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40年融入世界浩荡前行

2019-01-25 01:39胡静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18年12期

| 文 · 本刊记者 胡静 实习记者 刘锦鑫

“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开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3600多家参展企业带着各自的特色优质产品和服务闪亮登场,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40年在人类漫长的时间光谱中,只是沧海之一粟。但在中国乃至全球贸易变迁史上,过去40年,世人见证了一个原本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边缘地带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向国际贸易有实力参与者和体系建构者角色转变的过程。

从最初的“特供”到“人肉背货”,到代购大军,再到跨境电商,国人对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一步步的社会转型和进步中,得以提升。

40年间,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世界市场”,在全球买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想买买不着”到世界市场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以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1979年1月,第一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往北京,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最先到达中国内地的外国消费品。从此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开启了从“想买买不着”“想卖卖不出”到“世界工厂”“世界市场”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的历程。

随后,紧跟着可口可乐的脚步,一大波外资品牌汹涌而至。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被称为“服装观摩会”的时装秀。国人第一次隐约感觉到,“商标”,或者说“品牌”,其意义似乎不止是衣服领子下面那一小块缝制上去的布。同年,瑞士雷达表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断创造着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第一”:第一个做广告,第一个把表带和手表一起卖,第一个把表装在盒子里销售……当人们在黑白电视机里看到长达1分钟的雷达表广告时,他们对于“时尚”的认知,被刷新了。当时,上海手表卖100元一块,已经被人们当作奢侈品,而雷达表定价动辄八九百元,几乎是天文数字。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进口商品被不少普通老百姓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即便是早已风靡世界的可口可乐,在最初重返中国的一段时间里,也并不是普通百姓日常所能见到的。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非常独特的双货币(人民币和外汇券)制度。在此后的15年里,两种货币曾同时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流通。外汇券的全称为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在改革开放初期,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归国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而中国的市场供应还非常紧张,国内居民的日常用品还须定量供应。为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需要,中国兴建了一批涉外宾馆和商店。为了便于他们在这些场所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同时又使他们区别于国内居民,国务院于1980年4月1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境外人士须将所持外币在中国银行或指定的外汇代兑点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外汇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定点宾馆、友谊商店、免税店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能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进口商品。而后渐渐地,一些普通百姓也可以从他们的海外亲戚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外汇券,出入上述特定场所购买进口商品。

早在1964年,第一家友谊商店在北京的东华门大街开业,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专门为常驻外宾、来华旅游团队提供服务的大型涉外商店,1972年迁入建国门外大街北侧的现址。1958年出生的杨继英也曾经被父母带着去过友谊商店。据她回忆,当时能用外汇券买到的紧缺商品,除电视机外,还包括电冰箱,也包括好时巧克力、万宝路香烟、瑞士手表等在国内市场上尚未出现的进口货,甚至是茅台酒、丝绸等国内名贵商品,这些都能在北京的友谊商店里找到。当时的北京友谊商店有这样一个口号:“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友谊商店的大门才对普通百姓敞开,而此时,友谊商店也开始失去了它固有的垄断地位,原因很简单,改革开放了,物质丰富了。1995年国家正式取消了外汇券,友谊商店从此门可罗雀。

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刘青表示,从供给层面看,产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到现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质的改变,选择更多样了,而且不断有新产品出现来满足人们需求。从需求层面看,人们常说的“四大件”,改革开放初期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当人们收入增长后,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四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新世纪以来又进行了更新:手机、电脑、汽车、房子。从40年来“四大件”的变化可以看出,不是说人们不想要“四大件”之外的东西,而是收入没达到相应水平时不会去想,潜意识里需求是被压抑的,随着收入增长人们的预算约束得到放松,需求逐步得到释放。

从可口可乐到友谊商店,从“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到“手机、电脑、汽车、房子”,40个冬去春来,随着市场的一点点打开,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低收入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并大步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经济成长之路。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增加出口,搞好外贸,这是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行业的目标。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农、副、轻工产品,工矿原料和初级加工品,数量大、技术低、收汇少。

1978年10月28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与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进行会谈。当时邓小平说:“今后我们要搞现代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准备吸收外国的技术和资金。没有电子工业,现代化无法实现,因此我希望你们的电子工业到我们那去。”

那次会谈后,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向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成套设备。1987年,松下与4家企业合资成立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是当时投资(248亿日元)规模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此后,随着松下、东芝、日立、索尼等一批日本电子企业巨头登陆中国,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落地生根。

而一批批优质中国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到2017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到201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5.2%和94.8%。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之后,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服装、家电、玩具到数码产品、机电、高科技产品,中国出口真正“卖全球”;从格力、海尔到小米、联想、华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赢得世界知名度。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手机、服饰、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受到海外消费者的热捧。

“无论是华人还是当地朋友,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中国产品。”在美国留学的刘敏说,“比如海尔,在外国人眼里就是质量和优价的象征,我身边用联想笔记本的人和用苹果的数量不相上下。”

跨境电商构建贸易新模式

2014年后,海淘APP陆续出现,使得人们又发现了购买进口产品的新途径,京东全球购、天猫国际、网易考拉等都是购买进口商品的电商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下单购买,就可以通过物流送到自己手中,方便快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2017年,我国货物进口总额从187亿元提高到12.5万亿元,增长664倍,年均增速为18.1%。如今,除了传统的进口家电、服装产品外,母婴用品、护肤、保健、家居等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进入中国,进口蔬菜、水果、海鲜等生鲜类产品也常见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个城市开设超过40家的盒马鲜生超市就可以随时购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猛海鲜。盒马鲜生每天都从世界各地引进优质的生鲜产品。来自美国、加拿大、智利、秘鲁、墨西哥、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丹麦、意大利、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国生鲜原产地的果蔬、海鲜和肉类产品,通过数十班航班、货柜,源源不断以最快速度送到盒马顾客的手上。而且盒马鲜生打通线上线下,坐在家中,用手机下单,这些东西就可以送到家中。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网络购物越来越便利,互联网又使得人们接触的产品信息越来越丰富,因此消费篮子组合中的进口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对于国外优质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会不断提升。

在一般贸易之外,跨境电商的发展更是将中国消费者“买全球”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外企工作的“海淘达人”刘青就常常从网上购买各式物品,“现在各种电商平台很方便,还有海外直邮,不用出国就什么都能买到。”

繁荣的市场背后是庞大的需求。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跨境电商进口增速高达116.4%。一个拥有4亿人左右而且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市场,还将为世界消费注入动力。

未来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至新高度。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抓手,中国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为沿线国家与地区提供平等参与世界经济价值环流的平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倡导新型经济全球化道路,为世界带来标准更加公平、结构更加优化的互联互通大市场。2017年,中国进口商品总额达到18410亿美元,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平均进口商品规模则超过了6500亿美元,约占年进口总额的1/3。2013年-2017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值33.2万亿元,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成为货物贸易发展的一个亮点。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宣言。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同时还宣布,决定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这些宏观的或具体的举措,均表明了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

进博会折射出改革开放的担当与自信,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与世界共创开放共赢新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迈进。进博会主动扩大进口,将为各国商品进入中国搭建新的平台、开辟新的渠道,当之无愧成为全球商品进入中国的新平台,将会让更多国家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红利,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共享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未能同外部世界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社会联系,利益交汇点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市场,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进入新时代,“买家中国”已是国际贸易重要力量。2013年-2016年,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3.4%,而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年均贡献率则分别为23%、7.9%和2.1%。预计至2020年,中国出境并购交易金额可达3000亿美元,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仍将是全球跨境并购的活跃主角。过去中国主要依靠人口红利的高速发展,未来将更多地转向依靠资本红利和技术红利,这将对带动世界贸易增长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4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外贸一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铸就了新中国历史上外贸发展的壮丽史诗。

中国对外开放从打开窗到已经推开了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外贸发展必定更加优进优出、高质高效,创生出强劲有力、持续不息的生命力,开创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纪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创造了历史,开放的中国还将与世界各国一起,创造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