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夏与旧志整理*

2019-01-20 00:59周余姣
图书馆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点校方志整理

周余姣

来新夏(1923-2014)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人称“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三学”——“历史学、方志学与图书文献学”中的方志学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前对地方文献研究与编志实践多有贡献。目前已有专文探讨来新夏对新志编纂的学术思想和观点[1-2],本文仅就其旧志整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作一探讨,揭示来新夏对旧志整理的主要学术观点和贡献。

1 来新夏与旧志整理工作

1.1 1980年代前我国旧志整理工作概况

有学者曾总结,1949年后我国地方志修志概况是“50年代发动过,60年代启动过,终于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真正形成高潮”[3]。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年制定《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时,将地方志研究列为重要项目,旧志整理工作也是工作重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各地重印旧志达200 余种。1958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地方志小组,由曾三担任组长。其后随着多项政治运动的开展,地方志编修事业未能顺利进行。1979年湖南恢复编修省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个启动修志工作的省份[4]。1980年代后,山西、湖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黑龙江、安徽等省的修志工作先后开展。此后,无论是整理旧志还是编纂新志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呼唤更多的人为修志事业奉献心力,来新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积极地参与地方志整理事业。

1.2 来新夏参与的旧志整理活动

1960年代,来新夏就参与了河北省地方志的修纂工作。此后受文革影响而中辍。1980年在天津举办的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预备会上,来新夏作了题为《总结旧志 创编新志》的发言。1981年7月25日~8月1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举行,来新夏受大会委托起草相关会议文件,当选为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理事。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地方志作为古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重视。1982年5月,中国地方志小组在武汉召开“旧志整理工作座谈会”,来新夏应邀先期到会,在东湖宾馆拟定《中国地方志整理规划(1982-1990年)》草案。1983年4月28日在洛阳举行的地方志规划会议上,来新夏介绍了旧志整理规划讨论情况,并对《中国旧方志整理规划实施方案1983-1990(草案)》作了说明,要求编撰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类资料等。1983年12月,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董一博提出关于旧志整理工作的建议,如编制地方志目录、地方志索引,编写地方志提要,编辑地方志分类资料丛书,出版方志学论文集,重印方志学专著,旧志点校重印,组织领导等[5]92-97,此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旧地方志整理工作问题的决定》。

1984年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旧志整理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董一博为主任,来新夏为委员。同年3月在天津召开第一次旧志整理工作会议,明确了两个问题——整理什么以及如何整理。与会学者达成一致,明确旧志是指1949年前的地方志书,规定旧方志整理工作项目是“原本复制,点校翻印,类编资料,辑录佚志及编辑方志目录、提要、专题索引等等,并且鉴于各地方志机构力量有限和为经济服务的要求,当前整理工作重点是从旧方志中检选出有关资料,类编成册,兼及方志目录、内容提要和索引等等”[6]712。该年4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成立,为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古籍研究机构之一,研究重点为新修地方志的评审、旧志资料的整理等,来新夏担任主任。1985年1月,在旧志整理工作第二次会议上,交流了旧志整理工作经验,董一博提出旧志整理工作的重点是整理经济资料,为“四化”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5]185-186。同年5月8~14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明确了“七五”期间旧志整理的任务[5]207-211。这些会议来新夏都积极参与其中,还参与了多次方志研修班,协助培养方志工作人员。同年8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更名为“中国地方志协会”。由上可以看出,1980年代中期是旧志整理事业的活跃期,也是来新夏积极参与旧志整理活动的时期。此后旧志整理工作在全国开展起来,地方志的整旧与纂新呈现了齐头并进的趋势。

1.3 来新夏对旧志整理工作的理论探讨

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著录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有8264 种11 万余卷,占我国古籍十分之一左右。这些旧志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应予以整理并加以利用。在整理旧志的呼声中,1985年来新夏在《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发表了《旧志整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全面论述旧志整理相关问题,认为旧志卷帙繁多是旧志整理的物质基础,自有旧志整理工作以来,主要进行旧志的刊印、旧志资料的类编、旧志目录的编制、旧志的综述、旧志的点校等工作,在整理旧志的过程中要继承旧志中合理的编纂体例和文献资料,旧志整理的趋势是类编资料、编辑目录、重印旧志以及编定点校地方风土丛书[7]。此文后被增删收入来新夏所著《中国地方志》(我国台湾出版),成为第四章“旧地方志的整理与利用”的主要内容。1988年来新夏主编的《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一书,从“书目·考录·索引、资料类编、旧志刊印(点校本、影印重印本)”等类别对这一时期的旧志整理资料进行了汇编[8],较为全面。可以看出,来新夏参与的旧志整理工作与整个国家重视地方志工作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来新夏等地方志研究者才有了更好的施展空间。

2 来新夏对旧志目录提要的编纂

翟宣颖1930年出版的《方志考稿(甲集)》通常被视为我国第一部方志提要专著。傅振伦1956年也曾提出整理旧志的办法,并主张先把旧有方志按行政地域的等级区分编成目录,然后把每种志书编成篇目明细索引,最后编为提要[9]。张国淦1962年出版《中国古方志考》,是当时收志书最多的方志提要专著,对以后方志提要考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0]。编目录和撰写提要是整理旧志的常见形式,来新夏也不例外,编辑了几部方志提要。

2.1 《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

1960年代,来新夏就参加过河北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旧志整理工作铺开后,按照董一博的要求,来新夏负责主持《中国地方志提要丛刊》的编辑工作。1981年来新夏与王德恒、萧朝宾编撰《天津地方志提要》(油印本),为提要编纂者提供了范例。1982年,来新夏带领学生着手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的编写,先行编写了6 则提要,此为当时草拟的一个计划,并作为“中国地方志整理出版规划座谈会”参考。虽只是6 则,但已制定出基本的体例。1985年,在6 则的基础上进行增广,编纂成《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中的提要示例共40 则,所据资料利用了南开大学图书馆的33 种藏书和故宫博物院的7 种藏书。此前所编的康熙《天津卫志》、乾隆《天津府志》、光绪《重修天津府志》、乾隆《天津县志》、同治《续天津县志》、民国《天津县新志》(《天津政俗沿革记》为该志卷一至十六)《天津志略》的提要均作为示例,入编《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11]。

2.2 《河北地方志提要》

河北省的地方志工作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据查,河北省历代纂修的旧方志约有1400 余种万卷以上,现存通志。府、州、县志和其他专门志计有800 余种7000 卷以上[12]。河北省于1986年制定《关于旧志整理的方式与体例规范》,对旧志整理方式、旧志校点注释、旧志的编务工作及印刷方式等做了具体的规定[13]。来新夏在原有所编《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基础上,邀集了京津沪宁冀等人士组成编委会,撰稿人60 余人[14],主编《河北地方志提要》,1992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按照通行的著录办法,该提要目录各条目为书名、作者、卷数、版本、作者生平、编纂缘起、著述意旨以及藏书单位,共收录编纂年代截至1949年的河北省现存方志563 种,可见较原来又有大的增补。文后附录《天津地方志提要》和《天津地方志佚志录存》,共收录天津现存地方志28 种、佚志14 种。部分提要,如乾隆《天津县志》被誉为“于史有征,要而不烦,最是妥当”[15];学界评价“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较早编制省志提要目录的尝试之作”;“不仅使读者知其书之所在,更能使人读其提要,得其概貌,是研究河北地方志乃至研究河北地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16]。来新夏自谓“提要目录则是旧志目录编制工作中的一项繁重工作”,该提要目录以及其他一些省市的旧志提要“为区域性的考录工作,为综录全国性方志提要目录作了试探和准备。这些提要目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卷数、藏者、出版年代、出版者、主要内容和篇目、志书评价等项”[6]715。此一时期类似的提要还有1993年出版的《江苏旧方志提要》等,可见该提要的出版适逢其时,为编纂全国性《中国地方志提要丛刊》打下了基础。可惜《中国地方志提要丛刊》最终还是因为过于繁难而未能编成。

3 来新夏对旧志的点校出版

3.1 点校出版两部《萧山县志稿》

来新夏的祖父来裕恂曾编有《萧山县志》。此手稿存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未曾编入目录,是经工作人员整理后发现的,为海内孤本。萧山县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将70 余万字的手稿用铅笔抄录,再用毛笔誊清,这一方志稿本才为人所知。1982年来新夏回到萧山,通过萧山县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见到祖父《萧山县志》的抄本,就决定整理出版[17]。1991年,来新夏为祖父的《萧山县志》完成了点校并予以出版。在其相关的学术简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述“:10月,先祖遗著《萧山县志稿》整理本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共80 万字,自资印行500 册,分赠修志单位。”[18]188来裕恂的《萧山县志》时间下限到1948年,几乎涵盖整个民国时期。为了保存文献,也为了促进萧山地方志的研究,来新夏自筹经费将该志印行500 册,由多个单位保存,起到了“化身千百,传本扬学”的作用。

此外,《来新夏先生简表》中还详细记录了来新夏点校另一版本《萧山县志稿》(民国24年本)的过程:“(2009年)8月14日,受萧山志办委托,由我负责整理点校《萧山县志稿》(民国24年本),并写前言。该书已与南开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18]211“(2009年)12月 4日,开始校 《萧山县志稿》(民国24年本)清样,共百余万字,又需数月之功。由繁改简,由直易横,极易出错,当敬谨从事。”“1月4日,终审《萧山县志稿》(民国 24年本)三校稿。”[18]213“(2010年)3月 29日,受家乡萧山方志办委托,由我整理点校之《萧山县志稿》(民国24年本)由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共百余万字,印制、装帧质量精良,即请社内经物流运往萧山。”[18]215该书2010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志点校可追溯至2007年。在该志之整理前言中,来新夏评价道:“民国24年本《萧山县志稿》论述颇称详明,于事多言其始末,于人则重其事迹,内容充实可信,超越前志,与先祖所撰《萧山县志稿》后先辉映,均为上世纪80年代新编《萧山县志》所凭借。”[19]这两部《萧山县志稿》的点校出版为萧山新编县志准备了完备的材料,为后人对这两部旧志进行比较研究[20]奠定了基础,也是来新夏为家乡地方史志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

3.2 点校《天津通志》旧志卷

3.2.1 缘起

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天津旧志甚为丰富,有必要进行整理。1985年来新夏首次倡议点校《天津通志》,但未引起重视。1987年他撰写“《志余随笔》点校本前言”[21],介绍《志余随笔》的价值、内容和特点,应是其点校旧志之始。1996年来先生得到天津市志办主任郭凤歧的支持,于该年11月开始策划该项工作。1997年2月,该项工作正式启动,并被列为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后二人署名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以下简称《旧志点校卷》)上册于1999年10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47 万字,印行1500 册;2001年出版《旧志点校卷》中、下两册。

《天津通志》的修纂是天津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旧志点校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来新夏为该志修纂的顾问之一。《旧志点校卷》原计划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康熙《天津卫志》、乾隆《天津府志》、光绪《重修天津府志》;下册包括乾隆《天津县志》、同治《续天津县志》、民国《天津县新志》(《天津政俗沿革记》为该志卷一至十六)、道光《津门保甲图说》、民国《天津志略》以及《杨柳青小志》《说磐》,最后以《志余随笔》结尾,共12 部有关天津的主要旧志类著作。实际上,后因下卷篇幅超量,又分为中下两册。与其他丛书相比较,《中国地方志集成》所收天津府县志8 种,成书6 册;《天津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线装)收9 种,《旧志点校卷》所收的12种,从数量上看还是较为全面的。

3.2.2 校订办法

点校旧志一般有一套基本的知识和方法[22],一直是方志研究者学习研究的重点。在《旧志点校卷》中,来新夏、郭凤歧主要承担审定任务,在凡例中说明:该点校卷全部由原来的竖排改横排,繁体转为简体,以便于现代读者阅读。原书中的注释、附录等,原大多使用与正文有别的小字,点校卷改为与正文相同,而点校本中凡有别且小于正文的楷体字,不论是否注明“点校按”字样,均为点校者所加。通过利用字体相区别的形式,解决横排后所出现的问题。每一部旧志都有专属的标点和校订人员。比如,天津现存最早的志书康熙《天津卫志》由陈作仪标点,李福生校订。在康熙《天津卫志》的“点校前言”部分,点校者说明:“此次我们点校该志,是以南开大学所藏原刻本为底本,参照天津图书馆所藏补刻本,进行对勘,文字歧异之处,一一注明原委;其校注则以《新校天津卫志》作参考。鉴于我们点校印行的天津旧志,不是各志的单行本,而是汇聚本,彼此一一互注,难免杂沓重复,校注的原则是减头绪,求简明。”[23]这虽然是康熙《天津卫志》的“点校前言”,亦可见出整个旧志点校的总原则。参与点校工作的还有隋凤春、佟勇、焦静宜、张格等,来新夏将其此前所点校的《志余随笔》也收在其中。

3.2.3 “质证原则”与互校

《旧志点校卷》借用了法律术语“质证原则”,借以说明点校过程中涉及史实考辨的处理办法。比如,在该卷的《凡例》中就说明了对原书的空白阙文分别情况处理的办法:若系讳刻或省刻的,如旧志中个别年号的偏空阙文,确定无疑者,直接补入正文;系无可质证的,以阙文(□)加以标识;虽可质证,但涉及史实,不便直接补改的,则在阙文框内加楷体小字;个别字迹不清,无可质证的,也以阙文框(□)表示。在方志中用“质证”,这种说法很少见,让人眼前一亮。另外,在点校过程中如有多个版本的旧志,则采用互校的办法。“质证原则”和互校在《旧志点校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体现了点校者的审慎态度。点校的过程中,点校者对原志正文的处理须遵循古籍整理的一般原则,否则容易犯类似《腾冲县志稿》点校本那样的错误[24]。

3.2.4 点校说明

在收入的12 部方志中,由点校者撰写“点校前言”。此部分内容是点校工作的总纲领,用于说明旧志的源流、版本、价值、作者和内容,有利于读者了解校订者的工作,更好地利用该志。但在后来的总结中,来新夏仍不无遗憾地认为该志“未具考释,犹有余憾”[25]。

《旧志点校卷》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和有关区县地志办共同编审的《天津区县旧志点校》(上、中)两册于2008年6月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囊括天津所辖原4个县——宝坻、宁河、武清、静海的现存旧志,精装大16开本,装帧古朴典雅。该书出版是继2001年《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天津所辖区旧志)出版后又一部挖掘整理旧志的地方资料著作。2014年又推出蓟县的现存旧志点校,可见天津在旧志整理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并且较为完善。

4 来新夏对旧志资料的类编

2006年5月《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启动编纂,由来新夏任主编。据来新夏在《中国地方志》发表的序言[26],得知该志原名为《中国旧志历史文献分类专集》。该专辑分为《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金石志》《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建置沿革志》三编。编纂取材“不限于一地区或一收藏单位,而是搜访全国之收藏。然后全方位地比对一地区不同纂修年代之版本,论证其史料价值及版本价值而慎加遴选,一般以每一地区较晚之方志为主,盖取其记述较全,编制较善,征选较易耳。该书所选全国方志达二六○○种。”[27]

《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于2009年出版,共90 册,规模较大。通过对地方志中有关灾异现象以及历代赈济制度原始资料的整理,为当代灾荒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金石志》 于2011年出版,来新夏、赵波主编,共60 册。该志内容介绍为“遍查中国各地包括台湾省的民国前旧地方志资料,论证旧方志的价值,而后选入。一般以每一地区较晚的方志为主,能其每县一志,共收录近三千种旧方志,收其碑记、篆刻等金石相关内容,涵盖题、序、记、文、赋、诗等多种文体”。因此,《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金石志》是目前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的金石志资料集。

《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建置沿革志》未见出版。遗憾的是,目前仅见来新夏所写的序言,未见其学术年表提及此专辑。这套专辑丛书也很少有图书馆收藏,笔者目前尚未能见到原书。

5 来新夏主要的整理旧志观点

来新夏认为,旧志主要用于“考镜源流”;“整理旧志,首在搜求积存”[28];“旧志虽难称尽善,而保存部分资料,备后世所参用,为新编县志史源之一,已为修志者所共识”[29]。其认为旧志整理工作主要涵盖类编资料、编纂目录、汇编地方风土丛书、刊印旧志等方面[30]。其在个人旧志整理实践方面,也相应完成了部分旧志整理工作。其对旧志整理的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

5.1 重视旧志经济资料的整理

类编资料是旧志整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其原则来新夏曾总结为“全面取材,重点类编,求训致用”。“全面取材”就是综合治理,即将旧志中的有关资料全部选辑出来,编成资料索引,否则每编一个专题资料类编就翻检一次旧志,工程浩大,难胜其劳。类编资料的目的是“求训致用”,从中取得经验教训来为经济建设服务。当然可根据资料和地区的特点,区分轻重缓急,先重点选编一些当地急需参考的资料[6]713。

在来新夏看来,尽管旧志中反映经济的比重较小,但零散记载已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无论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流通环节,还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具体情节都有所记载,可供后人参证[31]。旧志中的经济资料在经济建设中可有大用,农工商产业、城市规划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均可资借鉴[32]。来新夏还曾注意到日人加藤繁是最早开发方志史源的学者,在其名著《中国经济史考证》一书的第三卷中引用中国文献达300 余种,其中引用中国地方志有204 种,占全部引用文献60%,方志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33]。为此,他认为从旧志中可拣选出五大类资料:农业资料;手工业和商业资料;赋役、财政及各种经济制度资料;消费、生活资料;自然灾害资料,并以不同的例证来加以说明。这种观点来新夏是一以贯之的,他也曾提出从清人笔记中挖掘经济学史料[34]。在阐述新世纪的修志思考时,他曾提出第二届修志的覆盖面至少包含三方面,而第一方面就是“记好重大经济与社会专项事类的始末,如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与‘软着陆’,短缺经济的结束与后遗症问题,精神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折性变化等方面都要以新视角记述好”[35]。充分体现了利用旧志服务当下的思想。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志,确有重视经济之本旨。

5.2 提倡点校和刊印旧志

为了加强对旧志的保护,可以选择再生性保护的方式,如以点校、注释、影印、复印、扫描、缩微复制、数字化等形式进行再造。1949年后虽然重印了部分旧志,但在来新夏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不过所刊总数与旧志总量相衡,重印者为数终究不多,致使原有旧志难于保存,而研究者又苦于得书之难,特别是一些使用价值高和某些孤本善刻更需有选择、分缓急地加以刊印,以广利用。即如河北方志而言,据知天津市图书馆就藏有40 余种为他馆所未藏。这些方志虽不尽是海内孤本,至少也是罕见方志。”[36]正如他点校两部《萧山县志稿》一样,通过点校出版的形式,分散保存,加强了对这两种珍稀民国文献的保护。另外,只有通过点校和刊印旧志,才能为新旧志书进行比较研究提供更便利的材料,这也是来新夏提出比较方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37]。从他主持多部旧志的点校工作上,亦可看出其在此方面用力较多。而今业界对旧志整理的重要性已有深刻的认识,如广东省即对全省旧志进行收集,并影印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共收录通志、府志、县志433 种[38]。2014年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还将主题定为“弘扬方志文化,发掘历史智慧——中国历代方志整理与研究”,将旧志整理作为地方志工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离不开诸如来新夏等方志学者们此前的鼓与呼。

5.3 主张积极利用旧志

旧志的整理主要还是为了利用。尽管旧志中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但仍然有大量的材料值得后人借鉴。来新夏“善于运用方志资料为学术研究服务,早在1957年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试论清光绪末年的广西农民大起义》的学术论文中就利用了大量地方志资料”[39]。来新夏曾提出对旧志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专题研究中被视为热点的是旧志的继承批判问题。有些文章作了专门论述。应当批判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为竭力宣扬封建统治者功业的夸大性内容,如立于卷首或独立成章的皇帝的无关理要、专事粉饰之诏谕、诗文与言论;二为宣传封建伦常的内容如诬民变为盗匪活动,过分颂扬义士、烈女等事迹;三为不恰当的溢美之辞。应当继承的则有两个方面:一是继承旧志中合理的编纂体例;二是继承文献资料,以备征考和补缺纠谬。”[40]后来新夏又提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利用:一是编纂体例的借鉴;二是文献资料的征引;三是经济建设中的效用[6]717-720。

新编方志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前人的体例,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旧志中所存的文献资料,尽管不免有些糟粕性的东西,但也有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宝贵资料。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这也是方志修纂事业得以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来新夏主张在新编地方志之前,须对旧志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和把握。其在为新编方志作序时,也常提及旧志的编修情况。比如,其为《鄢陵县志》作序时,就曾对该县的旧志编修情况了如指掌[41]。其在《项城县志》附录中曾对辑入旧志序文、凡例并目录表示赞赏[42]。对新编县志中运用旧志资料较好的地方志也会表而出之,如其称扬“《平定县志》对旧志资料的运用也较好,如《自然灾害》 章,于旱、水、风、雹诸灾能以清光绪《平定县志》资料简洁的综述元明清灾情,信而有征,无劳读者之翻检旧志”[43]。2006年来新夏将其毕生收藏的6000 余种方志捐给家乡萧山,以来新夏命名的“来新夏方志馆”“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因而成立,对当地的方志编修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6 结语

旧志整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资源普查,编制目录、提要、索引,影印出版,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专题资料汇编,数字化建设等[12]。来新夏的旧志整理工作涵盖以上多个方面,当然有些方面谈得多,有些方面涉入相对较少。1953年任凤苞将自己苦心搜集并精心保管的2500 余种地方志捐献给天津图书馆,为天津一地的地方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促进了当地的地方志研究。作为天津地方志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来新夏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负责人梁寒冰、董一博等的大力支持,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方志学界被称赞“在志界本职之外的全国专家中,来先生是参加修志实践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的大家”[44]。从其为各地多部方志所撰写的书评、读后感等篇目即可看出,来新夏确实在方志学领域内寄情甚深,用力甚多。其在旧志整理工作领域所作的贡献同样也是不可抹煞的。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新编地方志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旧方志的延伸和传承,作为方志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旧方志的重要价值和作用[45]。自1980年代以来,旧地方志的整理工作已历30 多个年头,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对于旧地方志的整理,无论是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下的旧志整理工作,无论是目录编纂、影印出版、点校,还是数据库建设,都取得了非凡的业绩[46]。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地方志系统整理出版旧志累计达2500 多部[47]。2020年,我国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将告结束,并即将迎来第三轮修志工作的开展。对于方志学家及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方志学研究的重点。今天方志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梁寒冰、董一博、朱士嘉、傅振伦、来新夏等方志先驱者的努力与贡献。

猜你喜欢
点校方志整理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天津区县旧志点校》蓟县卷整理出版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