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在行影像学检查患者中的运用效果

2019-01-22 04:38姚鲜琴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姚鲜琴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行影像学检查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119例分成两组,参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研究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护理后的检查前SAS评分、检查中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行影像学检查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运用效果较为显著,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检查准确性,减少不适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心理护理;影像学检查;护理有效性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创新,现阶段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医院临床中为患者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主要方式之一,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X线扫描、造影术检查、MRI、内镜等,具有较为积极地诊断价值及意义[1]。但多数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中由于疾病带来的不适、由于担心影像学检查会对身体造成辐射损害、担心自己疾病过于严重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不良情绪及反应,这种心理负面情绪的出现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甚至由于情绪影响到检查的配合度,导致检查结果准确性受到影响等现象的出现[2]。因此,针对行影像学检查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心理护理对行影像学检查患者的运用效果,我院针对收治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119例进行了观察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臨床资料

针对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119例进行观察(2019年1月至2019年2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参照组59例行影像学检查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7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1岁,均值为(45.63±3.45)岁;研究组60例行影像学检查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20岁,均值为(45.60±3.62)岁。

对两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

1.2 方法

参照组59例行影像学检查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检查前的健康宣教,在实施检查前叮嘱及监督患者将身上的贵重物品、金属挂件等取下并保管,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检查医生接受检查,对医生提出的指令照做等较为基础的护理措施。

研究组60例行影像学检查患者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检查前的心理评估:采用SAS量表对患者接受检查前的心理状态、负面情绪等进行评估及判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全程、一系列及整体的护理计划,促进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引导患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医生检查的指示,为实施影像学检查奠定基础。

(2)检查前的心理疏导及宣教:在开展影像学检查前叮嘱患者检查当天禁食禁饮,保证胃内虚空状态,方便实施造影检查的患者提高检查准确性。检查前询问患者过敏史,是否存在荨麻疹、哮喘等过敏疾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症。在患者等待接受检查期间向患者介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及安全性,告知患者影像学检查设备的电离辐射处于安全范围内,对于身体不存在伤害,缓解患者内心紧张、害怕的情绪,向患者介绍负责检查的医生及检查的设备,了解医生的专业特点及检查目的,针对患者介绍检查类型告知患者该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检查患者进入检查室前将所有的金属配饰、钱币、助听器等物品取下,并向患者讲述原因并交由患者家属保管。

(3)认知干预护理:检查过程中应通过与患者交流互动,微笑面对患者,轻握患者的手、拍拍患者的肩膀等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指导患者深呼吸放轻松,轻柔的提醒患者配合检查进行肢体的调整,给予患者尊重、鼓励及支持,缓解患者内心情绪,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护理后的检查前SAS评分、检查中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值的差异;SAS量表评分[3]:针对患者情绪、心理、行为等焦虑程度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检查前SAS评分、检查中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5%(9/59),研究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2/60),两组相比:X2值=5.04,P值=0.03;两组行影像学检查患者护理后的检查前SAS评分、检查中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3 讨论

现阶段各个医院基本上已经完善了相应的CT检查、B超检查、MRI检查、X线检查、造影检查等检查方式,且医院放射科的影像检查技术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现阶段来到医院实施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多数患者由于文化程度及对这一方面了解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及紧张心理,更有甚者听信其他人说实施影像学检查可能会杀害机体内的很多细胞,对人体危害较大等,特别是一些首次介绍某项检查的患者一到检查室就紧张甚至发抖,可能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4]。因此,针对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针对要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检查前心理评估,制定全程、系统的心理护理计划,为患者介绍影像学检查的相关技术、安全性及检查医生的权威性等,提高其对于影像学检查的了解程度,缓解其由于担心检查对于身体的危害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在检查前向患者宣教相应的注意事项,检查中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及安慰等,增进护患沟通,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5]。

综上所述,针对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建议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黄奕梅,李晖,曹彭钢.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心血管MR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6,37(2):99-101.

[2]景燕.心理护理干预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6):36-37.

[3]夏文华.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中的运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15(4):97-97.

[4]孙云霞,吴林,郭香荣,聚焦解决模式在行MRI检查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2(26):3119-3122.

[5]梁旭慧,李亚林,王俊豪.优质护理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