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环节教学模式落实经典学习

2019-01-20 13:04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许昱钒
天津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硕鼠国学环节

■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 许昱钒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学经典著作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举措。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四环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是5分钟激趣交流,第二环节15分钟读悟结合,第三环节10分钟拓读经典,第四环节10分钟静心写字。四环节教学模式营造了浓厚的国学味课堂,使经典教学落到实处。

一、激趣交流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因此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精彩“5分钟大餐”展示:为了有精彩纷呈的展示,孩子们静心准备“食材”,有“作家小档案”“循环日记”“可口古诗菜”“美味故事餐”等。学生把国学经典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或从国学经典中发挥新奇的想象,或以国学经典为自己为之努力的座右铭。孩子们充分利用“5分钟大餐”,自觉主动地开展多样化的学科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知识面,在探究思考中丰富人文底蕴,让学生爱学乐学。

二、读悟结合

(一)文本解读,挖掘国学元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国学经典融入语文课堂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到吃透文本,还要多一双慧眼,积极挖掘教材的国学元素,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厚而灵动。

1.文本内容解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人文寓意较强,可以比较自然地与国学经典相结合,针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在备课时搜集与之相关的国学经典资料,丰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师在课前引入孔子、老子的名言,在课堂拓展中引入《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使学生对孔子这一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立体。教材中也有些课文与国学主题看似相距甚远,教师则会定位一个关键的联结点,将教材和国学经典联系起来。如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师以月文化为联结点,将课文中月的意象放大并成功迁移到国学经典中,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共读“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2.语言形式解读。教师备课时,关注课文内容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国学经典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如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文中三次出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这样的反复手法,在《诗经》中随处可见,课上适时引入相关典型片段,更能让学生体会反复这一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一咏三叹,增强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比较和关注,不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往之情。

(二)精巧实施,融入国学内涵

1.无痕渗透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较为自然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其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包括教师的评价语、过渡语也富有国学味。在课堂环节的衔接中,我们也巧妙地渗透国学经典:在小组讨论前,告诉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生提出自己疑问时,告诉学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会告诉学生这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复习巩固时,可以得出自己新的见解和想法,告诉学生这就是“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积累国学经典。

2.巧妙嵌入式。在课堂的实施环节,国学经典的融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营造美好的情境,或推进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积累,加深体会。如《小柳树和小枣树》,在品读小柳树的美时,教师融入描写柳树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在诗意浓浓的氛围中,营造了美好的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3.以点带面式。抓住文中的重难点,把重难点扩展到其他相关联的国学经典材料,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中,抓住贯穿课文始终的“射箭能手”这一关键词,引入《李广射虎》和《纪昌学射》的故事,让学生从他们的艰苦训练中感受到,要想成为射箭能手就要经历“自古英雄多磨难”的过程。教导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勤学动脑、脚踏实地,才有成绩的硕果累累。

(三)学法指导,吸取国学精华

《学记》中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在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时,我们吸取国学经典的精华,重焕国学经典的活力,传承并创新古人的学习方法,巧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朱熹读书六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由易到难),熟读精思(重视思考),虚心涵咏(客观揣摩),切己体察(身体力行),着紧用力(积极奋发),居敬持志(精神专一,持之以恒)。在朗读课文时,告诉学生:“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在背诵课文时,我们告诉学生:“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

2.鼓励学生思考。用所学的经典语句《弟子规》中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善学好思。

3.教会学生习文的方法。在写作指导时,鼓励学生积极修改自己的文章,我们引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引导学生要写出好文章,要注重反复咀嚼、不厌修改。

三、拓读经典

我校的语文课堂以教材内容为本,衍生与之相联系的国学经典篇目,重组成同一议题的“1+x”模式。我校语文教研组立足教材内容,着手梳理教材与国学经典篇目有机融合的“1+x”各册的内容序列。

(一)主题拓读

依据教材主题,有机融合相同主题的国学经典篇目,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面,积累国学经典篇目,丰厚语文素养。如二年级上册《三个儿子》这一课文,生动的故事中饱含孝亲爱亲的思想。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加入拓读材料——《二十四孝》中的小古文,如《黄香扇枕温衾》《子路百里负米》等,不但升华了课文主题,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热爱与向往。

(二)形式拓读

《诗经》中主要的三种表达方式是“赋比兴“,与教材现代课文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抓住表达方式的相通之处,把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相联结起来,更能促进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体会一唱三叹的排比时“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教师在课前引入《硕鼠》一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让学生体会几千年前祖先的作品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群文拓读

在学习古诗词中,立足作家,以一首带出一串,以一文带出群文,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作者。也可以从作品角度建构,同一部作品中的不同作品的引入,让学生对这一作品有了更丰富、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如六年级上册《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在学习本课时结合《世说新语》同一本书中的《王戎不摘李》《日近日远》等小古文,使学生对《世说新语》有了更丰富、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四、静心写字

为了更好地弘扬汉字文化,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祖国的书法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根据课标要求,四年级以下各年级语文教学利用10分钟完成写字教学,全校印制了专门的写字本,在一笔一画的规范书写中,感受汉字承载的文化力量。教学中遵循“严而有法”的原则,在课上重视示范写,课后严把关。在低年级,教师倾向于扎实落实书写、规范书写习惯,打好书写基础;中高年级的书写指导,重点指导易错字,也结合校本作业进行当堂练习巩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猜你喜欢
硕鼠国学环节
硕鼠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猪保硕鼠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硕鼠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