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019-01-26 21:35杜秀清杨茜渊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产率要素经济

杜秀清 杨茜渊

(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中贡献份额,不断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作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倍增。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内涵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经济学概念,它将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全部投入要素综合起来,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有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可以用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表示。全面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内涵,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五方面内容:

(一)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效率

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在《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中,首次创造性的提出了经济增长核算的方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引入了经济增长模型当中,创建了广为经济学者引用的索洛余量法。技术进步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纯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的指标。

(二)全要素生产率是系统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指某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整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以区别于各个要素生产率。事实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率是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结构升级的综合功能,任何现实的生产率实际上都是全要素生产率。

(三)全要素生产率就是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重点,就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

(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指全部有形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即超出有形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1977年多恩布什、费希尔在《宏观经济学》书中定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在所有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作为生产方法改进的结果而导致产量增加的幅度。”

(五)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意义在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而非数量

全要素生产率由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两部分构成,在指数大小上由全部投入、产出要素所决定,在内涵上代表了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它更多是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发挥作用产生的增长。“全”的意思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关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的那部分,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动力减弱,支撑经济高速发展要素改变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在高投资率、高储蓄率、高全球FDI、低要素成本等优势因素推动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料显示,2000-2013年,全球经济GDP 平均增速为3.68%,中国经济以近3 倍的增幅10.6%的速度高速增长。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趋势,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中国GDP 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增速分别为 7.7%、7.7%、7.4%、6.9%、6.7%、6.9%、6.6%,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 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伴随“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事实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人口红利消减,劳动力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数量投入,借助于大量廉价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及新生劳动力发展经济,资本投资率过高导致产能过剩,在整个经济高速运作过程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很有限。当前面对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资源要素供给日趋紧张,靠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加快改变依靠要素投人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二)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刻不容缓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当下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目标,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质量变革核心要义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大不大”转向“强不强”。当下中国部分重要民生产品质量问题突出,涉农产品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同时缺乏核心技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创性设计不够,自主品牌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质量变革既有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更有全面提升各领域、各部门、各层面的素质,是一场全方位变革,包括各个领域具体工作细节、理念、目标、制度等方面。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必须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促进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大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大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使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特征。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效率变革核心要义是以既定要素投入获取更大产出效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低效率洼地,各式各样的低效率问题比较突出,诸如过剩产能、无效供给、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严重困扰发展进程。效率变革就是创建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关键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动力变革的核心要义是将传统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让创新成为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2年以来,中国15—59 岁劳动力人数下降,农民工数量减少,工资水平上升,劳动力数量优势、低成本优势减弱。动力变革就是要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发展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各个层面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要加大科研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科研奖励办法,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三要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尚,为各行各业各层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提供合适相宜的、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舞台和环境。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良好竞争机制迫在眉睫

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是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个经济体之一,在190 个国家中排名第46 位,较上一年大幅提升32 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 强。中国深化改革效果明显,但在构建良好竞争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营造具有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吸引力的宽松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市场创新创业活力,构建公平、有序、法治健全竞争机制迫在眉睫。一是优化创新创业政务环境。就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充分适应创新创业特有的先导性、突破性、跨界融合等特征,建立健全清单管理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二是优化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就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要素集聚、载体丰富、服务专业、资源开放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三是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就是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强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符合创新创业规律的投融资机制。四是优化创新创业人文环境。就是营造开放创新氛围,建立有序竞争、法治健全、保护产权的市场体系,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政策、法律环境,促进文化开放融合,营造开放合作、多元发展、宽容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

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关注社会质量问题,持续提升民众幸福感归属感

社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立足于关注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特指民众在提升他们的福祉和个人潜能的前提下,能够参与社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程度。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入、社会赋权,注重强调人的尊严、公民权、民主、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改革开放40 多年,广大民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面态势,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追求从生理、到安全,到爱与归属感,到尊重和自我实现,深层次呈现出新时期民众需求的新特点,民众的幸福感受在客观事实条件和主观价值判断上相差不等,从而导致因利益关系相应滋生的大量阶级阶层矛盾。这些矛盾问题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出一些对抗性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游行示威、堵塞交通、焚烧汽车等行为,对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危害。首先,加快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着力满足物质生活条件、公共卫生、个人安全等非物质资源需求保障。其次,推进民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环保、就业等焦点问题的需求。瞄准更高标准,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更广范围更高程度惠民利民。第三,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精神生活,完善社会信任价值基础和规范。大力提倡至善至德修为,尽力预防见死不救、为富不仁、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关注社会质量问题,关心关爱不同阶层尤其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质量,有助于持续提升广大民众幸福感归属感。

(二)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产品和服务高品质的发展、供给与需求高匹配的发展、资源和要素高效利用的发展,更是严格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展。一是关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创造品牌,细化质量标准,弘扬工匠精神,强化优胜劣汰。二是注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匹配,不仅要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还要求供给结构能保持弹性,不断适应丰富多样的需求变化。同时,更新技术创造新供给,依靠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丰富多样的供需动态平衡态势。三是强调资源和要素的高效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四是杜绝风险隐患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市场经济不仅带来高效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各种摩擦及市场失灵现象多发,严格防范小风险累积成大风险,尽快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处置体系。在高质量指标引领下,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全力推进资源重新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变动总是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优化助推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伴随经济增长发生的产业结构变化,就是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转到生产率高的非农产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大量实践研究,总结出配第- 克拉克定理,着重强调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的规律性结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数据表明,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78—2015年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合计为56%,而其余44%的贡献便来自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并推进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第一,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产业发展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不断形成。第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绿色、文化等消费热点,在城镇化、精准扶贫、老区社会事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第三,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第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四)缩小贫富差距,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充分表明我们党实现共同富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信心和决心。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资料显示,2009-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整体上呈现前高后低状态,2016-2018 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升但幅度不大。与此同时,居民贫富差距却在加大。世界财富报告历年数据显示,2010-2016年,我国最富有的10%阶层所占国民财富份额从60.2%增至73.2%。缩小贫富差距,履行政府职责,实现利益共享,是当前及今后工作重点。首先,应切实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如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其次,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及农村地区的投入,推进惠农政策,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及经济援助手段,逐步改善居民生活。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各种体制漏洞。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全面降低“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干预能力,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刑事处罚手段等方式,重点打击有效整治。第四,健全完善多次分配环节。通过宣传动员及教育,将乐善好施、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进一步对极富人口增税,包括加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性,以及征收遗产税、财产税等。

(五)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基本方略。首先,全面领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市场经济本质决定市场配置资源。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从自身出发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价格反映价值,以市场竞争为主,充分反映资源供求状况,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主消费、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二是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可以有效传递和处理相关生产、消费、供给、需求等经济信息,平衡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相互间的利益关系,有效校正供求失衡,促进各个生产部门按比例合理分配,有利于鼓励创新、优胜劣汰。三是有利于突出问题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40年改革开放历程彰显问题弊端,充分认识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尚存、市场竞争不充分等现象,针对问题并不断深化改进。其次,准确把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尽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管理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准确界定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三是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政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自身职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猜你喜欢
生产率要素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