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文学价值体认与学理维度探析

2019-01-27 12:08吴英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博客文学

吴英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网络新媒体技术在文学的普及运用对文学传统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带来极大冲击。自由开放的创作审美特性充分赋予民间大众话语权,继网络文学、博客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媒体文学之后,“新民间文学”精神再次在微博客文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写作的全民参与和日常审美的价值得到最大化提升,从文化担当和创作审美自觉意识等很大程度唤起了普通网民的创作热情,大众文化期盼已久的民间文化本位立场的重新确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微博客文学丰富和延伸了网络文学的新形态,也对传统文学发出了新一轮挑战,但同时也生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和发展机遇。正如本雅明说的“技术复制具有促进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的倾向”,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可能促成新的艺术样式生成。微博客文学借助新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介和超媒体创生新的文学样态,改变了文学的外在形态和审美观念、艺术价值等的改变,对于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发展来说,新媒体技术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将有可能促成新的文学样式产生。

一、新媒体赋予的美学性征

作为新兴的网络文学样式,微博客文学以其个性表达、自由审美等特性再次挑战了文学惯例,重现置换和建构了全新的文学价值体系和审美观念。

首先是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置换。本雅明曾提出“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两个概念,主要探讨传统艺术和新型艺术关系问题。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认为上述两种艺术价值代表着传统艺术和新型的艺术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们在接受和评价艺术作品过程中不同层面上体现不同的价值追求,一种突出了膜拜价值,另一种注重展示价值。按本雅明的观点,传统膜拜仪式祭典活动是传统艺术形成的源头,其艺术形态本身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只在极少数精英分子手中,体现为膜拜价值属性。随后出现的复制技术打破了传统艺术样式和价值格局,艺术品因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而走向普通民众,艺术作品原有的神秘光环逐渐消失,并被符码游戏创造的展示性价值“类象”所取代,从此在艺术领域大行其道。

多媒体和超链接技术将文字图片、影视声音等多种媒介艺术表现手段集于一身,进一步强化了数字艺术的“展示价值”。微博客文学作为数字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创作传播的私人化和公众性、个性化和自由性,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特性,微博客文学以自况式心灵坦露和游戏化率性表达,体现了自我展示性价值追求。创作上,微博写手讲求即兴抒发、即时传播、大众分享带来的快慰体验,目的是充分地展示自我,通过快速艺术复制生产最大限度和最为快捷地取得他人赞赏,表达上不再刻意追求经典性与精致性,艺术创作成了拼贴复制的文化游戏。与传统艺术创作的凝神深思的心理机制不同,微博客文学自况性艺术展示注重感官直观,而非意义建构,传统艺术理念所追求的思想深度换成了浅表化的欲望展示。

其次是欲望消遣置换教化担当。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审美价值理念。比如注重作品主题拓展、内涵营构和思想深度发掘等价值探索,强调“文以载道”的价值担当,这些审美理念一直被视为文学活动的审美主导。而网络文学出现后迅即构建了全新的审美价值理念,并形成了全新的审美范式,颠覆传统、戏仿经典、调侃崇高、削平深度等成为主要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表现方式。

欲望化的个人价值展现在微博客文学审美追求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微博写手往往借助网络空间的隐匿性而不以真实身份出现,正如美国《纽约客》的一句俚语:“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消除了身份的顾虑,写手们平时在现实生活和公众面前难以启齿的隐私,难以表露的心声,便可在微博客创作时随心所欲,大胆袒露自我欲望,尽情抒写本真自我,其作品或是肆意宣泄日常情绪,或是张扬个性欲望,以此获取自我满足。这样的游戏化心态和欲望化灵魂书写,变成仅供娱乐消遣的文字游戏,内容多是极少矫饰的直言快语,强调感官刺激和诙谐效果,注重插科打诨博人眼球,如尼尔·波兹曼所谓的“娱乐至死”那样,一切话语以娱乐方式出现,写作没有了传统文学观念中所应具有的艺术神圣感和思想深刻性,体现了纯粹无功利的欲望表达。

综上所述,微博客文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文学审美的自由开放性和游戏娱乐性。随着微博客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文学领域中的审美价值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传统文学审美价值观念中的认识、教化、娱乐三大审美功能正在面临新的“洗牌”运动,长期处于审美价值主导地位的认识、教化功能逐渐变得弱化,让位于审美娱乐功能,传统文学所追求的意味深远的审美体验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惊鸿一瞥”的瞬时审美感受,这些都逐渐形成了审美理念的全新价值形态。

二、文学新形态的生成可能

经历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微博客文学写作队伍飞速壮大,审美互动空间不断扩展,其兴起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由特殊的表达方式而衍生新文本形态,以及逐渐建构起的新审美范式,对新文学形态生成和文学发展新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首先,微博客新文学形态衍生。微博客文学运用多媒体和超链接技术进行叙事传播,与传统文学靠文字实现审美意识形象显现不同,传统的审美形象显现由于文字符号的表意的抽象性而具有内视性,而以微博客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艺术则综合了多媒体技术,其语言载体常常同时包括文字、图片、视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同一个文本中,通过多媒介融合进行表意,各种媒介语言的抽象内视性和形象的视图直观性同时体现在文本中,审美结构由以往单一的文字语言构成而变得立体化,过去靠想象和再创造来完成的文学审美形象显现的单一审美方式,变成了以全方位调动视、听、思等多种感官体验的立体化审美实践,从而降低了审美难度,给人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审美表意空间,这也是微博客文学之所以吸引不同层次的网民参与兴趣的原因之一,微博客文学由此实现了新型的综合艺术形态构建。

微博客文学因文本篇幅字数限制而影响了一定的表意丰富性,但新媒体技术创生的多媒介文学形态,有效弥补了这一表意短板。陈平原提出:“多媒体演绎的文学导致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传播与接受图景,极有可能催生新的学术意识与知识框架。”欧阳友权认为:“在一些网络原创文学中,依托数字化媒体的叙事方式又衍生或嵌入了新的审美形态,从而以置换文学本体样态的方式实现网络作品文学性的置换……网络文学中各种文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且不重要,文学与艺术的界限,乃至文学与非文学、与亚文学、与准文学的分野都被人忽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随着人们对电脑网络技术操作的日趋熟练,网络上单纯的文字作品会逐步减少,而代之以多媒体表达。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学最终可能会走向网络综合艺术,走向大众审美文化,而单纯的文字表达只具有脚本、提纲和解说词的意义。”这里涉及了数码叙事对文学审美的置换问题。

其次,大众对文学创作和审美的需求随着微博客文学兴起日益增强。以往从容闲适的阅读方式难以适应当下追求速率和感官刺激的消费文化生活状态,在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花大量时间去进行长篇文学创作和阅读长篇作品的审美习惯已经淡出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同时,虽然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被电影视像等其他艺术挤占了大量空间,而作为人类精神活动主要形态之一的文学并没有因此淡出文化场域,大部分人并没有放弃文学。文学活动仍然显得非常活跃,同样,虽然文学形态也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不断推陈出新,但没有因此改变文学的基本品质。我们知道,不论在哪一个时期的文学,都会在社会文化推动和艺术思潮不断变化发展中产生的新的审美需求,并创生出相应的文学形态。新媒体文学兴起,文学艺术创造和消费空间获得拓展,极大丰富人们的审美视野,在多媒体和超链接技术推波助澜下,新颖的文学传播和审美交互形态很大程度激发了普通人对文学的信心和热情,逐渐形成了全民参与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的热潮局面。

我们看到,有了十多年历程的网络文学已逐渐成文为常态化文学,其文本形态、艺术表达、审美价值追求上逐渐有着向传统文学借鉴的迹象,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心态也从最开始的追求新奇变得理性平静。而此时,以另一种全新形态应运而生的微博客文学,以其精简小巧、即时轻便、自由灵动、形态丰富的特征重新焕发出网络文学的鲜活生命力。微博客文学即时捕捉现实生活琐碎、记录瞬间情感,天马行空地穿越于虚拟超文本艺术空间,追寻文学自由无羁的表达快感,享受文学带来的审美愉悦。“我们正进入世界图景的时代,世界对于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这样,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文学艺术创生的全新形态与艺术景况不断验证了这一事实,人们普遍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创造都必将促成并丰富着一个不断更新的艺术世界,这是每一种艺术形态创生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三、新的学理格局与价值契机

微博客文学的兴起是新媒体对文学格局的又一次深刻的改变。随着参与人数的与日俱增,微博客文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8年12月30日为止,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手机微博应用人数达到3.5亿,手机网络文学应用人数达到4.1亿。另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7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共3.76亿,其中移动端占比达92%;日活跃用户达到1.65亿。数量庞大的微博群体形成了一个无远弗届的信息交流圈,微博上随处可见成千上万人次参与转发和跟帖评论一篇普通作品的现象。目前参与微博客文学创作的数量和作品数量难以计数,仅从网民的参与热情度来看,以往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无法和微博客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相提并论,其发展的势头甚至远远超过了网络文学。然而与势态火热的微博客文学创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学研究领域对微博客文学的研究关注还不够。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显示,目前从中国文学学科视野研究并公开发表的微博客文学相关文献仅有数百篇,大多数研究仍处于基础原理阐释和简单的现象评述,且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文献研究观点、研究思路有同质化嫌疑,缺少更为深入的发掘和广泛拓展,研究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成形,使得微博客文学的健康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历来的文学发展规律看,每种新文学样式最早开始都是或多或少伴随着质疑与审视而产生,然后才在不断发展中慢慢被广泛认可的。作为网络文学的新生形态,微博客文学以其精简的文本形态,迅捷的传播方式成为大众对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个性书写的热衷样式。尽管微博客文学在审美形态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艺术表达上并不成熟,艺术价值体现得并不明显,但我们应正视问题存在,而不回避或忽视微博客文学的影响力,积极探寻引导微博客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欣慰地看到,当下自由活跃的网络文化氛围和丰富包容的文学格局为微博客文学的创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国内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已初步构建形成适应网络文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学理形态,相应的学科话语体系也逐步建立,日趋成熟的网络文学逐渐获得了文学界认可和接受。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网络文化语境下,微博客文学充分拓展了民间话语的表意空间,借助迅捷的传播资源优势,更大范围地将文学推向普通大众,不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以客观视角对待微博客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微博客被运用到文学创作领域以来,参与队伍不断壮大,按照相关微博客统计报告显示的在线用户数据,如果能调动起数亿人同时参与微博客文学写作活动,引导他们在艺术表达、思想意蕴等方面培养文学审美意识,真正把微博客写作当成文学创作来进行,这必然对提高全民人文精神素养层次和推动新媒体文学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四、结语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对人类信息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新媒体技术下创生的微博客文学在媒体语言和活动方式上与传统文学样式有所不同,尤其是审美表达的自由性、开放性、平民化和交互性等体现了前者不同于后者的个性特征,基于这些特性,微博客文学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中对于传统文学规则拆解与重构的较为理想的实践形态。微博客文学文体形态较为特殊,如果参照传统文学审美标准来进行研究,不论是从外部艺术形态还是内部艺术蕴涵切入,学理阐述和理论建构都还存在一定难度。从传统文学价值形态学理视角看,微博客文学的碎片化文本、非线性叙事、开放式审美等特征所形成的审美结构完整性令人质疑,体现了审美形态和价值意义的不确定性。数字技术推动下文化语境变迁中的后现代消费文化转型赋予微博客文学表意多元化,日常话语与文学话语界限被打破,文字图片、多媒介视像声音等多媒介融合表意,对文学审美产生直接泛化影响,最终形成文学性的模糊,微博客文学现实纪实性与艺术真实性存在一定的悖论问题。这些难免为微博客文学命名合理性带来质疑,为微博客文学含义分析界定带来一定难度,但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恰好增强了微博客文学的可塑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形式,文学本身丰富而神秘的创造能量和创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基于这一理解,微博客文学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学发展势态所展现的艺术生命力值得关注。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博客文学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文学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