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2019-01-20 19:01何晓冬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王 娟,何晓冬

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营,因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坚持“以生为本”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正在一线教育工作中兴起,本文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取向进行探究和创新,以求对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1 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特点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体制的进一步变革,社会生活日渐多元化,人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做着不同的选择,经历着不同的人和事,最终形成了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形成了对这种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容纳态度.与过去不同,在个性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较于过去学生更注重个性的发展以及个人的价值的体现.[1]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在政治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比较理性与务实,对待政治问题能有正确认识与评价.[2]诚然,这些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进步,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与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表现为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色彩浓厚,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严重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在生活中缺乏忧患意识、享乐主义思想严重,遇事缺乏承受能力,容易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产生偏激行为.同时在辨别是非曲直上存在着双重标准,通常表现为用社会集体主义标准评判他人,以个人主义标准要求自己.[3]总体看,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主流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趋势,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但也有部分学生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且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所以在某些问题解决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

2 与时俱进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社会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赋予了每一个人在不违背社会准则底线的前提下,去选择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权利.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转变教育观念,遵循并适应这种变革趋势.然而,在教育工作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沉浸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不可自拔,甚至有部分教师把思政教育的结症归到学生素质觉悟太低的原因上,这些片面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客观对待教育的对象,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位置,帮助他们克服和纠正错误思想价值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在教育中辩证地看待社会现状与问题,毕竟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国家与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有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大学生个体来说,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要灌输正面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还应该向学生呈现社会的真实全貌,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评判这些问题与现象.最后,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功能上的泛政治化.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把思政教育单纯地当作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应该在思政教育中更多地关注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高校思政教育观念需要改变也必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工作过程中不断拓展新思路,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到实处.

3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实质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都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精神,“以生为本”的概念就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与运用.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4]文件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与要求,从九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意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与对文件的研读,将其核心精神归纳如下.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与价值的体现,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与平等.因此要在教育中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我们就要把工作深入到学生中去,注重学生由于不同生活背景产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古语所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因此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要把握思政教育的整体一致性.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帮助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社会政治、道德、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此外,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地实现“以生为本”的思政教育.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在人追求个性、个体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地从某一个角度来实施,如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导致学生在个性上、思想上遭到抹杀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教育工作中又出现过分注重个体在心理上、物质上的需求,片面地把“以生为本”理解成满足学生的一切要求,事实证明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和尊重个体价值实现与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政教育在引导、提升人上的社会功能,从而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兴起顺应了人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进步对人们的要求,因为学生的发展与所受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在校期间.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当前与未来在生活、事业上适应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与发展,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实现自我完善,最后注重学生自身与外界的协调发展,理性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做到自身与外界的协调与统一.

4 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徐径

4.1 建立专业化教育队伍,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党政团的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其中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从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看,没有一支专门的教育队伍,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时间内不容易出成绩,所以这项工作尽管在做,但时效性并不明显,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教育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把全体教师都纳入到学生思政教育的队伍中来,每一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几方面共同努力,就会形成一个合力,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另外,在日益全球化的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一国一地的狭隘视域,而要将全球视野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本民族的独特性,把全球化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度量.[6]

4.2 贴近学生的个体需求,更新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实践过程中大多表现为以说教为主,流于形式,内容分散,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培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生命健康教育的“三重三轻”现象尤为突出.[7]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是忽视了学生个体需求那样简单,它最终必会导致学生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甚至于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这些现象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贴近学生个体需求实际,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变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老话题以新面孔,是教育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4.3 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庞杂的信息不断冲刺着人们的头脑,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具体说,要构建三个主阵地:一是课堂阵地.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引导.二是社会实践阵地.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网络阵地.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便捷的渠道在网络上实现信息共享,带给人们的影响也具有正、负双重效应.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已经成为他们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所以高校要及时构建并占领符合学生特点的网络阵地,充分实现网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5 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与尝试

5.1 以兼容并包为前提的正面引导模式

大学是学生们心智日趋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观、价值观最终形成的阶段.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对事物的判断上还缺乏理性和客观的稳定性,在对于社会上一些含糊不清的观念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思想上容易被煽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思想价值观十分必要.过去,教师通常采用阅读、视频、讲述的形式进行教育,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没有激发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动性.因此,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以下两种方式为主的正面教育模式.

第一,共同学习法.教师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先放映视频或提供典型案例,各小组成员结合视频或案例中的内容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和阐述,教师记录学生发言中的关键内容,最后师生一起对所阐述的真确观点形成结论.第二,团队合作法.教师给出一些小课题,这些小课题都是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要求让学生在课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查找资料、研究探讨、形成结论.在上课时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对该组观点进行阐述,再由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阐述提问并交换意见,依次轮换,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结论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形式上学生易于接受,思想上有进行交流分享观点的机会,还与现实联系紧密,既拉近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距离,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激发起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教育模式一开始就以兼容并包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在不断地反驳、验证、讨论的方式下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评判.过去的教学中曾出现因课本中的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相违背,导致学生对这些政治理论常常漠不关心甚至是反感,而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政治教育这一部分也是束手无策.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中能够缓减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抵触情绪,帮助和引导学生以理性、辩证的心态来看待问题,最终在内心形成一个积极、完善的政治理论体系,进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但让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并非易事,兼容并包的正面引导模式不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可行之举.

5.2 以习惯倾向引发学生兴趣为根本的渗透养成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习惯倾向渗透养成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间接、无意识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与价值观,比如:文化风俗、舆论导向、理想信仰等等.[8]通俗地说就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思政教育中不适于通过强制推行的部分加以分解,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进而达到教育目标,如爱国主义以及公民道德.这些既是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本能倾向,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传承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行为主体的自觉.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渗透教育.

第一,国学精华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适当地引用.如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名言警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遇事保持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此外还可以用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标准规范来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明礼诚信、正直守信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渊远而深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其中精华,帮助学生将积极向上的思想吸收和内化,进而转化成一种行为习惯.

第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总是以单一、孤立的学科形式在进行,形成了只在思政课堂上学思想、明道德的一种错误思维定式,没有将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与每一门主修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这门课程的历史、伦理、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尝试着探究自己所学课程的历史渊源、社会地位和作用、具有怎样的学科道德规范和要求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将自然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得两者之间得到很好地融合达到综合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协调了学生学知识与学道德的共同进步,增强了大学生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与素质的意识.

5.3 以实践活动为途径的体验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构成了大学生的生活主题,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进一步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丰富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益尝试.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带学生走进社区向居民宣传一些疾病防御、防火防盗知识,或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一些义务活动如修家用电器、帮老人量血压、知识咨询.这是一种寓教育于行动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9]还可以在学校设置文化道德宣传栏,对社会、校园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进行传播.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调查社会相关问题的活动,如学校与法院合作为学生提供的旁听活动,通过旁听由老师带领学生根据在学校所写的法律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等,通过这类活动使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的同时学,学会将课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稳定理性、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除了这些传统的实践方式,还要在教育中结合时代的特性,采用更新、更快捷的、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思想政治为载体利用网络来开展实践活动.如网上心理咨询,让学生在这样具有很好隐私权的平台上畅所欲言,通过微博传播最新的思想话题,学生则在短时间内利用微博进行回复和讨论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并体验生活,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为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一成不变教育模式是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的.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以及时代的发展,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思政教育工作上不断开拓、积极创新、勇于实践,惟有如此,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获得保证、求得发展.此外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需要工作者在教育中协调好课堂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起点与归宿,针对具体的教育内容进行灵活处理,采用顺应思政教育工作内在规律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在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