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五好模式”破解帮扶村“五大难题”

2019-01-26 19:53周强
中国民政 2019年16期
关键词:新县信阳市民政局

□ 周强

河南省信阳市民政局自定点帮扶新县戴畈村以来,深入推进“书记当代表,单位当后盾”“社区吹哨,市局报到”的帮扶工作模式,引导村“两委”用党的建设高质量,带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高质量,使戴畈村由穷变富、由乱到治,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一、问题背景

在信阳市民政局结对帮扶初期,新县戴畈村面临五个问题:一是基层组织涣散,凝聚力差。各姓氏之间相互抱团,无法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级运转靠补,基础设施靠要,脱贫“造血”能力不足。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差。大多数村组未通水泥路,农田水利设施荒废,塘堰淤塞,全村农田灌溉面积仅550亩。四是文明习惯差。乱丢垃圾、私埋乱葬、小偷小摸等现象时常发生。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生活难、留守儿童照顾难、留守妇女就业难。

二、主要做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信阳市民政局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破解民生难题。一是以党建为引领,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市民政局连续选派两任处级后备干部到戴畈村担任第一书记,党组成员们到村里上党课、教方法、做规划、定计策,确立了“党建+”的工作思路。在市民政局指导下,调整充实了“两委”班子,开展了“党旗飘飘映四邻”系列活动,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家庭挂标牌、亮身份,党支部成了群众的“主心骨”“带头人”。二是弘扬先烈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市民政局先后筹措20万元资金新建了“香兴堂”革命烈士纪念亭;整合80万元资金,贯通了连接村组的道路,并命名为“三红路”;建立了新县第一家“三红”社区服务中心和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成为大别山干部学院、信阳市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三是凝聚发展共识,把人民群众动员好。市民政局通过开展“1+4”蹲点调研和推行“四度工作法”,全局49名科级以上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宣讲宣传,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群众心里,把党的惠民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市民政局锁定“386160”留守群体,吸纳本村留守妇女开展助学、助医、助行、精神慰藉等服务,激活了留守群体,温暖了外出务工群体,凝聚了内生动力,形成了示范效应。四是解决好群众期盼,把各种资源利用好。积极引导党员和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办了木业、服装加工企业,解决了近百名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难题;建立合作发展机制,盘活土地资源1300余亩,村级开始有了集体收入;建设大别山乌桕文化园带动乡村旅游,每年实现营收500余万元;整合了各项政策性资金进行道路硬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修整塘堰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是创新社区治理,把各种正能量弘扬好。社区治理是市民政局亟待破解的难题,与戴畈村结对帮扶之初,市民政局就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先行先试,从戴畈村入手破解社区建设的难题。在市民政局指导下,戴畈村先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和“三留守服务中心”,创建了大学生和乡贤论坛,开展了“孝亲敬老之星”“最美戴畈人”评选,小山村有了“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队,村民的不良习惯少了,各种正能量不断涌现。戴畈村正不断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三、实践成效

在信阳市民政局倾心帮扶下,曾经的重点贫困村已脱贫摘帽,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的田园风光在戴畈村得以再现。厚养薄葬代替了大操大办,勤俭持家代替了奢侈浪费和互相攀比,干群和谐、邻里和睦,乡风文明、干事创业的良好新风逐渐形成。戴畈村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基层社区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被新县县委表彰为“四面红旗村”。如今的戴畈村,正重拾红色村落曾有的荣光,奋力展现振兴的风采。

猜你喜欢
新县信阳市民政局
社会组织变更登记的主要法律问题——董某某不服某县民政局行政登记行政诉讼案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YOU’VE GOT QUESTIONS?SHE’SGOTANSWERS (BUT YOUPRO BABLYWON’TLIKE THEM)
新县
信阳市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