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不想走的养老院

2019-01-25 22:28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19年3期
关键词:乐园养老

■文/本刊记者 徐颢

养老问题一直都是政策制定部门、养老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关注的焦点,他们欲绘制一幅更光明、更融洽的社会养老蓝图。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文化是源于代代相传的基因。养老,究竟是靠家庭还是靠政府,当2014年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让很多机构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浙江省宁波颐乐园坚持走市场化公建民营之路,吸引了多地民政系统及养老机构负责人慕名前来参观取经。

有这样一家养老院,被专家和机构视为养老服务领域的品牌、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标杆。在这里,家文化是灵魂,入住的1250名老人平均年龄85岁以上,90岁以上老人234位,百岁老人有6位。大家都说,在颐乐园,身体好,活得更开心,来了就不想走。

2019年1月7日,记者来到宁波颐乐园,探寻这个快乐的老人世界。

“达标”之路

从2001年成立之初的47名老人入住,到2002年的150名老人,再到2003年200名,颐乐园开始步入自给自足阶段,此后的十几年发展平稳,至2019年,入住老人达到1200多名,入住率超过98%。目前,园外仍有3000多名老人尚在排队,而园内可以周转的床位仅为69张……里面的老人不想走,外面的老人一床难求。其中的秘诀,被园长柯武恩一句话道破:标准化建设和以家文化为灵魂的园文化。

对于园内所有人来说,颐乐园是名副其实的乐园。然而,“乐园”模式的打造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瞄准目标,颐乐园选择的是一条“打卡达标”的进阶之路。颐乐园是养老行业中较早使用质量体系的养老机构。建园之初,柯武恩就引进国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乐园”使用的体系文件,并于2006年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此后“乐园”每年都要开展内审工作,做到3年一换证,12年不间断。

2017年5月26日,宁波颐乐园顺利通过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关于全国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验收,至此,颐乐园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浙江省四星级养老机构、宁波市5A级社会组织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全部纳入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体系中,形成统一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为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水平,颐乐园定期组织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和质量服务月活动,如养老护理员中级培训班、“养老护理院操作技术比武”“护士技术比武”“厨师技术比武”等,在员工之间营造“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为满足老人精细化的服务要求,也为了达到全国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单位的要求,颐乐园建立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室、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以科学方式确定老年人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由专业人员依据标准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同时,引入老年人能力评估软件自动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

达标进阶中,颐乐园的“乐园”模式日臻完善。2015年3月,宁波颐乐园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11月6日,宁波颐乐园慈城分园——江北慈城步韬益寿院开业,标志着“乐园”迈出养老服务连锁经营的第一步;2018年4月1日,宁波市鄞州颐乐养老服务中心成立,通过成功竞标对宁波鄞州怡康院进行养老服务管理。颐乐园的“乐园”模式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年人。

“家在这里”

每天早上9点,柯武恩在处理完相关事务之后照例巡园一圈。如今的颐乐园面积扩大到之前的3倍,有了2期、3期以及旅养老人楼层,一圈下来少说也有两三千步,按正常人的步速大概需要30分钟。不过柯武恩的时间就难以掐算了。这一圈很是热闹——

91岁的王庆根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碰到柯武恩停了下来,“园长,房里热水器坏了,赶紧找人修一下。”柯武恩立马连线片区主管报修,很快,片区主管就反馈说修理人员一会就到。王庆根满意地继续骑车离开,身后柯武恩大声叮嘱:“骑车慢点!”

园区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多以花命名:海棠苑、樱花苑、桂花苑、梅花苑,园子里还生长着杜鹃、玫瑰、牡丹、百合、玉兰、荷花等各种花儿,百花齐放的景象一改常人对养老院暮气沉沉的旧印象。

走进桂花苑,朗朗歌声传出,歌咏班正在授课。台上,83岁的张丽娃老人弹着钢琴,带领20多名老人练习《祝酒歌》。台下老人每人手上一份歌词单,神情专注。张丽娃是上海人,曾是一名音乐教师。80岁之前,她能承担教授130个人的庞大课程。过了80岁,考虑到体力原因,改成了教授小班课程。如今,她已经在北区入住了13年,“过年我都不回上海,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这里发挥余热。”

相比歌咏班的热闹喧哗,樱花苑一层的书法班就安静多了。六七名老人在几张桌子拼成的大案头前泼墨挥毫。柯武恩告诉记者:“这几名老人都在85岁以上了,有的还是坐着轮椅过来的,人每天都有点事情做,心里就亮堂些。”

颐乐园有各类兴趣小组达20多个,前期还开设了乒乓球、模特、游泳等兴趣小组,老人们很是高兴,后来园方考虑到这几个项目的风险较大,做了部分调整,除了保留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歌咏、书法、绘画、剪纸、手工插花、健康麻将、象棋等传统项目,又与时俱进增加了电脑、手机、养生等新项目。每天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老人们各取所需,乐在其中。

樱花苑103室的严凤德老人今年83岁,声音洪亮,天性乐观。入园已有11年了, 以前是名内科医生,爱好广泛,包括书法、剪纸、电子琴、摄影。“女儿不让我学电脑,怕对眼睛不好。不过现在我参加了书法、唱歌、剪纸3个兴趣小组,忙起来都没时间写字。”生活充实的她还感到特别知足,“党对老人的政策好,每年都涨养老金。养老金高了我就多交党费,上月我交了200元党费。党给了我温暖,我也要提高觉悟。”严凤德老人现在每月养老金5000多元,入住颐乐园单间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剩下的,我都定期存在银行,给我可爱的小孙女用。”

中午11点,陆续有老人前往食堂就餐。记者跟随老人走进北区食堂,一侧偌大的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着当天的菜单,附上菜价:冬瓜乌鸡汤5元、鱼头豆腐7.5元、烤鸭9元、红烧萝卜2元……共12个菜式。旁边的工作人员解释,不设置电子显示牌是考虑到屏幕闪烁对眼睛不好,而且滚动起来不利于老人慢速度观看。

长形饭桌上坐着一对老夫妻,他们面前摆了3道菜:大排茄子、白菜、肉沫冬笋丝。老人热情洋溢地跟记者打招呼:“我是周美珍,百度可以搜索到我。”82岁的周美珍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自己的显赫经历:曾经的乒乓球国家队队员,参加过第一届全运会和乒乓球亚洲锦标赛,见过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2011年跟老伴一起住进颐乐园,“年轻时为国争光, 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现在我在颐乐园安享晚年,仍担任着乒乓球兴趣小组的组长和教练,很快乐也很满足。”

“性价比高”

柯武恩告诉记者,最早走进颐乐园的都是对养老院持支持态度的老人,“他们思想观念开放,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 88岁的周阿姨和94岁的老伴就是第一批入住者,1991年在房子重要还是身体重要中选择了后者。 如今,周阿姨是颐乐园交谊舞兴趣小组组长,文艺骨干。夫妻俩育有3个孩子, 两个女儿都已经退休并住在附近。老爷子很感慨当初入住养老院的选择,“感谢国家,让我们老了还有一份收入。我们就要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因为年纪大了,老两口从之前的健康区搬来护理区,20多平方米的单间每月费用在8200元,享受护工随叫随到的待遇。而在隔壁的全护3人间, 床位费每月950元, 加上餐费550元, 护理费最高每月3500元,失能老人可享受的全护费用最高每月5000元。而社会上仅日均护理费一项就大约200元。

“性价比高”自然是颐乐园有口皆碑的一个重要原因。“开源节流是最朴素的经营之道,我们在提高入住率的同时,狠抓成本控制。”副园长李水浓入园15年,见证了颐乐园的稳扎稳打,“这得益于柯园长多年的劳动系统工作经历,节约人力成本很有一套。”园内3个食堂都由颐乐园经营,从采买到后厨管理实行全程控制,对采买供应商实行优胜劣汰,签订责任状,核定经济指标和安全指标;全园共计240名员工,以护工和护理员为主,最大化精简行政人员;护工年薪在7万元以上,在同级别养老市场中属于中上水平,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颐乐园的家文化,每年,这里会有祝寿节,90岁和100岁的老人齐聚一堂,接受鲜花和祝福;有欢腾喜气的重阳节、元宵节,届时园内一条龙地摆满了各色小吃,老人们开心得像个孩子;每年的小年夜,园内3个食堂同时开席,2019年的小年夜再创新高,席开133桌,1200多名老人及家属和园内员工欢聚一堂,场面壮观至极。

84岁的林阿姨已在西区住了14年,回女儿家住了几天,回到颐乐园就嚷着:“回去后生活作息不一样,麻烦!”对于老人来说,家就在颐乐园。

年近70岁的柯武恩计划好了,等将来自己奔不动了,就住颐乐园,这里春天繁花似锦,夏日荷花满池,秋季桂花飘香,冬令红枫似火,是真正的“人间尊老地,世上极乐园”。■

猜你喜欢
乐园养老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乐园”
养老更无忧了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