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

2019-01-20 18:0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江苏设置

沈 璐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反映的是高职院校适应、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范围与程度,应“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现代农业基础总体较好,有着多重战略利好,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江苏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农业产业,调整涉农专业设置,提高其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以便输出的农业人才与江苏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水平,促进江苏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

一、农业产业发展及涉农专业设置情况

江苏农业产业平稳发展,产值稳步提高。2017年,江苏农业总产值达7210亿元,与2012年对比,年增幅为4.8%。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达3805亿元、137亿元、1167亿元、1623亿元、478亿元,与2013年对比,年增幅分别为5.7%、7.4%、-1.0%、6.3%、14.1%。由于禽流感、环境问题等影响,牧业总量有所下降,但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继续提升,农业、林业、渔业生产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目前,江苏农业农村人才资源总量约220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约140万人,农业科技人才约6万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占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20%。根据《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江苏农业从业人员中专业农民人才总量要达到100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30%。其中,具有高技术等级证书人才占5%,中级技术等级证书人才占10%,每个行政村至少有5-10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农业产业生力军培养的重要基地毫无疑问是农业高职院校,农业高职院校的设立与涉农专业的设置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江苏省开设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所,均为全日制公办院校。其中,苏南设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中设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扬州职业大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苏北设有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兼顾各区域发展需求。6所高职院校中,有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在涉农专业设置方面,6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涵盖畜牧兽医类、农业技术类、水产养殖类、食品药品类、农林管理类、农业经营服务类等,均衡覆盖一、二、三产等现代农业所需的各个专业领域;涉农专业数>20的院校为3所、涉农专业数位于10-19之间的为1所、涉农专业数位于5-9之间的为1所、涉农专业数<5的为1所,这些涉农专业均是本校优势专业,也多为中央或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专业总体实力较高。

二、涉农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适应性情况分析

(一)涉农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同构现象

江苏高职院校为满足区域农业产业链条健康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面对区域主导产业加强传统养殖技术类专业建设,并且主动对应农业产业链中的生产链、供应链、信息链,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新的涉农专业。但在新的涉农专业培育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未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出发,未从提升专业内涵出发,针对院校已有办学条件与设施等来决定开设何种专业,缺乏对专业内涵提升、对农业产业前景与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水平、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差异与区域农业人才需求以及农业人才区域外流动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另外,新增的部分专业与已开设的专业尽管名称不相同,并且有几门课程具有差异性,但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安排上存在极大的重合性,与已开设专业区分不明显,涉农专业设置呈现同质同构现象。

(二)涉农专业设置与区域农业产业对接机制不健全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构建积极有效的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合作机制。政府部门有关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接的政策制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建立、健全区域农业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农业行业人才规格标准等方面指导作用发挥不完全。高职院校设置与调整涉农专业、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组织教学过程等与农业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未能完全秉承“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教结合”的特点,致使涉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完全获得认可。企业作为办学主体、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涉农专业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教育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方面合作止于浅表。

(三)涉农专业培养人才未能完全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目前,就业市场存在农业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缺乏而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偏低的现象。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办学倾向于往综合性院校发展,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考虑专业齐全,而非考虑培养的毕业生是否为企业急需、行业必需的人才。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再加上专业设置缺乏可行的人才预测分析,人才培养具备盲目性与封闭性,易出现尽管涉农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多,但符合农业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并不多的情况。根据对农业企业的调查,其对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已不是首选,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现今,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素质基本符合需求,但实践动手能力仍需提高。

三、提高涉农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适应性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的引领作用

政府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制定政策等宏观职能,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变化,利用政策、拨款等手段引导涉农专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布点数多、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招生,加大对涉农重点专业和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构建符合江苏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挥信息服务功能,与信息调研机构合作,做好农业人才市场需求预测,收集涉农专业就业市场变动情况,为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调整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避免出现盲目进行专业设置建设与调整、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匹配等情况;牵头整合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行业企业资源,搭建以政府为主导、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行业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出台政策办法,促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与农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产品技术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二)对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紧紧围绕江苏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重点考虑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设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减少同质,突出特色,紧扣产业,对接需求,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原则,优化涉农专业结构,调整涉农专业布局、明确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设置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又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巩固优势专业,以农业产业链或者核心产业及附属产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创设相应的涉农专业群,按照专业基础相同或者相关、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相近或相似、工作岗位相关或重叠的原则,采取长线与短线专业结合、主干与延伸专业贯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补的策略构建涉农专业群,并以涉农专业群为基础,根据需求不断地调整涉农专业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提高涉农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三)发挥企业参与涉农专业设置的积极作用

企业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根据自身在技术标准、人才供求信息等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独立举办农业高职院校或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根据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设置涉农专业,有针对性地高效培养农业高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发挥参与农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根据自身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合作调整涉农专业设置,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参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教育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改善其技术、科研和实习环境的不足之处,实现农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江苏设置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数读江苏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数独江苏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数读江苏
四川美丰拟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江苏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