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基本是医保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9-01-27 09:56朱刚令
中国医疗保险 2019年4期
关键词: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

□文/ 朱刚令

一直以来部分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保基本”存在不正确的倾向,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王东进会长将其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将“保基本”泛化,把它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一种是将“保基本”矮化,认为它既不保门诊小病,又保不了大病。个别地方甚至开会专门研讨,“保基本”究竟是保一个具体标准、额度,还是保某些病种。个人认为,保基本不是一个狭隘范围或者一个绝对水平,保基本是医保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理念和定力,是使参保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机制和要求。对于“保基本”,需注重三个坚持。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

一是符合“实事”。社会保险法第三条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所谓“保基本”,就是医保的保障水平不应超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近日网爆因医疗费用飙升和高福利等因素,导致现任芬兰政府倒在了全民医保改革路上便是最好的实证。

二是遵循“是”。“是”就是基本医保的规律。基本医保的目的是缓解疾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保基本”首先防范“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不是“包打天下”,将疾病风险等同于健康风险,要求将体检等纳入报销范围。其次,“保基本”应遵循费用分担的基本原则,需要强调个人责任和医疗费用的合理分担。

三是积极“求是”。将地区、阶段的客观实际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律有机结合,保得住“基本”,确保制度可持续。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国家医疗保障局调研时强调:要千方百计保基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基本医疗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要始终做到可持续,健全医保筹资机制,强化医保基金监管,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

二要坚持整体观

一是在医疗保障体系中认识“保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基本医保为主、医疗救助托底和补充保险补充的三层次保障体系。在医保报销后,部分参保人因负担能力较弱,可根据条件享受医疗救助或公共财政、慈善等保障;部分参保人对保险需求较高,可通过商业保险进行补充。如果不分清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的职责边界,就容易放大基本医保保障范围,就容易对部分参保人超出基本医保边界的疾病负担,误认为是基本医保没保住“基本”。

二是供需体系下的“保基本”。“保基本”应包括“三要素”,从需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服务来说是合理提供的;从经济来说是可以负担的。从实际来看,医疗服务供给成为参保人能否“保基本”的关键,如果任由“过度医疗”“无价值医疗”广泛存在,再强的医疗保险投入也难“保基本”。

三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幸福。首先是力保人人参加医保,实现应保尽保,人人享有。其次,保障大众需求,体现共同属性,不因个体的“保基本”而损害大众的待遇。第三,要坚持制度的可持续,着眼长远利益,坚决防止不切实际的承诺,坚决避免泛福利化。

三要坚持发展观

一是防范“被基本”。防范以保基本为理由,以医保基金的有限性为借口,认为保基本只能保较低标准的门诊,保常见病,只能吃最基础的药和治理,消极应付、不思进取。

二是与时俱进。当前,随着财政收入增长,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平稳,经办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需要医保人不断提高认识,根据参保人工作、生活方式,疾病谱变化,日益增长的医保需要调整,完善各项基本医保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全民医保的质量。

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金监管,探索“互联网+医疗保险”,发挥集团购买优势等手段,在医保基金增量有限的情况下,盘活存量,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保基本”的水平。

猜你喜欢
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