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春捂秋冻”?

2019-01-21 02:02薄三郎
现代家庭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脚恒定髌骨

薄三郎

每逢由秋轉冬,天气由凉至冷时,人们就想起一句俗语“春捂秋冻”。至于它的用途,在于这下一句,“不生杂病”。从字面上看,在春天不要着急褪减衣服,在秋天则是不猛然加衣,让身体逐渐适应一个新季节的温度,则可能起到防范疾病的效果。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医学道理呢?

作为哺乳动物,人体的温度是恒定的,也就是37℃。为了让温度保持恒定,人体具有多种维护体温的手段。在炎热的夏季,我们通过吹空调降低皮肤温度,通过出汗带走身体热量。可等天气转凉时,为了维护体温恒定,人们就得多穿衣服来减少热量的流失,或呆在温暖的环境里,减少热量的传导。在秋冬季节,不少人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部分原因正是外周血管收缩,维持血液循环保证核心温度的稳定。这个时候,手脚等四肢末梢的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总量减少,从而导致皮肤温度的降低。

在季节交替时,“春捂秋冻”是身体适应新温度的通常做法。例如,每到季节变化,尤其是由秋入冬和由冬转春时,便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原因倒也不难理解,温度的骤然变化和早晚的温差加大,使那些原本就有疾病基础的人变得“脆弱”。全身的血管容易发生调节功能的异常,进而导致心肌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及胸主动脉夹层等疾病。

前不久,我前往淮海西路的一家大型医院,作为一名研究者参与一项国际研究。研究的题目是手术麻醉期间的体温与手术结束后30天结局的关系。简单点说,如果一个病人在术中发生了轻度的低体温,如35.5至36.0℃,那他在术后30天内发生心肌损伤等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增高。若是体温再跌落一些,术后感染、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还会增加。从医学研究的角度看,体温偏低的确可能导致一些重大并发症的发生。

所谓的“秋冻”,算是“春捂”的逆向过程,也就是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在将自己或家人裹成“粽子”前,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适宜的凉爽刺激,能有助于耐寒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不同,增减衣物还是依赖个人感觉比较好。生活在南方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穿着秋衣秋裤的感觉。那些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怕是也会十分想念北方的暖气。毕竟,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区分了国人一年四季的生活日常。当然,“秋冻”绝对不是主动的、求虐式的让自己或孩子冷着。比如,在气温降到10℃以下时,就应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

即便是温和的“秋冻”,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对耳朵、手脚等容易被冻到的部位,一味的锻炼耐寒能力,则可能出现发凉麻木和酸痛不适的感觉。积极的注意保暖,开始戴手套和耳罩,穿厚一点的袜子,让肢体感觉到舒适,手脚不瑟缩才是重要的。

值得补充的是,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怀。由于髌骨软骨周围无血液供应,髌骨主要靠关节滑液营养软骨。髌骨外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使它更容易感受到寒冷的“侵袭”。看到这里,不妨亲手摸摸自己的膝盖,感受下它是凉还是暖?

注重衣物的增减,从生活方式上注意季节的变化,并不需要多少成本,却能切实地让人感觉舒适。从这个意义上看,“春捂秋冻”是值得我们推崇和传颂的生活之道。

猜你喜欢
手脚恒定髌骨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一例犬髌骨内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花花世界
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
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撩人手脚大“摩”咒赶走春日干渴肌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恒定动能打击变初速发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