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开放应对中美贸易战研究

2019-01-20 09:5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贸易战改革经济

王 艳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日照 276800)

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3月23日开始,美国宣布拟对中国500亿美元的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之后美国持续加码愈演愈烈。9月24日,美国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 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并且从2019年1月1日起加征关税税率提高到25%,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但是,与以往的周期性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本次贸易战是在美国经济整体向好的背景下爆发的,贸易战只是表象,科技战是本质,经济战是实质,美国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发展才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因此,中美贸易战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以战止战、以打促和只是短期策略,从长远来看,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才是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贸易战既是发展挑战,更是发展机遇,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国家实力,才是应对贸易战的最好保障。

一、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为我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直追美国,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及综合实力与美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美国依然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金融强国,“世界老大”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啃硬骨头”的全面深化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形势,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效、企业优胜劣汰。”[2]这是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

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从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实行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鼓励国有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入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要深化产权保护制度改革,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要从法律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加违法成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投入,降低维权成本和索赔难度,保障知识产权法律的执行效果,营造企业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

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破除妨碍土地、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激发投资创业活力,从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三个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将政府投资集中于公共服务和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优化投资供给结构;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逐步优化税制结构,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构建更加公平简洁的税收制度,推进房地产立法和实施,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考虑税种属性,区分税基流动性特征,合理确定地方税种,适当下放税权,逐步培育地方主体税种,促进地方财力稳定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服务体系,发展各类中小民营银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还应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推进利率和汇率等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治理各种金融乱象,规范互联网金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过 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优良的基础设施,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枢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近乎全链条的产业体系,是打好贸易战的优势所在。但是,我国产业整体上仍然处于中低端阶段,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随着贸易战步步升级,中美贸易战冲击的是全球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在经济结构、在供给侧方面进行更为深刻的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总量性、周期性问题,但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最为突出。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压力大、公共服务不完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高、企业成本高、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从表面来看是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但深层次原因却是结构性问题,都不是单纯刺激需求就能解决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消费水平提高了,需求结构升级了,但是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与服务跟不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这种失衡。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消费者把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所以,应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去除无效和低端供给,创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实现向经济强国的转变。目前,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贸易摩擦提高进口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幅度减税,从供给侧发力,企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重振制造业,尽可能把此轮经济景气扩张的成果留在美国国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导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应健全要素市场,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水平,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促进产业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供给结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应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3]。改革开放 4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视,将其视为“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57.5%,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2.13%,R&D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自2013年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4]。

中美贸易战既显示了中国经济的优势和强项,也暴露出经济发展方面的很多劣势和短板,其中最大的劣势和短板就是基础科学研究薄弱,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科技创新依然不足,缺乏与之相抗衡的尖端技术。工信部对全国 30多家大型企业 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靠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5]。2018年4月,美国列出的第一批加征 25%关税的产品涉及九大类产业,分别为高效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产品和高铁装备,都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兴芯片事件”暴露出我国高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科技体制不健全,科技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科研院所资金短缺,管理自主权有限;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不协调,各个部门间的研发项目交叉重复,很多科研经费得不到监督,造成资金浪费;对基础研究和公共科技事业的关注不够,95%左右的科研资金投入到应用领域;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仍然比较低,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6]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倡导“逆向创新”合作机制,倒逼高校、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提升创新供给的质量;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从事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青年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高度重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促进科研人员协作创新;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

四、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当今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频繁、更加紧密,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文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商品和资本的流动、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各国人民的交往,提高了全世界的民生福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逆全球化”的思潮开始涌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 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挑起的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严峻挑战,国际贸易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实现快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并且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建设者。从中国出口看,最终消费品占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前五位的有123个,中间品占前五位的国家有73个;从中国进口看,最终消费品占到统计国家和地区前五位的有 60个,中间品占前五位的国家有 74个[7]。可见,中国越来越成为连接发达经济体与亚非拉欠发达经济体的主要中间节点或枢纽点。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战,只有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对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8]。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要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依法给予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在西部地区形成若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引导,注重扩大市场渠道、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品牌,规范海外经营行为,遏制恶性竞争,维护海外利益;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协定、投资协定以及各种形式的优惠贸易安排方面的谈判,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猜你喜欢
贸易战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发扬抗日战争精神,赢得贸易战新胜利
改革之路
贸易战,罗非鱼首当其冲!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昔日的王者罗非鱼还能打一场翻身战吗?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豆粕:中美贸易战暂缓,豆粕价格有下滑空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