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多方式”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2 01:47,,,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方向校企岗位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作为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学校,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时代的要求,遵照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内部规律[1],从2007年开始,护理专业实施“多岗位方向”分流培养;2011年在此基础上又探索“多方式”培养,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探索适合我国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发展新要求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报告如下。

一、 “多方向、多方式”培养高职护理人才主要措施

1.明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使培养的高职护理人才能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对行业、用人单位等进行调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了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高素质”护理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有较强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健康服务专门人才。同时根据不同岗位方向对护理人才要求的不同,提出了细分培养要求。如社区护理方向:不仅具备临床护理能力,而且还具有为社区居民群体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能力,等等。培养目标和要求为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2.确定、调整护理人才的多方向培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向。2007年,开设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等5个方向。2009年,随着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增设老年护理方向。2013年,加大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老年护理方向调整为按专业招生,以解决老年护理人才短缺、职业化、专业化问题;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 “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等要求,又增设中医护理和美容护理方向,同时将临床护理专业方向调整为初始岗位,培养护生的通用能力。目前开设7个岗位方向,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美容护理。

3.实施护理人才的多方式培养。 护理专业开展了大类分方向培养、校企共同培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等方式。学生要进入校企共同培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方式,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结合高考入学成绩,初步进行筛选,再组织面试,如校企共同培养的面试人员由医院护理部主任、一线护士等4-6人组成,面试后确定组班名单,交于学校教务部门确认,未被选中的学生,进入大类分方向培养。(1)大类分方向培养。从2007年开始,护理专业统一招生后,第1、2学期主要开展思政与公共素质的通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教育的大类培养。在第2学期末学生对护理专业已有一定的了解,根据自己个性化发展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求,每一位学生自愿选择1个岗位方向,其他岗位方向可作为选修课程进行选修;第3学期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第4学期以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为主;第5、6学期,根据岗位方向的不同,学生在二甲及以上的综合医院进行临床护理顶岗实习34-36周,岗位方向实习4周。(2)校企共同培养。2011年,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校企合作思路,与慈林医院合作组建慈林护理班、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合作组建李惠利护理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协商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从入学到顶岗实习三年全过程,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专家、一线护理人员参与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操作技能比赛及学生活动等),共同把好教学质量关(建立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学生能否进入顶岗实习,由校内教师和合作医院护理人员共同组成考核组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医院实习;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后,须经过整体护理抽考、核心岗位轮转考核、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等三个程序考核)。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医院临床护理的无缝对接。(3)护理卓越人才培养。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根据医学整合趋势,打破学科界限,从人的整体出发,按人体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的改革。依托临床学院合作平台,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法,即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后,去医院相应临床科室见习1-2周,做到学校教学与临床护理零距离,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4)与境外高校合作培养。从2012年起,与台湾地区教育机构如弘光科技大学、辅英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等高校实施学生交流计划,每年选派10-20名左右优秀护理学生到上述台湾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学习。护理学院起草与上述大学护理系课程的详细对接方案,每位被推荐学生需报护理学院批准的研习方案,二个方案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学校承认学生在上述台湾大学取得对应课程学分,学习结束后,提供成绩证明,由教务处审核后进行转换认定,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4.建立符合“多方向、多方式”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1)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针对分方向培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调整和优化,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2]。设置二个平台(见表1),即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教育平台、职业能力素质课程教育平台,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即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所需要知识和技能;多专业岗位方向模块,主要是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与岗位的有效对接。针对校院共同培养,根据医院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在保障国家执业护士考试主要课程和实习要求8个月外,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合作医院的独特元素,对接医院需求、融合医院文化。(2)建立设置按“人体系统”的课程体系。针对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按“人体系统”来设置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平台。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寄生虫病学等)和临床护理课程(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有机重组为病理基础与护理、运动、神经、循环、呼吸、消化、血液、泌尿、免疫与内分泌、生殖、感觉等系统疾病病人护理13门一体化融合课程。使医学基础与临床护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发生到治疗,最后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突出人的整体性,培养学生整体的思维方式,同时避免内容重复、分散,知识易遗忘等问题。

表1 护理专业 “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多方向、多方式”培养高职护理人才实践效果

1.满足社会行业、学生多样化需求。 从2007年至2016年已培养7800余名高职护理学生,其中康复护理510余人、社区护理880余人、口腔护理380余人、老年护理300余人、中医护理510余人、美容护理40余人、涉外护理200余人;慈林护理班150人、李惠利护理班50人、卓越护理人才班310余人等。 “多方向、多方式”护理人才的培养,增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多样化需求。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满足了学生需求。

2.提高就业质量,岗位胜任力不断提升。 我校请第三方(麦克司公司)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查(2013年-2016年)显示:初次就业率和专业吻合度都在96%以上,离职率远远低于省内其他高校毕业生。近年来,护理学生获市级以上荣誉100余项,其中2011年、2015年获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更值得一提是2013届的一位学生,毕业第一年在市护理技能大赛中获第一名,并获市首席工人称号;2015届未毕业的大三的一位学生在火车上成功抢救一位心跳呼吸骤停病人;2017届的一位学生,2016年还是实习护生,一晚三度救人,上榜"中国好人榜";爱心天使生命关怀服务队,获第三届中华慈孝节“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等,体现了我校培养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岗位胜任力较强,也践行了“仁爱 健康”校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各类优质的护理人才。

3.推进综合改革,护理专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多方向、多方式”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了人才培养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综合改革。自教学改革以来,护理专业获浙江省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品牌专业,护理(老年护理方向)获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护理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浙江省高校教学团队;“多样化、优质化”高职护理人员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猜你喜欢
方向校企岗位
2022年组稿方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