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运动疗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9-01-22 04:38宋星宜郑雅婷赵明鑫袁野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运动疗法心理干预

宋星宜 郑雅婷 赵明鑫 袁野

【摘 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有效的治疗干预方式。方法:选取我辖区内二级乙等医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运动疗法,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上在接受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SAS、SDS、B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MMSE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心理干预+运动疗法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优化生活品质,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干预;运动疗法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类疾病,致残率、自杀率、复发率交稿,患者情绪时常低落或高涨,抑郁、狂躁情绪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如果不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心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1]。现阶段,对于该疾病尚未研究出特异性治疗方法,然而心理干预+运动疗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明显。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验证这一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辖区内二级乙等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诊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1)纳入标准:根据《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与防治指南》[2]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性别、民族不受限;经本人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合并有重度或者危重度急性发作;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较为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本研究共纳入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其中女性48例,男性32例,年龄为(37.81±1.57)岁,平均病程(3.86±1.32)年。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运动疗法,了解患者偏爱的体育项目,结合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加强督促,强调集体参与,可进行组间或个人比赛,并对运动量进行科学估算,每天接受一到两次的锻炼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五次[3]。同时,鼓励患者长期坚持运动。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具体操作为:

1.2.1 稳定情绪

入院时,患者对周围环境感到特别陌生,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医务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及主治医生,引导其渐渐适应医院环境,改善其不适感。同时,积极同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疑惑和痛楚,并采用积极心理学知识疏导患者,激励患者,促使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另外,注意家属的宣教,引导其用心陪伴患者,促使患者渐渐平复情绪。

1.2.2 系统性心理干预

首先,医务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促使其意识到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的临床价值,提高患者依从性;耐心倾听患者内心所想,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予以有效疏导。采取一对一沟通方式,鼓励患者将内心所想完全倾诉出来,指出自己的压力。医务人员应适时流露出理解与怜悯之情,用目光、语言、动作来激励患者;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情绪对病情及生活的危害,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聊天、写日记、看书等。把患者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活动,相互鼓励、分享与探讨,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鼓励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以此来鼓舞其它病友。最后,开展双相情感障碍专题讲座活动,对于患者所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细致解释,强化患者的认知,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家庭支持

医务人员应详细地向患者家属讲解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情绪的有效疏导方法,嘱咐患者应用心理解、支持与鼓励患者,全身心投入到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携手患者共同战胜疾病。

1.3 观察指标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躁狂评分量表(BMRS)及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4]对两种患者状态进行评价。同时,以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2]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其评价项目可总结为躯体、心理、社会、生活等,分数越高反映了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本次研究所搜集的数据信息,以()表示SAS評分、SDS评分、BMRS评分与生活质量平分,以t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据统计得知,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各项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接受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有所缓解,且观察组缓解幅度更大(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双相情感障碍属于一种心境障碍疾病,反复交替发作抑郁、狂躁情绪,病情复杂,病情反复,致残率较高,治疗难度较大。这一类患者自控能力差,生活上难以自理,社交障碍比较严重,有可能存在伤害他人、自杀等倾向,患者精神状态不佳,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其日常健康生活。临床上,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在预防病情复发、社会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而,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低,一旦停止服药,病情则会反复[5]。近年来,运动疗法及心理干预方式被提出,并渐渐运用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中,临床效果明显。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及生物学机制等影响,运动疗法可强化患者人体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促使患者情绪保持平稳状态,预防产生不良情绪[6]。同时,这一类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有时比较兴奋,有时比较低落,抑郁、狂躁情绪较为明显,通过稳定情绪、系统性心理干预、3家庭支持等干预方式,可找到患者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疏导与干预,缓解其不良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本研究结果也再一次证实了以上结论,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梁永珍,潘巧淑,周芳珍,陈琼玉.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尊水平的影响[J].内科,2019,14(04):500-502.

[2]李香颖,柴玉梅.情感宣泄在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情绪与社会功能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9):180.

[3]张天清,何建军,徐文耀,钟国锋.运动疗法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7):27-30.

[4]林小容,林崇光,杨晓丽.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03):64-67.

[5]仝春华,贾真,申雁冰.心理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及生活质量的改善[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06):626-629.

[6]邓社能.运动疗法配合积极心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01):55.

猜你喜欢
双相情感障碍运动疗法心理干预
中医推拿与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运动疗法”控制糖尿病
奥氮平用于非精神分裂症治疗及不良反应国内研究进展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心境稳定剂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