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柱内镜在骨化类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述评

2019-01-25 13:06刘俊麟孔清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隐窝骨化椎间

刘俊麟 孔清泉

腰椎管狭窄症 (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 是指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腰椎椎管、椎间孔狭窄,引起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阻碍,并出现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系列综合征。LSS 的分类较多,临床分类可分为中央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及椎间孔狭窄,病因分类可以分为发育性LSS、继发性 LSS 两大类[1],发育性 LSS 是指先天性发育异常而导致的腰椎管狭窄,在后天的压迫因素下容易出现神经根、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继发性 LSS 可包括退变性狭窄,如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黄韧带皱缩、退变性侧凸、退变性滑脱等。还包括其它原因引起的狭窄,如肿瘤、感染、骨折以及骨化等。其中骨化类疾患导致的继发性 LSS 在临床上较常见。骨性致压物来源很多,可来自于椎管腹侧,包括椎体后缘离断、纤维环骨化及钙化、后纵韧带骨化及钙化、椎体后缘骨赘,也可以来自于椎管背侧,如黄韧带骨化及钙化、小关节突增生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全脊柱内镜 (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ED ) 技术应用于骨化类继发性 LSS 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3],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对于骨性结构占位较大、范围较广导致的严重狭窄,术中可能存在骨化部分暴露困难、神经组织过度牵拉、骨化磨除时间延长等问题,导致术后症状缓解欠佳、骨化磨除不完全[4]。因此选择 PED 治疗骨化类继发性 LSS 时,需要准确判断该手术的适用范围,明确如何选择手术入路,如何处理骨化部分,并制订最适当的手术方案。

一、对单纯减压或减压固定融合的探讨

目前国际上对于单纯减压还是减压固定融合的报道有很多。Grob 等[5]将 45 例分为 3 组,均无腰椎不稳定,分别进行单纯减压、减压结合最狭窄节段融合、减压结合受累所有节段融合三种手术方式,术后 28 个月随访中,3 组病例在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上无明显区别。Yone 等[6]在研究中,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腰椎不稳定,将患者分为 3 组,其中对 19 例存在腰椎不稳定的患者行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另有 14 例腰椎不稳定患者拒绝减压融合固定,故行单纯减压,此外对 27 例无腰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减压,术后第一组、第三组患者中 80% 疗效满意,而第二组患者中只有 43% 疗效满意,因此 Yone 认为存在腰椎明显不稳定时行减压固定融合效果更佳。在此组研究中,Yone 未对减压融合及减压固定融合应用于无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Resnick 等[7]通过对 32 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认为,减压固定融合在治疗无腰椎不稳定的情况时,相比单纯减压无任何优势。此外,Ghogawala 等[8]对多种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对这些文献中涉及的3119 例疗效结果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认为对于轻度滑脱、以腿痛为主要症状的情况,并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减压固定融合疗效优于单纯减压,同时单纯减压可以在微创下进行,因此在费用及创伤方面更具优势,可以作为首选。Rompe 等[9]对 117 例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对于存在节段不稳定或术中可造成医源性不稳定的患者,应首选减压固定融合。选择单纯减压还是减压固定融合,除了考虑脊柱局部节段不稳定性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几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单纯减压的指征为以下几种情况,包括无盘源性腰痛、单节段神经根压迫、无节段性不稳、无神经根压迫中央管狭窄、侧凸 Cobb’s 角 < 20°。单纯减压的手术方式较多,传统开放手术如单侧或双侧开窗术、椎板切除术等,这些术式均能在直视下有效地显露并处理骨化部分或进行间接减压,开窗术可保留脊柱后方中部的结构,故可以应用于年轻患者,但传统开放手术中对肌肉的牵拉、增加术中出血及术后粘连几率都较大[10],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术指征的不断扩大,传统开放手术也有所减少。Mariconda 等[11]认为微创相比开放手术而言,除了能更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恢复的时间外,还能减少医源性不稳的发生;此外对于多节段病变需要单纯减压的情况,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的术后疗效仍存在争议。显微内镜(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 ) 自从最早由 Foley 等[12]报道以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也纷纷开始开展此术式,MED 能在保留棘上韧带复合体的同时进行单纯减压,由于该手术可结合先进的摄影系统来放大手术术野,与传统开放直视下的手术相比,可以更准确地辨认和保护手术视野中的神经组织[13],减少神经组织的牵拉及医源性损伤,因 MED 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有其它观点,Costa 等[14]认为 MED 手术存在视野受限的缺点,MED 手术的通道位置局限于椎管外,仅能通过后路进行手术操作,所以在对椎管腹侧骨化进行处理时,清除不完全甚至无法清除的几率会有所增加。PED 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可以采用椎间孔、椎板间以及联合入路对大部分类型的骨化类继发性 LSS 进行满意减压,相比 MED,PED 可以直接进入椎管内、椎间盘及神经组织表面进行操作,最大限度避免造成神经组织的损伤。在手术创伤方面,PED 较 MED 更有优势,Miao 等[15]在病例报道中提出,PED 在治疗黄韧带骨化时较 MED 具有创伤更小,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Ruetten 等[16-17]通过研究也表明,PED 手术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出血、椎间孔瘢痕组织形成等发生率极低,较 MED等术式在创伤上更有优势。

对于下列几种情况,可作为需要辅助固定融合的指征:( 1 ) 术前存在腰椎明显不稳、重度滑脱的情况,单纯内镜减压无法重建腰椎局部稳定性,术后滑脱程度可能继续加重,因此需要固定融合;( 2 ) 术中对骨性的结构切除较多,导致医源性不稳定,在减压的过程中为求充分暴露骨化部分或充分减压神经根时,可能需要切除过多关节突关节,从而造成医源性不稳定,需要辅助固定融合重建局部稳定性;( 3 ) 复发几率大以及多次复发的情况,需行减压固定融合避免复发;( 4 ) 存在椎间盘源性疼痛,对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 1 年以上,椎间盘造影阳性,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单纯减压腰痛缓解常欠佳,需行减压固定融合;( 5 ) 需要减压同时进行矫正的情况,包括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病变或创伤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等。

固定融合治疗的手术术式较多,传统开放下固定融合,包括经典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 和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可以通过对椎板或小关节突的去除来对神经组织进行充分减压,并完成椎间的融合及椎体的固定。目前小切口腔道辅助技术如 MIS-TLIF 手术被广泛使用,该术式能通过固定通道及可扩张通道对神经组织有效减压,并结合经皮螺钉技术完成对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更加微创的优势,杨进[18]认为 MIS-TLIF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更快、出血量更少的优点。但也有学者认为 MIS-TLIF 可能在术中视野及手术操作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增加了手术的难度[19]。因此对于传统开放或小切口通道辅助技术的选择也需要行综合评估判断。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提倡在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下行镜下融合。国际上已有大量文献报道 PED 技术辅助经皮螺钉固定的成功案例。Heo 等[20]对 69 例行 PED 下椎间融合,在术后平均12.5 个月的随访时间中都得到了肯定的疗效,术后均未行翻修手术,但出现了 2 例硬膜撕裂及 3 例硬膜外血肿。Lee 等[21]同样对 18 例行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在术后 1 年的随访中疗效肯定,其中 1 例由于局部骨吸收而出现不融合,1 例出现术后神经感觉暂时性障碍,但 3 周过后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膜撕裂、感染等并发症。Nakamura 等[22]通过经皮内镜手术行镜下融合辅助螺钉固定治疗 LSS 患者,术后得到了较好的疗效。Wang 等[23]也认为静脉麻醉下的内镜下融合可以作为传统开放手术融合的替代方案,镜下融合虽然在很多报道的病例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也有学者通过对经皮内镜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后表明,考虑到 36% 的并发症发生率,除非技术改进,则不建议使用经皮内镜椎间孔行腰椎体间融合[24],对该技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以及对手术技巧的掌握,仍需要通过对大量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二、对能否采用 PED 手术的探讨

能否将 PED 技术应用于骨化类继发性 LSS 需要结合手术难度、手术风险、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及术者手术技巧掌握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评估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需要结合骨化累及节段、骨化位置、骨化大小、骨化成熟度等几个方面。( 1 ) 结合骨化累及节段而言,对于单节段单侧骨化的情况,PED 效果常较满意,对单节段双侧、双节段单侧骨化的情况,则需要建立 2 次工作管道才能对骨化部分进行充分磨除,从而延长了手术所需的时间,而对于多节段多侧骨化的情况,是否还能继续选择 PED 治疗需要慎重。( 2 ) 结合骨化位置及骨化大小而言,中央管区的骨化处理的难度大,风险高,侧隐窝区的大部分骨化难度相对容易,且风险更小,但对于骨化位于侧隐窝椎弓根内侧时,骨化部分的暴露及处理难度也较大。对于骨化大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的情况,由于神经张力不同程度的增加,所以在进行切除时更容易损伤马尾神经,且不容易将骨化部分全部切除干净,因此选择 PED 需要慎重。( 3 ) 结合骨化成熟度而言,椎体后缘离断、后纵韧带钙化等情况骨化成熟度常较小,术中通过使用蓝钳常可以达到切除的目的,而对于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的情况,则需要通过磨钻进行磨除,磨钻磨除骨化部分速度较缓慢,因此对于骨赘增生较大的情况,是否通过 PED 进行骨化处理需要考虑。

其次结合手术时间及手术次数考虑。对于多节段骨化以及术后复发几率较大的患者,常常需要多次手术,这使得医疗费用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对于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此时选择行 PED 需要慎重。而在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都较大的基础上,采用 PED 进行骨化部分处理时,为了保护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组织,手术时间常常不同程度延长,如骨化累及节段较多、骨化位于中央管、骨化较大且成熟度较强的情况都会增加手术时间,此时即使 PED 创伤小,但手术刺激持续时间较长仍会导致患者处于持续应激状态中,从而增加对患者的整体创伤。

最后结合术者手术技巧方面进行考虑,需要明确术者是否熟练掌握椎间孔扩大成形技术、是否熟练使用镜下磨钻以及是否熟练使用工作套管保护神经组织等,此外对于术中如何减压、如何判断减压范围、如何处理术中出血、如何处理纤维环等问题也需要明确,若是未充分掌握这些手术技巧而采用 PED 进行治疗,常会存在术中操作困难、术后症状缓解不佳、术后并发症较多、复发几率增大等可能。

三、对如何选择 PED 手术方案的探讨

早在 1975 年就有过关于 PED 的报道[25],随着目前内镜技术的发展,PED 已经成了替代传统开放减压手术的有效方式,对于 PED 方案的选择,目前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不少学者都发表过相关意见。Ahn[26]通过研究认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椎管减压术 (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l decompression,PEID ) 主要适用于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 (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ecompression,PETD ) 主要适用于伴或不伴有椎间孔区狭窄的侧隐窝狭窄。Ruetten 等[17,27]通过 PEID 治疗100 例侧隐窝狭窄患者,术后满意率为 89%~92%,通过 PEID 治疗中央型 LSS 患者,术后 70.8% 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86.5% 的患者对术后疗效非常满意。国内文献报道中,周跃等[28]采用 PETD 治疗 21 例 L5~S1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9 个月,末次随访优良率为 85.7%。李振宙等[29]对 37 例侧隐窝狭窄患者采用PETD,术后 3 个月随访,35 例疗效优良。刘印等[30]对 96 例骨化类 LSS 病例行 PED 手术,术后优良率达到95.8%,有可靠的近期疗效。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关于 PED 手术方案选择的系统性分析文献较少,笔者将对此进行探讨。

利用 PED 进行治疗时,正确的手术方案能使骨化部分暴露更加简单和充分,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在选择手术方案时,需要对骨化的节段、位置、大小及范围几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骨化节段进行评估时,因上、下腰椎解剖差异,应将其分开讨论,对骨化的位置、大小及范围进行评估时,可结合椎管分区来更准确地描述骨化位置特点,快速地拟定手术方案。

关于椎管分区的文献中,Wiltse 等[31]通过研究将椎管分为了中央区、侧隐窝区、椎弓根区和极外侧区。Lassale 等[32]将椎体的后上缘至椎弓根下缘之间的区域定义为骨性侧隐窝。Spivak 等[33]将硬膜囊的外侧缘与椎弓根的内侧缘称为侧方椎管。Lee 等[34]根据神经的走行将侧方椎管分为了入口区、中间区和出口区,其中出口区较固定。这些分区方式在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手术方案的制订上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难以为 PED 方案的制订提供有效的临床指导。例如 Lee 提出的入口区因神经根走行不同变化较大,同时中间区指代不清,无法准确描述不同区域之间的界限,Lassale 及 Spivak 提出的骨性侧隐窝和侧方椎管涉及范围较大,无法更加细致描述骨化特点。

目前关于中央椎管分区的文献较少。而对于侧隐窝,孔清泉团队根据其解剖结构特点、生物学特点、影像学特点,提出了华西分区[35],将侧隐窝分为了 5 区,其中 1 区为盘黄间隙,是椎间盘的上缘距下位椎体上缘之间的区域,该区后缘为关节突关节以及椎板,前缘为椎间盘,外缘为椎间孔区域。2 区为骨性侧隐窝的上部,是由椎体的上缘到椎弓根的上半部之间的区域,该区的前缘、外缘、后缘分别为椎体后缘、椎弓根内侧、上椎板。3 区为骨性侧隐窝的下部,是指椎板的上缘到椎弓根下缘之间的区域,该区前缘、外缘、后缘分别是椎体后缘、椎弓根内侧、上关节突峡部,活动空间几乎为零。4 区为椎间孔内侧区域,是由椎弓根下缘到椎体下缘之间的区域。5 区为椎间孔区域,内外界分别为椎弓根内外缘 ( 图1 )。

1. 骨化位于上腰椎时:骨化位于上腰椎中央椎管区,当骨化小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或骨化后方边界未超过关节突关节面时,可选择 PETD,但手术难度较大,PEID 相对禁忌,因上腰椎椎间隙较窄,椎管内容积较小,选择此入路方式容易导致医源性神经损伤风险增大。当骨化大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或骨化后方边界超过关节突关节面时,因术中对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风险极大,PETD 及 PEID 都应视为禁忌证。典型病例见图2、3。骨化位于上腰椎侧方椎管区时,手术方案的选择与 L4~5节段腰椎的选择原则相同,将在下文中进行讨论。

2. 骨化位于下腰椎时:骨化位于 L4~5或 L5~S1,手术方案的选择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分开探讨。

骨化位于 L4~5中央椎管区时,PETD 及 PEID 都可选择,当骨化小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或骨化后方边界未超过关节突关节面时,PETD 通过调整旁开距离可对骨化部分的暴露和处理更容易,PEID 也可进行骨化部分的显露,但需磨除更多椎板及牵拉硬膜囊,手术难度更大。当骨化大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或骨化后方边界超过关节突关节面时,硬膜囊及神经根张力增加,通过 PETD 会增加神经损伤风险,不作为首选,PEID可以采用但难度较大,需警惕神经损伤的风险。典型病例见图4、6。

骨化位于 L4~5侧方椎管区时,可结合华西分区[25]对其进行讨论。对于骨化位于 1、2、4 区时 PETD 更优,通过成形技术可以对骨化部分进行充分暴露,PEID 也可以对 1、2 区的骨化进行处理,但较 PETD 难度更大,对于 3、4 区的骨化 PEID 需要破坏更多的关节突关节,所以不作为首选。对于合并 5 区骨化的情况应选择PETD,因通过 PEID 暴露椎间孔区域,需要磨除关节突关节,可能造成医源性不稳定。典型病例见图5、6。

图1 孔清泉团队华西分区 a:侧隐窝 1、2、3 区及上节段 4 区;b:侧隐窝 5 区;c:蓝色部分为1 区 ( 盘黄间隙区 ),橙色部分 2 区 ( 骨性侧隐窝上部 ),金黄色部分为 3 区 ( 骨性侧隐窝下部 ),绿色部分为 4 区 ( 椎间孔内侧区 ),紫色部分为 5 区 ( 椎间孔区 )Fig.1 a: Zone 1, 2, 3 of the lateral recess and zone 4 of the lateral recess of the upper vertebrae; b: Zone 5 of the lateral recess; c: Blue part: zone 1 ( retrodiscal space ); Orange part: zone 2 ( upper part of the bony lateral recess ); Golden part: zone 3 ( lower part of the bony lateral recess ); Green part: zone 4 ( intervertebral foramen ); Purple part: zone 5 ( inside part of the foramen )

骨化位于 L5~S1中央椎管区时,PETD 及 PEID 都可选择,当骨化小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或骨化后方边界未超过关节突关节面时,PEID 更有优势,因 L5~S1椎板间隙更大,对于骨化的暴露及处理更容易,PETD 也可以采用,但由于髂嵴的阻挡,对中央管区的骨化部分进行充分暴露难度较大,尤其对于髂嵴较高的情况,难度更大,且术后可能出现骨化部分残留、症状缓解欠佳等情况,不作为首选。当骨化大于中央椎管前后径 50% 或骨化后方边界超过关节突关节面时,应选择 PEID,对于合并马尾神经症状的情况,术中需更加谨慎,避免术后神经损伤症状加重,PETD 不适合用于此类情况。典型病例见图7、8。

图2 单侧 PETD a、c:术前 CT 示 L3~4 中央椎管骨化 < 50%;b、d:术后 CT图3 双侧 PETD a、c:术前 CT 示 L3~4 中央管区骨化 < 50%;b、d:术后 CT图4 单侧 PETD,两次成形 a、c:术前 CT 示 L4~5 中央椎管骨化 < 50%;b、d:术后 CTFig.2 Unilateral PETD a, c: CT images showed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spinal canal L3-4 < 50%; b, d: 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Fig.3 Bilateral PETD a, c: CT images showed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spinal canal L3-4 < 50%; b, d: CT images after bilateral PETDFig.4 Unilateral PETD, twice forming a, c: CT images showed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spinal canal L4-5 < 50%; b, d: 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

图5 单侧 PETD,两次成形 a、c:术前 CT 示 L4~5 侧隐窝 1 + 2 区骨化;b、d:术后 CT图6 单侧 PETD,两次成形 a、c: 术前 CT 示 L4~5 中央椎管骨化 < 50%,侧隐窝 4 区骨化;b、d:术后 CT图7 单侧 PEID a、c:术前 CT 示 L5~S1 中央椎管骨化 < 50%;b、d:术后 CTFig.5 Unilateral PETD, twice forming a, c: CT images showed that the lateral recess of L4-5 was from zone 1 to zone 2; b, d: 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Fig.6 Unilateral PETD, twice forming a, c: CT images showed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spinal canal L4-5 < 50%, and the zone 4 ossified; b, d: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Fig.7 Unilateral PEID a, c: CT images showed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spinal canal L5 - S1 < 50%; b, d: 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

骨化位于 L5~S1侧方椎管时,对于骨化位于 1、2 区的情况,PETD 及 PEID 都可选择,PEID 处理 1、2 区骨化更加方便,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首选,而部分学者认为 PETD 因受到髂嵴的遮挡,骨化的处理及暴露的难度会较大[36-37],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经验,通过调整旁开距离及巧妙应用成形技术同样可以达到充分暴露骨化的目的。对于骨化位于 3、4 区时,PETD 及 PEID 都可选择,PETD需结合峡部成形暴露骨化部分,PEID 则需去除较多关节突部分。同 L4~5节段,合并 5 区骨化的情况也应该首选 PETD。典型病例见图9。

四、对骨化部分是否切除的探讨

在处理骨化物之前,需要首先明确骨化物是否需要切除,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以及对临床工作的总结,了解到对于骨化类的 LSS 是否切除,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 ) 占位的骨化是否参与致病。主要在于占位骨化与临床症状是否相符以及占位骨化是否存在进展可能性,Bae 等[38]认为需要因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如下位椎体后上缘的椎体离断会参与致病,切除骨化物较保留骨化物术后的疗效明显更好,对于骨化是否进展,Morimoto 等[39]曾研究发现青少年期的椎体后缘离断存在进展风险,由于生长节点的特点需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决定是否需要对离断的部分进行切除。( 2 ) 脊柱节段的稳定性。对于椎间盘突出骨化以及纤维环骨化,需要考虑椎间盘及纤维环本身对脊柱稳定性的重要程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充分显露、完全切除。( 3 ) 保留骨化部分可能带来的医疗隐患,保留骨化部分而出现症状不缓解或者切除部分骨化而症状缓解不明显,这些都会造成患者对医师的不信任,增加潜在的医疗纠纷可能。

对于此部分提出的观点,孔清泉团队认为,对于年龄 < 24 岁的年轻患者,因骨化存在进展可能,需尽量切除;对于已经明确骨化部分为致病原因时,需进行切除;对于侧隐窝狭窄的患者,若出现单侧骨化,难度和风险较小,需要予以切除。而对于双侧骨化,则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切除症状侧。最后对于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则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当骨化累及椎管 50% 及以上时,虽然切除困难且存在较大风险,但仍然建议切除,而骨化累及椎管 < 50% 时,除非明确骨化参与致病,否则可不切除。

图8 单侧 PEID a、c:术前 CT 示 L5~S1 中央椎管骨化 > 50%;b、d:术后 CT图9 单侧 PETD,多次成形 a、c:术前 CT 示 L5~S1 侧隐窝 1 + 2 区骨化;b、d:术后 CTFig.8 Unilateral PEID a, c: CT images showed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spinal canal L5 - S1> 50%; b, d: 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Fig.9 Unilateral PETD, multiple forming a, c: CT images showed that the lateral recess of L5 -S1 was from zone 1 to zone 2; b, d: CT images after unilateral PETD

五、展望

PED 手术目前能够适用于大部分类型骨化类继发性 LSS,但仍需要继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并提出更多的治疗意见以指导临床,也期待脊柱外科同仁们能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加深对骨化类继发性LSS 的理解,不断丰富微创技术经验,将微创脊柱手术带上更高的领域和平台。

猜你喜欢
隐窝骨化椎间
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肌动蛋白染色协助分析肠上皮增殖和分化的相对定量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帕立骨化醇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探讨分析加用骨化三醇药物治疗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