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干预体会

2019-01-22 04:38郝明辉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全程优质护理常规护理

郝明辉

【摘 要】目的:探讨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文纳入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42例,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42例,使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5.24%,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全程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承受着剧烈的胸痛,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容易产生恐惧、极度焦虑等不良情绪[1]。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近年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其病情重、康复慢,因此需要临床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全程优质护理模式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围绕患者为中心,深化护理专业内涵[2],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中缓解胸痛症状,消除濒死感带来的焦虑、畏惧心情。为进一步准确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排除标准:

(1)严重心脏疾病及体征异常者;

(2)神经意识障碍及存在精神病治疗病史者;

(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4)临床资料不全者。

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2~80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5.72 4.6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1 1.20)年;对照组患者年龄53~81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5.47 4.81)岁,病程1.5~9年,平均病程(4.22 1.15)年。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进展,给予必要的护理支持措施等。观察组患者使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内容如下:①重症护理: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各项生命体征,如脉搏、血压、呼吸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并防止并发症。首先观察血压,该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率、血压也不稳定,应尽早开始行24h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测,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肌酶,为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护理人员在重症护理中保持较高的警惕心和敏锐性,及时发现心率波动,若发生停搏、室颤等症状,尽快采取抢救治疗。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及时记录患者个人信息,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且展开适时的疾病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深入了解心肌梗塞相关知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做好家属心理护理,叮嘱家属多鼓励、支持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良好沟通交流,尽量满足其合理化需求,指导患者掌握多种不良情绪宣泄的方法,积极进行自我情绪调节。③卧床护理: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要进行持续流量吸氧,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为低流量吸氧,因此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每间隔2h为患者翻身1次,体位舒适放松,提醒患者及家属每日多饮水,定时按摩护理受压位置,加快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出现。④生活护理:首先饮食上应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食物为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宜饮食过饱,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发生[3]。其次患者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缓解身体疲劳,保持优质睡眠,同时房间光线柔和,空气流通,避免噪音对患者睡眠的干擾。最后生活上护理人员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让患者精神上有归属感和依赖感,尤其是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后将护理满意度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标准,非常满意:患者调查问卷得分>90分;满意:调查问卷得分80-90分;不满意低于80分。并发症包括胸痛、心律失常、休克和压疮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数据处理分析,使用标准差()代表计量资料,t检验;运用%代表计数资料,X2验证,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5.24%,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部分,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关系到整个医院的社会形象。全程优质护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做起,争取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机体尽快康复[4],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受到患者的认可及肯定。同时全程优质护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弥补了常规护理中的不足,护理人员主动执行各项护理措施。

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加快了患者康复,建立了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护理操作流程,该工作模式在临床中推广,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意义重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这和全程优质护理落实责任制度密切相关,提升了整体护理水平[5],站在患者立场换位思考,考虑到患者的实际需求。从表格2中看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观察组全程优质采取的建立优质护理小组、心理护理、卧床护理和生活护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小组成员不仅有责任护士,还包括护士长和主治医师,及时发现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改正;心理护理帮助消除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情绪,缓解临床症状,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干扰[6];卧床护理有助于预防各项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便于后续恢复;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睡眠护理和支持护理等内容,养成患者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病情的刺激,控制稳定病情。

综上所述,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皮静花.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9).

[2]李雪莲.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8):164-165.

[3]史琳,王飞,许晓辉.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14).

[4]刘玉英.全程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健康度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45-145.

[5]李红梅.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7).

[6]郭满.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改善预后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1):138.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塞全程优质护理常规护理
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60例分析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临床分析
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行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解析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护及整体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