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生前身后事

2019-01-19 06:03任柳卿
艺术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社会舆论阮玲玉

摘 要:阮玲玉是默片时代的无冕影后,一生拍摄了30部影片,其饰演的角色创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被侮辱与损害的中国妇女“群像”,其演技得到极大的肯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十年内战时期,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初期,整个社会处于国民党反动当局制造的白色恐怖下,阮玲玉之死可以说是时代与个人的悲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得无数学者的探究。

关键词:阮玲玉;表演风格;阮玲玉之死;女性主义批评;社会舆论

2020年3月8日是一代影星阮玲玉逝世85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妇女权利得到伸张的日子里,阮玲玉吞下安眠药,将自己的青春永恒地保留在了25岁。一直以来,对阮玲玉的争论从未停止,其不朽的魅力与演技让人难忘,其充满争议的自杀至今争论不休。

本文立足于阮玲玉研究分析,通过对涉及阮玲玉的文章加以归类分析,对有关阮玲玉的研究进行探究。涉及阮玲玉的文章可分为生平传记专著与亲友回忆文章、研究阮玲玉表演风格的论文、探究阮玲玉之死的文章、针对女性主义批评和符号学研究的文章以及探究民国电影期刊明星建构的文章。以下详细分析。

1 阮玲玉生平传记专著与亲友回忆文章

黄维钧的《阮玲玉传》、刘澍的《无冕影后阮玲玉》、沈寂的《一代影星阮玲玉》等书以个人传记的方式,细数阮玲玉的生平,用大量的剧照与画报,详细地记叙阮玲玉的生活与演艺之路,并附录了多篇纪念阮玲玉的文章,收集了阮玲玉逝世后全国媒体和社会对其的舆论言说,部分专记还对阮玲玉遗书的真假争论作出阐述,还原事情真相。

阮玲玉的友人对阮玲玉的描述从与阮玲玉相处的亲身经历出发,为后来人了解阮玲玉提供了途径。导演吴永刚评论阮玲玉的情感开关自如,自然流畅;导演孙瑜回忆与阮玲玉合作的细节,不仅极少重拍,还能激发和帮助导演,肯定了阮玲玉作为演员的优秀;导演郑君里指出阮玲玉生活的经历有力地支援了其艺术创作;黎莉莉赞扬了阮玲玉对她的爱护与指导,还指出阮玲玉在自杀三天前仍认真完成工作。

2 研究阮玲玉表演风格的论文

众多学者都认同阮玲玉的演技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真情实干的流露,真实展现了人物的时代性。导演孙瑜回忆与阮玲玉合作的《小玩意》时提到阮玲玉仔细观察与虚心求教使其角色神似真的泥人工厂工人;学者李小燕指出了阮玲玉丰富的生活体验带来的感性弥补了对角色的理性认识,以及善于调动情绪记忆的表演技巧让其表演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学者刘帼君认为阮玲玉后期表演创作中植根于自然生活的理念来源于其偶像邓肯,核心在于“动作表现内心的需求和冲动”。阮玲玉没有华丽的技巧,表演动作比较少而小,全凭脸部表情的变化来再现人物性格,自然抒发真情实感。

正是阮玲玉贴近生活且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活对她的打磨,使阮玲玉在银幕上的角色塑造得如此动人,深入人心。

3 个人与时代的悲剧——阮玲玉之死研究

阮玲玉之死作为阮玲玉研究的焦点,自1935年至今仍具有热度,无数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死亡作出了不同的陈述。

3.1 阮玲玉遺书之谜

阮玲玉遗书的真假也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凡引用她的遗书都以《联华画报》发表的“人言可畏”遗书为准,其中不乏鲁迅与王尘无这样的社会知名人士。由于种种疑点,对这封遗书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1993年,著名编剧沈寂向媒体发布了《真实遗书揭开阮玲玉死亡真相》的文章,两封阮玲玉的遗书被刊登在仅发行1500份的《思明商学报》,还原了阮玲玉自杀的真相:遗书对张达民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控诉唐季珊是“玩弄女性的恶魔”,可以说是唐季珊对梁赛珍的迷恋与对阮玲玉的家暴,直接导致了阮玲玉的自杀。

3.2 阮玲玉之死的社会舆论研究

学者邹鹃薇将当时社会上对阮玲玉之死的评论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死于情感纠纷的“情杀说”,第二种是人戏不分的“心理说”,第三种是受大众舆论与封建残余势力压迫的“社会说”。第一种将原因集中于阮玲玉一人身上,甚至有说法提出电影《新女性》唆人自杀,表现了右翼势力对左翼势力的诬陷与打压。

20世纪20年代,报刊是主要的大众舆论,报刊在“造星”的同时,也起着“毁星”的作用。学者黄华总结期刊中电影明星形象的建构方式,结合阮玲玉自杀的个案与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得出在印刷媒体对舆论的垄断下,女明星被媒体所引导的社会舆论惩戒为不符合传统妇女规范的女人形象。

学者王翔将当时报纸对阮玲玉情感生活无比的关注归结到十年内战期间,新闻言论出版在国民政府的高压控制下没有自由,以《玲珑》等为首的报刊为了获得销量,对阮玲玉的三角情感关系与官司进行不实报道,将阮玲玉塑造为水性杨花的女人。加之阮玲玉的众多角色都是以悲剧收场,其生活的现实与电影角色的相似融合,在强化角色悲剧色彩的同时,也使观众眼中的阮玲玉人戏合一,将对电影角色的评价全部投射在了现实的阮玲玉身上,使得阮玲玉饱受社会非议。

3.3 时代下的新女性研究

蔡楚生直言《新女性》是根据艾霞的一生作为影子来写的,阮玲玉饰演的就是以艾霞为原型的韦明。艾霞、韦明、阮玲玉戏里戏外先后自杀,使现实与电影戏剧化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巧合使得《新女性》上映月余后,“谁杀了阮玲玉”与“谁杀了韦明”形成了具有双重意涵的热门话题。这三位女性被时人视为“娜拉式”的新女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郑君里在阮玲玉逝世22周年时发文,归纳了阮玲玉创造的几种典型女性:被封建势力压得抬不起头的弱女、被阔佬损害的风尘女性、打破传统婚姻观念的女性、要求与劳动人民结合的有初步觉悟的女性。指出角色的演变与阮玲玉本人的思想进程颇有隐含偶合之处,可以看得出阮玲玉是一位逐渐走向先进的女性。

学者佳明在其文章中指出,《新女性》作为一部左翼电影,在1935年公映时受到了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阮玲玉在片中的进步表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招来了反动势力的疯狂围攻。

通过对阮玲玉自杀后的各种舆论言说进行梳理与分析,利用史学研究和多元话语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知道,阮玲玉是新旧思想互相博弈和制衡下的牺牲品,是男权社会下女权意识的反抗。

4 女性主义批评与符号学研究

阮玲玉以其独特的摩登且忧郁的气质,苗条的身材,姣好的脸庞,作为穿旗袍的“上海女性”的形象深入观众的心理,满足了大众的窥私欲,丰富了大众压抑的生活,同时其作为女性、作为被看的对象,满足了男性的欲望,也呈现了社会的欲望。

学者刘磊通过梳理公众对阮玲玉的话语演变来探讨,认为阮玲玉女性形象是特定历史背景中特定的权力关系运作、生产的结果,指出“娼优并论”的传统社会观念与尚未健全的职业认同,使得女明星的身体和情感作为一种消费对象,报纸作为商品,唯利是图,对于大明星阮玲玉的桃色纠纷可谓是“有闻必录”。

学者罗素敏立足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指出阮玲玉是政治与文化斗争的直接牺牲者。由于时代所限,盡管左翼运动大力维护,仍不能避免女演员沦为社会谈资与娱乐话题,难以摆脱作为“戏子”阴影的社会困境。

当前对阮玲玉影片与表演风格进行学术的、系统的研究很少,除《神女》《新女性》等影片,很少对其他作品进行研究,且大多数研究都脱离了电影文本。阮玲玉出演的电影至今仅保存下8部,影片的缺失也限制了研究的广度。

阮玲玉逝世距今已85年,她的一生短暂而精彩,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发展与社会现状,其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直觉”演技令人称奇,留下的银幕形象也对后世影响至深,其逝世不为是时代的遗憾与无奈。

参考文献:

[1] 李小燕.不朽的魅力——纪念阮玲玉逝世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侧记[J].电影艺术,1985(05).

[2] 黄维钧.阮玲玉传[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

[3] 佳明.从小婢女到一代艺人——阮玲玉的生活与艺术[J].电影艺术,1985(03).

[4] 刘帼君.东方影坛永久的奇迹—阮玲玉[J].当代电影,1985(02).

[5] 沈寂.影坛老明星(一)——阮玲玉的真假遗书[J].世纪,1998(05).

[6] 邹鹃薇.从韦明看中国早期女性题材电影中的新女性形象[J].当代电影,2016(12).

[7] 黄华.民国电影期刊中女明星形象的生产与消费——以阮玲玉、胡蝶为个案[D].西南大学,2017.

[8] 蔡楚生.三八节忆“新女性”[J].电影艺术,1960(03).

[9] 王翔.由“阮玲玉之死”看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发展[J].新闻传播,2013(12).

作者简介:任柳卿(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三,研究方向:泛亚电影。

猜你喜欢
社会舆论阮玲玉
真实与想象之间
——评传记电影《阮玲玉》
阮玲玉的人生和她的时代与社会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抗战初期国内社会舆论与中韩联合抗日动员
阮玲玉:我是一个好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