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自我实现理论及对青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9-01-26 10:27秦帷婕
速读·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摘 要: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性中的冲动,也就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显然是内在所有的,并趋向于善,是通往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主要推动力。他对基本需求的研究表明,这些天性所带来的需求在性质上显而易见是类本能的,但却是羸弱的,马斯洛认为文化和教育可以轻易地削弱或消灭这种本能;在讨论人性的可被改造性时,我们可以以此为立脚点;那么,通过对类本能倾向的培养以及促进教育环境和方法的改善,也许可以实现对人性的改进和更好地进行青年道德教育。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青年道德教育

马斯洛所发展的自我实现理论,一直秉持人类还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尚待开发利用的观点,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如何实现人的潛能或自我实现的问题,人所固有的、向善的天性和本能所产生的基本需要,是类本能的,与动物激烈的本能冲动相比,却更容易被消极经验所淹没。因此,马斯洛认为培养人的类本能倾向和增进社会教育改良可以实现人性的改造。“的确,改善文化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人们内在的生物倾向以一个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机会。”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肯定了人的需求,对人性做出了积极的解读,在对青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和理论价值。

马斯洛认为成熟的行为心理学应该既重视人在经验世界里所受到的影响,也要重视人本身的精神世界对行为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心理学家要把精神层面的因素纳入考量范围。这种精神因素反映在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就是马斯洛所主张的能够激发人产生强烈的念头去完成的内部动机。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观点,马斯洛在1943发表了一篇论文,初步展现了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框架;1954年,发表了《动机与人格》,这是在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完成的一本著作,马斯洛在该著作中正式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在谈论满足的作用时,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全健康的、正常的、幸运的人是没有基本需求的。而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人自然而然开始追求更高级的满足,此时,健康人对于充分发展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就成了他追求的主要动力。马斯洛由此推论,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其责任是满足它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以促使他们达到最高目的:自我实现。

1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论基础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主张应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心理学研究,把一切人都具有的、可以抽象为类本能的基本需求作为研究的重点,着重强调行为背后的内部动机的推动作用,即需求层次理论。这是他所发展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直接基础[2]p233,也由此形成了他日后创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开端。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学说,自我实现理论从不否定人趋向完善的精神力量。可以为其做支持理论的还有:性善论,潜能论。在性善论的学说中,人性是灵活主动的、有创造性的、乐观的;而潜能论则说明了人的价值是生而就有的、有待发掘的、可趋向于善或恶的;而用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则把人的活动解释成是在某种动力的作用下所促成的。“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需求层次理论的性质、趋向和发展的可能性,需求层次理论提供了性善论的具体内容与潜能论的发展动力。”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研究里,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有着不同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需求越高级,就越少自私。低级需求内在的唯一目标是使自己得到满足,也即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作为高级需求的爱以及尊重,对它们的追求包含着使他人满足的目标,这与道德价值论所规定的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是自觉地出于责任、以促成他人幸福作为自己幸福的前提相一致。

马斯洛所谈论的人类需求,其本质是人生活的本质,研究对结果的证实或者否定的依据,来源于完整的人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情况的反映。马斯洛认为,对高级需求的追求与其得到满足这一结果,对社会以及它的成员是有利的。“需求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认识就越普遍,受‘爱的趋同作用影响的人数就越多,‘爱的趋同平均程度也就越高。”低级需要得满足的人,必然会受到更高一级需求的支配,会趋向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成为公共道德意义上更好的人;在高级需求层次上生活的人,有更多的相应品质和更大程度的趋势向自我实现方向发展并得到实现。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方面,马斯洛所提出并完善的需求层次理论,无疑起到了重要而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且前所未有地在心理学领域为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受此影响,现代教育学逐渐突破了传统思想的窠臼,不再片面地把人作为受教育者,而是在更宏观的视角下,把人作为不断追求需求的满足、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潜能的社会中的成员。这种影响延伸到道德教育领域,我们同样可以获取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2自我实现的地位与现实化

可以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形象地比作一座金字塔,自我实现需求就在塔的顶端。在这个“金字塔”上,排列顺序从塔基第一层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第二层安全需求,第三层归属感与爱的需求,第四层尊重的需求,直到顶端,是自我实现需求。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则是马斯洛后来才提出的,这二者被他放在自我实现需求之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人的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而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重要的,在其之下的需要,马斯洛均称之为“基本需求”。

自我证实的乐趣正在于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体验。对于自我实现者满足需求时的欢乐情绪和成功的享受,马斯洛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即“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时的情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欢喜,可以是极度愉悦,也可以是平和忻悦。“人在永恒地追求着终极的人的状态,但无论如何……这确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状态。”自我实现在还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是作为目标并激励着人发挥潜能的存在,人正是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既成全了自己的特质,又体现了理想人格的特质。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不断追求需求满足、力图成就他所期望成就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这一观点可以分为两层含义来解释:其一,完满人性的实现;其二,个人潜能的实现。实现的两条评价尺度是:人的实质和潜能实际化;没有或者极少呈现不建康、精神疾患和基本功能欠缺。这有力地批驳了行为主义学派以重点研究“外显行为”而忽视人的“人性”,只把人当作实验物体的做法——“一件可被观察但不必被询问的物体”;“同时也否定了弗洛伊德把人贬低为一个性恶的反社会动物,夸大无意识动机与社会价值之间矛盾冲突的悲观理论。”

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中,认可人类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精神健康,人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他的这一看法是实际研究结果作为依据的。在他以最优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过程中,概括总结了18个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他认为,自我实现者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人,但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标杆,这些人能正面现实的不尽人意之处,能客观看待自身与他人的优势和不足,在内心坚持一套正确的伦理道德标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由此观念出发,在教育青年人放弃他们不切实际的至善至美的愿望时,(如果将不完善下定义为恶,那么就没有不邪恶的事物了,因为事物总是不完善的)他们认清现实,正视外界、他人与自我,不再要求有尽善尽美的人、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等,而且接受这些理想中完美的人事物根本不可能存在——除了高峰体验和完美融合的短暂时刻之外——那么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道德教育的改革也会立刻便显现出卓越的成效了。

3用教育推动自我实现发展

人的本性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面对环境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积极的环境作用可以给予人以正面的鼓励,激发向善的潜能,使人更顺利地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消极的环境作用则带来反面的阻碍,过往的创伤体验随之而来,往往压抑人的天性,使真正的自我不能得到充分实现。马斯洛对个体的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进行研究时,依照年龄增长的顺序,得出了一个结论,即自我实现出现的阶段多数在中年以后,但在青年时期,个人的心智变化发展最为迅速,三观在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获取的积极经验越多,对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越有利。而消极经验往往会把自我实现的完成变得更加艰难。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尊重又不放任自主的良好教育环境”,引导自我认知心理的发展,鼓励突破旧的思维习惯,帮助提高青年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促进青年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顺利发展。

3.1自知是追求完善的主要途径

人的内部都有两种自相矛盾的力量,使人不仅会朝着“高级”前进,还会朝着“低级”倒退。人的需求作为类本能,是自我实现的最主要动力,这股力量鞭策着一个人向前,成就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他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树立面对外部世界的有力信心,同时也不否认最深刻的、真实存在的、无意识的自我;而另一股力量则源于人内心的软弱,人的动物性决定他必然有着趋吉避祸的本能,出于畏惧,人寻求安全和建立防御,倾向于回避,以来过去已有的经验,畏惧未知的成长,畏惧直面挑战和承担风险,畏惧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畏惧独立、自由与分离。这两种力量交替出现不断斗争,毫无疑问,这使得自我实现的道路更为曲折。幸运的是,人到底不是纯然只具有本能的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拥有独特的自知能力。马斯洛把这种能力解释为人能认识自我弱点的本领,这种自知正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他也说明了自知和自我改善是很不容易的,起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的;认识自我不仅需要独自进行斗争的巨大勇气,还需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另外,若是期望他人成为更完善的人,我们还需要认清和帮助他認清他的弱势和优点,马斯洛称之为“不健康的一面”和“健康的一面”。这个他人既可以是我们之外的人,也可以是他人眼中的我们自己。但他人的帮助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却并非主要,最重要的仍然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若能学会正视和欣赏这个过程,他不但可以提高自己,也能使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或者增加这种可能性与力量。

确定了自知对追求完善的作用之后,马斯洛还用自我实现和成长的概念来说明自我实现是长远目标。他不赞同纯存在心理学把完成自我实现时的状态解释成静止的涅槃状态,“我认为……当再前进一步的感受和我们所熟悉的、甚至厌烦的以前的满足相比,在主观上是更高兴、更喜爱、内心更满意时,成长就发生了……”

当今社会,失德的社会现象频繁发生,导致许多青年人对道德建设信心不足;物质化的人际关系逐渐使美德沦丧应有的价值;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理解马斯洛的成长概念,有助于让青年人理解、接受道德意识的改善是逐步进行的,提高个人道德意识水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去探索适当的方法和途径,也需要与他人共同加强友爱合作观念,将行为准则向道德标准靠近。如斯,道德上的成长才会越发成熟。

3.2打破常规是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马斯洛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这一观点,对于培养人的类本能向善、改进人性、最终踏上自我实现道路,有很积极的意义。他提出了一个“标签化”的概念,即人不敢面对经验之外的事件,一旦有新事物发生,他就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分类。这种陈规化的思维方式营造了一个舒适区,人在这个区域里可以得到最高程度的安全感,但这只是一个僵化不动的、断裂的思维桎梏。

人本性习惯于在世界上寻求安全和稳定,这一点体现在人比较偏爱熟悉的、已知的事物。甚至可以用这一点来解释某些宗教或者观念是为了对安全感的寻求而致力于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的思想倾向。世界是流动变化、不断发展着的,当习惯在处理日常小事时,它可以帮助人们省时省力和进步,但当人们必须面对无限多样性的世界,解决新出现的、独一无二的问题时,习惯就会起到阻碍作用。人必须在自己的习惯的控制下挣脱出来,打破常规和旧俗,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分辨社会上现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让天性的自由获得喘息空间,使活跃的思想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发展新的道德教育方法。

青年人正是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他们乐于抛弃外在的行为习惯和内在的思维习惯;这也说明他们是最容易受到引导的群体,只要能满足猎奇的心理,好的坏的都能在他们身心上留下印记。自我实现者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另一个优越之处。他们有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有时会导致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导致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他们仿佛不仅会违反常规,还会违背法令,但实际上,他们是最有道德的人,只是道德标准与周围的人不尽相同。他们不仅擅于打破常规,也会对刻板拘泥的惯例和盲目短浅的习俗表达愤怒。这基于自我实现者已经超越了基本需要的满足,他的目标在于更完善的成长,使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目标的一方面,要求对青年人的教育要以实现完善人格的发展为目标。马斯洛对习惯的解读,对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能力、认清正确的道德标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3.3培养创造性的感知能力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力,也即是现代社会所谈论的创造力。有创造力的人不仅能感受到事物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还能通过个人创造性的再加工,赋予感受到的事物以抽象的概念和感悟。他生活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并非生活在概念、抽象、期望、信念和墨守成规的应然世界当中。他有更自然的表达方式,举止更容易遵循内心的呼声,没有表达障碍,没有自我非难和停滞。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体现在自然轻松、纯真自如的、迥异于固定模式的自由、没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不受他人眼光的限制。而在对文化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的这种能力都被埋没、遗弃或者抑制了。有此对比分析,我们能得到的启示,就是在指导青年人培养创造力时,首先要分离出创造性培养过程中的功利成分,先有道德理念的树立,再有创造力的自如发挥。如以下两点。

一是要教导青年人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不惧怕未来的可能性;在摸索方法道路的过程中培养出自得其乐的品性;尝试把对不确定的疑惑探知和做出决定的艰难视为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最重视的在于人格的完善,而不在于教人如何缔造成就。因此,对青年人的道德教育,要摒弃功利心,首先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不仅培养具有道德理念的人,也是培养拥有高尚人格、超脱情操和乐于求索真理的人。

二是可以借助创造性的生活、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个人表达方式,在生活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中,自然地发挥创造力。不需要有目的、提前设计,甚至不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参与,像太阳的光辉自然地辐射出来,无处不在。“这种创造性几乎等同于基本人性或它的一个必要因素,或者是它一个定义特征。”道德教育是针对意识形态的教育,意识作为抽象的存在,其改变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社会管理者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青年人共有的追求个性、强调自我感受的特点,有目的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使他们在个人经历中理解并接受这些概念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4总结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带给道德教育的启示很多,他把人的成长动力具体化为个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社会在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方面,应该担当责任。这对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理论遵循。虽然,自我实现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偏颇之处,但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进步思想,它依然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的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H.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陈紅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美.亚伯拉罕.H.马斯洛著,方士华编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5]范铭.解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时代教育,2007(29):P114-P115+6.

作者简介

秦帷婕(1989—),女,河南省洛阳市人,在读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体育教师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