养国家感、使命感,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3 开发教学内容

茶会并非单纯的泡茶、饮茶之会,而应蕴含丰富且深刻的品质修养内涵,其教学内容要力求具体、充实。一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有的放矢,增强教学实效。二是要涵盖茶艺和茶道,对茶文化予以系统、全面的渗透,以茶为媒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对茶文化精髓进行挖掘,开展旗帜鲜明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例如,对于“美”之主题,重点针对部分大学生忽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有待提升的问题,选取“工夫茶文化”作为核心学习内容,在茶会中带领学生学习工夫茶艺,探讨饮茶的美律境界,进而引导学生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遵守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

4.4 创新教学方式

单纯生搬硬套、机械灌输并不能使茶文化得到有效的渗透,更难以发挥立志修身的作用。茶会不是聚会,也不是一言堂式的讲座,其本质上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思修茶会运用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多元的教学手段、富有仪式感的教学环境以及科学的教学流程,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实现以茶修身。一是教学方法,将艺术疗法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相结合,进行茶艺实践,组织分享、讨论、联想、冥想等活动。二是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茶文化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动画、视频,以信息技术生动诠释茶文化精神。三是教学环境,通过茶席、音乐、服装等元素打造思修茶会学习空间。比如,带领学员布置雅趣盎然的茶席,水韵、器韵、声韵交相融合,营造对雅、静生活品质的独特观照。四是教学过程,采用“话题引入、道艺双修、讨论分享、冥想升华”四段式教学。

5 结语

思修茶会营造宁静——泡茶、品茶时放松身心,放空心灵,进入悠然心境,形成正面情绪;引导回归——学员们沉浸于茶文化当中,以茶道润本心,回归自然、纯朴、当下和本善;促成通达——通过分享交流、内省冥想,放下狭隘和固执,激发本能智慧,达到自然通达。这种内涵丰富、形式特别的茶会,既是茶文化传播方式,又是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形成对传统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銀年,孟巧红.茶文化在高校课堂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路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7(06):389-390.

[2] 郭仰东.浅谈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业,2016(10):259-260.

[3] 郑坤,万雅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J].福建茶叶,2017(01):244-245.

[4] 王红星.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构建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105-108.

[5] 王永友,潘昱州.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重构的“三重”困境[J].南京社会科学,2017(07):146-153+160.

[6] 黄素丽.探讨茶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运用——以茶话会为媒介[J].福建茶叶,2016(10):267-268.

[7] 蔡镇楚.茶美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岭南传统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9GZGJ18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倪春丽(1977—),女,福建龙岩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