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例0~7岁儿童眼外伤住院患儿资料分析及出院后管理

2019-01-21 08:01夏雪兰代成姚小彦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眼外伤眼部角膜

夏雪兰,代成,姚小彦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2.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0~7岁是儿童身体、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1],眼外伤常见[2],是单眼致盲的主要原因[3]。这个时期的儿童发生眼外伤不仅影响患儿视功能发育及身心健康,还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了解0~7岁儿童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对其提供个性化出院后管理指导,可有效的降低眼外伤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4例7岁以内儿童眼外伤住院患儿病例资料及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204例(206眼)0~7岁眼外伤患儿,诊断均由医生给出。其中,男性患儿137例138眼,女性患儿67例68眼,男女比为2.04∶1。最小患儿为2个月龄,1岁以内的患儿6例,4~7岁患儿人数最多,平均年龄(4.81±1.74)岁,不同年龄阶段患儿数量分布见图1。其中农村地区患儿121例,城镇患儿83例。

1.2 方法

对所有0~7岁眼外伤患儿年龄、性别、致伤因素及愈后等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受伤类型患儿的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经验,为眼外伤患儿制定个性化的优质出院后管理策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伤类型及受伤原因

患儿受伤类型多样,以闭合性眼损伤及开放性眼损伤最为常见,其他受伤类型少见,不同损伤类型及患儿数量分布情况见表1。导致患儿眼损伤的原因多样:被石块、玩具子弹等物品击中共57例(57眼)占27.94%;由动力机器及非动力家用器具(锄头、叉、锯、斧等)引起的眼外伤43例(43眼)占21.08%;被树枝、玻璃、刀、剪等物品划伤、刺伤的眼外伤共40例(40眼)占19.61%;在玩耍、运动过程中跌倒、摔伤、撞伤及打伤等引起的眼外伤28例(28眼)占13.72%;烟花爆竹类物品引起的爆炸伤9例(10眼)占4.42%;猫、狗、鸡、牛等动物性损伤7例(7眼)占3.43%;石灰等化学烧伤共2例(3眼)占0.98%;交通事故引起的眼损伤2例(2眼)占0.98%;其他损伤16例(16眼)占7.84%。

2.2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

0~7岁儿童眼外伤病情复杂,常合并多种临床表现,如眼内积血,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等眼内容物脱出,外伤性白内障或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等。为使患儿获得更好的恢复,需要结合病情进行多部位或多次手术。127例(127眼)患儿给予手术治疗,全麻93例,局麻34例;77例(79眼)接受非手术治疗。其中,105眼行眼球壁修补手术(角膜裂伤清创缝合88眼,角巩膜裂伤清创缝合13眼,巩膜裂伤缝合4眼),白内障摘除手术18例18眼(一期人工晶体植入16例16眼),异物取出术7例7眼(角膜异物6眼,球内异物1眼),眼睑裂伤清创缝合及成形7例7眼,眼内容物及眶内容物剜除5例5眼,泪小管修补4例4眼,玻璃体切割手术2例2眼,小梁切开手术2例2眼,前房盥洗1例。

表1 不同受伤类型患儿数量分布情况

2.3 治疗结果及并发症

62例(62眼)患儿因年龄太小或不合作视力未测出,多为0~4岁患儿。经过治疗,142例(144眼)患儿(83.1%,118/142)出院时视力较入院时明显提高,21例患儿(约14.8%)视力无明显改善,其中3例患儿3眼(2.1%,3/142)视力下降。

眼外伤可引起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角膜瘢痕91例91眼,继发性青光眼14例14眼,17例(17眼)患儿合并眼内炎,1例(1眼)患儿合并眶蜂窝织炎,1例患儿于伤后5周发生交感性眼炎,1例(1眼)患儿合并角膜溃疡。其中1例因石灰烧伤引起眼外伤的患儿入院时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其余未见明显全身并发症。所有患儿均无院内感染。

3 讨论

3.1 注重眼部护理

因眼部特殊解剖结构及药物代谢特点,眼科用药多以眼液、眼膏为主[3-4]。结合眼外伤患儿病情,多数患儿病情稳定出院后一段时间内仍需使用眼液或眼膏促进病情恢复。出院后,若家长对患儿眼部护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如给患儿滴眼或涂眼膏时,手接触瓶口,瓶盖扣在桌面上,瓶口、瓶盖接触其他物品等,易污染滴眼液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给患儿滴眼时,因患儿害怕、紧张、烦躁,或药物刺激作用患儿使劲眨眼、挤眼,药物不能滴进结膜囊,既浪费药物又降低药效;甚至有家属给患儿滴眼时不慎挫伤患儿角膜,加重患儿病情等。因此,在住院期间或出院时应教会患儿家属正确的眼部护理,由医生或护士演示规范的滴眼或涂眼膏动作。遇患儿哭闹、不配合时,嘱家长要耐心、细心,勿急躁,可给予必要的鼓励安慰及解释。

注意手卫生,纠正不良习惯可有效降低眼部感染风险。家长给患儿滴眼前后要洗手,避免接触瓶口、瓶盖及患儿眼部。这个年龄阶段的患儿,喜爱玩具,手常接触物品,避免脏手揉眼,勤洗手。嘱眼部留有缝线的患儿,避免揉眼,可降低挫伤角膜、缝线脱落、伤口裂开及愈合不佳等风险。嘱患儿家长用无菌棉签代替纸巾、毛巾等物品拭去患儿眼部泪液、分泌物等。嘱患儿家长遵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使用方法、次数、间隔时间等。

3.2 建立良好地随访模式

眼外伤常合并角膜瘢痕、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缺如、眼睑畸形等并发症。因此,减少角膜瘢痕形成,控制眼压,选择适宜手术时机(如人工晶状体植入、眼睑畸形矫正等),可减少弱视、瘢痕等形成,利于患儿视力、容貌恢复。另外,眼外伤可发生交感性眼炎、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铁质沉着症、铜质沉着症等迟发性并发症。如交感性眼炎可发生于伤后或术后5 d~56年,多见于2周~2个月[3]。因此,7岁以内眼外伤儿童出院后需要长期随访,增强患儿家长随访意识有助于眼部并发症的预防。

儿童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不同的发育阶段视力有显著差异[3]。因此,7岁以内儿童眼外伤在随访时需结合患儿视力发育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0~7岁也是儿童认知、性格、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5-6]。眼外伤不仅影响患儿视力、容貌,给患儿家庭造成严重经济负担,也可因他人嘲笑、排斥,患儿出现自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患儿身心发育降低其生活质量[7]。根据患儿情况,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有研究发现加强对患儿随访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并发症[8]。患儿学习时间及家长工作时间的安排、家庭住址、经济压力等因素都可影响患儿随访依从性及随访效率。因此,如何提高患儿随访依从性及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医生或护士应当保留患儿家属的有效联系方式(注重保护患儿及家属隐私),嘱患儿定期随访,了解患儿病情变化的同时也提高随访依从性;嘱患儿家长应当留下科室联系方式(电话、官网微信等),方便获得专业的答疑解惑;同时,还应强调患儿病历资料的收集整理,嘱家长将病历资料按就诊日期归类排序,每次随访都应携带,并携带近期使用的药物,利于医生快速、准确的判断患儿病情,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此外,本资料中有62例患儿因年龄太小或不配合视力未测出,而视力是判断视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嘱家长教会小孩认识视力表,有助于判断患儿视功能恢复及发育。

3.3 注重眼外伤相关知识宣教

眼外伤多为意外伤,多数可预防,但眼外伤的预防具有难度。部分患儿因年龄太小,发生眼外伤时不能清楚的描述受伤原因及症状,患儿或因害怕不敢告诉家长,甚至部分家属未重视眼外伤危险,或因医疗条件限制,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国内外研究[9-10]发现健康教育对儿童相关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有良好作用,降低发病频率并提高治疗依从性。因此,对儿童及家长进行眼外伤相关知识宣教对眼外伤的预防十分必要。

0~7岁儿童眼外伤致伤原因多样。如在玩耍、运动过程中跌倒、摔跤、碰撞、打架等或被石块、玩具、子弹等物品击中都可引起眼外伤;玩弄锄头、斧、锯等家用器具引起也可引起眼外伤;被树枝、玻璃、刀、剪等物品划伤、刺伤也可引起眼外伤,与猫、狗、鸡、牛等动物玩耍等都可发生眼外伤。因此,规避眼外伤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眼外伤。

本资料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患儿来自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文化、经济相对落后于城镇,留守儿童居多,多由祖辈监督,加上祖辈缺乏眼外伤知识,可能是农村地区儿童眼外伤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7岁以内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危险意识薄弱。因此,当患儿在接触危险物品或危险场所时(如观看燃放烟花爆竹,燃放者和旁观者都可能发生眼外伤[11]),需要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监督保护作用。

0~7岁儿童眼外伤常见且后果严重。因此,指导患儿家长出院后对患儿眼部正确护理,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视力发育特点建立个性化有效的长期随访模式有助于患儿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儿童眼外伤多为意外伤,多数可以预防,结合其致伤原因、受伤类型对眼外伤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可以为儿童眼外伤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眼外伤眼部角膜
变形的角膜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分析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劳
如何消除用电脑后的眼部疲劳
不同手术时机对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外伤患者的预后影响
超薄角膜瓣LASIK与LASEK的观察对比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
Hospitalised ocular injuries in Osogbo,Nig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