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生风骨 济世文心

2019-01-25 03:20国胜连
海燕 2019年1期
关键词:张元济张謇蔡元培

□国胜连

戊戌秋杪,菊花竞放,周末晚上,绍兴橼庐应洁俭先生在微信上展示一卷近代名家张元济先生的单联“细雨春林一半烟”,一笔浓墨挺劲的颜筋,满纸的书卷文气。素好收藏,眼力独到,应兄细心地说:张元济的毕生功业随着悠长岁月一起隐入书卷,细雨润物无声,束成一卷云烟。他转而调侃道:张元济的对联完整买一对,最少也得大几万元,现在拍得下联一卷,真应了联语“一半烟”呢。秋天遇上菊生先生的法书,就是缘分。

我对张元济先生并不陌生,大约十多年前,一个天高云淡的深秋,我的好友翼庐孙海鹏先生自江南归来,携回数件江南故家旧藏,其中便有一副张元济先生的对联,后来成为自在书屋的珍藏。记得翼庐兄庋藏有几件张元济的书法精品,其中那件张元济八十一岁时用端楷手书的“天宝九如”寿屏,甚得翼庐称心。而那幅书写《文心雕龙》“情采”篇的条幅,用了“戊戌党锢孑遗”朱文印章,那印泥今天依然朱红。

张元济,字菊生,号筱斋,浙江海盐人。出生于浙西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光绪壬辰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1948年,成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关注张元济,我们应该回望一百二十年前,再次聚焦那个历经喧嚣暑热,迅而又凄风苦雨的戊戌之秋。彼时回光返照的满清王朝丢掉了最后一把救命稻草,颓败的王朝大厦开始离析坍塌,由此滑向末路的大清帝国失去了一批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经历悲愤转身,近代中国新生了一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下达《定国是诏》,开启戊戌变法。13日,内阁学士徐致靖上书举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五人参与维新。次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了康有为、张元济。后来张元济自称,召见中只谈了铁路与通艺学堂之事,但康有为曾说“张元济请废翰林院、都察院”,而张元济并不认同,对康氏颇有微词。身为六品京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对光绪帝印象极佳,却对变法前景并不看好,实际上他与康党往来并不多。他后来说:“戊戌六君子中,尤佩服谭复生君。”

9月21日凌晨,风云骤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杀回紫禁城,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颁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张元济原本等着坐牢杀头,却因李鸿章相助而幸免,最终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李鸿章将他推荐给盛宣怀,于是张元济离开帝都,10月抵达“新学枢纽之所”上海,到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当了译书院院长,后来任南洋公学校长。1901年,在夏瑞芳邀请下,张元济入股商务印书馆,从此一代济世国士开启了“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笔墨春秋,书香生涯。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蔡元培与张元济同庚,科举经历相同,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但在1894年翰林院散馆考试中,蔡元培名列第31,成功留任,而张元济名列第36,转到刑部。两年后,张复以头名成绩考入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任章京,正式登上了帝国朝庭的中心舞台。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即从翰林院辞职返回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全力提倡新学。1901年9月,他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次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组织建立光复会。1912年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民主,1916年12月26日,蔡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成为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

由此我还想到了张謇,另一位鼎鼎大名的清末恩科状元。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1898年“丁忧”三年期满,六品翰林院修撰张謇返回北京时,正值“百日维新”,翁同龢被慈禧太后罢官,“开缺回籍”。张謇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赠恩师,泣泪送别。半月之后,张謇便请假南归,从此无心仕途,阔步开拓“实业救国”道路,一生共创办20余间企业,370多所学校,成为一代“状元实业家”。

张元济与蔡元培、张謇均属同代进士,但状元张謇要年长两位翰林十四五岁,并早于1926年辞世。蔡元培亦于1940年谢世。而张元济寿享九旬,迟于1959年去世。张元济一生历经五朝,成为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的唯一清朝翰林。在晚清科举仕林中,张元济确是一位独步天下的常青树、老寿翁。由此看来一个人要想有成就,不仅要有先天才气,还要有后天努力,再加上时势和运气,最重要的是长寿,要有足够时间,极大耐力来展示才华,收获成就。后来晚年鬻书时,张元济间或会在作品上郑重地钤盖两方印章:一方:“壬辰翰林”;一方:“戊戌党锢孑遗”。早年的人生印迹对张元济可谓刻骨铭心,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张元济有一女一子,均为继室许夫人所生。1889年张元济中举,娶同乡吾乃昌之女为妻。3年后,张元济中进士,吾氏夫人病故。1895年,张元济再娶“五世同堂,七子登科”的杭州“横河桥许家”,已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之女许子宜为妻。两人相濡以沫,直到1934年夫人病故。

张元济公子张树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本想大学毕业后进商务印书馆工作,但张元济回绝说:“你不能进商务工作,对你不利,对我不利,对公司也不利。”张树年1931年留美入纽约大学,学工商管理,回国后,进了银行工作,一生单调压抑。张树年晚年编撰了《张元济年谱》,1997年,90岁时写作了《我的父亲张元济》。1949年8月,耄耋之年的张元济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新中国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在其子张树年的陪同下离沪北上。9月19日,受毛泽东邀请,张元济与陈毅、刘伯承、程潜、粟裕等同游天坛。10月1日,张元济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期间人民政府提出给予一定的出行补贴,但被张元济婉然谢绝。

做为一代出版大家,文化宗师,张元济有着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听昆曲、练书法等,这也是他的养生之道。据张家人说,张元济听昆曲与众不同,他是捧着曲本去戏院,要一边听戏,一边看词。由于少年时一直生活在广东,他还喜欢收听广东音乐节目,工作之余,常伴着粤曲,放松身心,解除疲劳。张元济善书,对书法颇有讲究,年轻时也下过不少功夫,他的法书以颜体为宗,又化入欧字笔意,充盈着书卷气氛。目前公开发布的张元济书法作品,以唐楷颜体为主,结体方正茂密,点画丰厚饱满,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确为近代文人书法的典范。

自在书屋珍藏这件张元济对联为原装老裱,由于年代久远,天头老旧,但整体品相甚佳。联语为:“簾外淡烟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确是一副饶有文人意趣的书房雅对。这副琴联采用联尾落款,文雅得体,上款:“福清仁兄方正”,落款:“菊生,张元济”。下联钤盖着白文“张元济印”章、朱文“壬辰翰林”章。从用章上判断,当为菊生老先生晚年鬻书时的作品,但不知这位求字的“福清仁兄”是何方神圣。尤为殊胜之处,菊生老先生此联乃以少有的章草笔意写就,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情之所至,沉着痛快,整副对联气度内敛而蕴含韵致,是张元济先生一件颇具特色的书法作品。从1943年到1949年,耄耋老人张元济为维持生计而鬻文卖字,期间写过大量的楹联、屏条、中堂、横披、扇面、寿屏,然而现存世者已万分珍罕,即便如应兄新得那幅“细雨春林一半烟”单条,也实属难得。因此,这件张元济的章草对联便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记得海盐张元济图书馆藏有一件张元济先生于1949年春为香港三联书店书写的题辞:“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那年菊生老先生已八十有四,人书俱老,夫子情殷。今天看来,还是那么让人回味不尽。

一代宗师,山高水长。

猜你喜欢
张元济张謇蔡元培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张元济“犯傻”
蔡元培的气度
联墨双馨六
联墨双馨二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