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2019-01-20 18:0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立德辅导员育人

冯 飞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也确定了立德树人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程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观念、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道德基础。

一、“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育人的基本标准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成为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表彰的共和国功勋人物,他们都是把道德融入到爱国精神、爱党情怀、奉献精神的杰出典范,同时也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的教材。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两者具有一致性,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政治品德、社会公德、生活美德、职业道德等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中,才能育好人,才能树好人,才能不断发挥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

(二)“立德树人”理念有利于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都集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通过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在教育育人、德育为先的背景下,培育学生形成坚定的爱国爱党信念、高尚的社会公德、优秀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高素质、懂专业、精技能的优秀大学生。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工作有了稳定的基础,才能保障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三)“立德树人”理念有利于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实效性

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阐述了教育对象的培养方法、培养效果、培养目标,同时对教育优先、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师队伍建设等做了符合实际的阐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高校立德树人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辅以三全育人的培育模式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强调以德为先,最终落脚点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育社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充分体现了高校以德育人与党的教育方针在目标上具有协同性。

二、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往往偏重于学生的政治思想与行为表现上,对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价值认同上不够到位。当前高校力求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在行为表现上,遵守国家法律与校纪校规、学习态度端正、心理状态健康,但这些仅仅在思想与行为上进行了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先任务,也就是说仅仅做好思想与行为引导远远不够,还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道德引领工程、道德示范工程等把立德放在教育的首位。先立德,后树人,强调了道德是育人的首要标准,高校在重视立德树人教育上还需不断加强。

(二)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够合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这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密切相关。当前立德树人的理念一般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学习进行传播,但是在思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中多采取的是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内容相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现实有隔阂,加之有一些教学内容滞后,理论性较强,大多数非文科类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兴趣较低,学生多是被动式地接受,教学的效果就受到了影响,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无法产生共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的效果。

(三)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辅导员队伍发挥能量不够强大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力量,其发挥的能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配比不合理。根据教育部下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师生1:200的配比看,有的多余200人,有的少于200人,总体上,超标的占多数;第二,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理论水平不高。目前辅导员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相对较弱,大多数辅导员基本都是以依靠积累的经验以处理基本的事务工作为主,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高。第三,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杂、压力大。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做好条线工作与处理学生基本事务以外,还要承担部分的教学科研任务,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用于德育教育工作时间较少。

(四)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负面影响弱化了学生自我判断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给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学习渠道,网络的发展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办事效率。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了一把双刃剑,给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较大,真假难辨,再加上缺乏网络安全监控,未能及时进行检测、清理,一些低俗、消极反动的信息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以微信、抖音等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传播到学生之间,有的学生甚至被利用,进行转发,导致不良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导向,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一)树立以德为先,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中,重视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24字方针,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集中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理念。这就要求在日常育人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全员力量,采取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德育教育,全员有责,这就要求辅导员、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通过教育与示范引领,把德育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确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老师在思政教育课、班会课、学生活动等过程中,始终要牢牢把握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上,坚持德育不合格一票否决制;针对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坚持在授课核心内容不变的基础网上,积极创新德育授课方式,推进道德教育与实践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德育教育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直观体会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有关德育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输德育文化,让学生在德育文化中孕育成长。

(三)厚植德艺双馨、能力提升的修养工程,凝练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综合素质水平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一方面,要求辅导员自身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道德素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辅导员队伍成为政治素养高、专业知识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优秀德育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求高校为辅导员减负,按照教育部要求学生比例配比辅导员,减少辅导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回归到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中来,让辅导员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德育工程,成为推进以德为先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示范者与引领者。

(四)加强网络监管、疏导管理的引导模式,推进德育工程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为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安全、稳定等法制化环境。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大学生德育工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网站,由专人负责审核管理,将网络监管纳入法治化管理体系中。在网络宣传教育过程中,在相关网站大力宣传学校诚信考试、网络安全管理、教师师德师风管理制、学生违纪处罚管理等方面,通过校纪校规的约束,使教师在法制化的环境中按照规则教书育人,学生在法制化的校园里文明接受教育,让网络教学成为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扫除不良信息,抑制负能量宣传,为德育工程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立德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