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供给到信用供给
——从区块链技术谈主流媒体转型的路径

2019-01-27 23:45许松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信任信用

文/许松

在新闻业界或一般大众眼中,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信息,但是,在学界,经过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开启,舒德森、詹姆斯·凯瑞等人的开拓,以及新闻社会学的研究已经逐步揭示了新闻媒体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具有更为复杂的一面,媒体的社会功能远不止单纯的信息供给。伴随工业文明以后,识字率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新闻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作出政治经济决策的依据,更成为一种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作为支撑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机构,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也不仅是信息供给功能,更为关键的是价值传递功能。而信用的中介和供给也正是新闻媒体实践价值传递功能的一个侧面。

目前对新闻媒体的信用中介和供给功能的研究大多是以“媒介公信力”研究的主题展开的,然而,新闻媒体的信用中介和供给功能并非毫无根源。无论是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所具有的“社会协调功能”,还是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的认定,都指向了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协调功能。信用中介,其实质是社会的系统性信任机制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今天,互联网环境对新闻媒体形成的冲击,除了在直观角度可以看到的对新闻时效性的强化、对媒体经营模式的挑战,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对人类交往模式的革新,而由此带来的就是价值形成机制的调整。事实上,今天主流媒体公信力在网络空间中的建设所遭遇的挑战也是由此带来的。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的推广,作为比特币技术的基础——区块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区块链对电子商务、金融体系、社会生活的文章和图书已开始成为热门,但是,对于主流媒体转型发展而言,区块链技术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构建“下一代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将信息模式和价值模式结合,主流媒体在大众传播时代积聚的公信力在互联网中实现顺利迁移和巩固或许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1.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

在探讨主流媒体的社会功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背后的“价值互联网”构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进行梳理。

按照社会学家卢曼所言,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其实质是复杂性简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就需要一定的简化机制来使社会成员之间的行动达到更高的效率。信任,可以为社会成员间在互动过程中,节约大量的资源和时间,从而达成行动的高效率。例如,一旦在一定群体间达成信任,群体之间的任何交换就不需要附加其他限定条件,不同群体就可以将原先用在限制对方行动上的资源节省下来。

信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某些可以累积信任的机构或组织,诸如央行、政府、信托机构等大型公共机构的存在可以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互信的基础,因为,这些机构可以为个体提供行动所需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经过严格确证过的,所以,它们是个体行动的依据。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信用”更多是与经济、与金融相关联,但是,这种“信用”更多是一种资本,即“信用资本”,是基于个体某些特征而被认定为可进行实际交易的“资本”,其实质是金钱价值的一种变体。而从广义的社会科学角度出发,信用虽然同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资本”,但却是一种特殊的资本——社会资本,即身处某一社会中的个体因相互交往、相互关联而产生的结果。这种“信用”观念的理论基础是集体取向和行为取向的社会科学观念,在此逻辑中,信用的产生不仅涉及个体,同时也受群体和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结构中各单元的合作行为。

在这种群体的合作行为中,虽然信用存在于整个社会结构之中,但是与诸如关系资本等其他类型的社会资本一样,信用不仅需要某个人或组织来“供给”,而且也需要个人或组织进行“中介”,并最终落实到“消费”之中。在这样的循环中,单一个体或单一组织积累的信任逐渐拓展到全社会之中,成为以社会资本形式存在的“信用”。

2.作为信用中介的主流媒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内容,提高“四力”是新时期的国情、党情和新的传媒生态下党报实现转型发展必由的一条道路。其中,公信力是中国广大主流媒体开展各项工作的一条底线。

被很多研究者所忽视的是,中国主流媒体的运作,与西方社会中的新闻媒体是极为不同。在中国语境下,主流媒体不仅承担着信息供应的社会责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担负着舆论引导和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责任,因此,主流媒体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的市场化报刊。

在信任问题的解决路径上,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如果说西方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时把商业化的信用组织作为主要的依托,那么,在中国语境下,我们通常是以党和政府为构建信用体系的主导,也就是说,党和政府是中国社会传统的信任供给方。在此前提下,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传导”党和政府积累起来的系统信任,因此,我们可以说,党报承担着党和政府在特定领域中的补充性角色。

更进一步而言,我国主流媒体除了与西方媒体一样,发挥了信息供给的作用外,更为关键的是发挥了信用供给的作用,这也是党报公信力的源泉:依托于党和政府的信用中介。

3.互联网对主流媒体信用中介功能的挑战

虽然从表面上看,互联网对主流媒体的挑战,更多是对主流媒体的信息供给能力产生了威胁。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的运作促使新的社会信用体系运作模式开始形成——即“多中心的信用供给+技术化的信用中介”模式形成并巩固。

通过追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在核心理念上,中国并未能参与到互联网整体架构的设计之中,所以,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几乎“照搬”了西方模式,更多通过实质上的企业组织来实现网络空间中的信用供给,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由党和政府为主导的信用供给机制产生了重叠和补充,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也就是说,在网络空间中,不仅依托企业组织来提供信用资本,而且,党和政府也涉足其中,并试图将线下积累的信用迁移至网络空间。而以往同样依赖于组织和个人的“信用中介”则完全由技术手段来实现,这就使得网络空间中主流媒体所具有“信用中介”功能无法得到发挥。

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具有的“价值排斥”也加剧了上述现象。当然,这种“价值排斥”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汇聚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构成了今天许多学者将现在的互联网归结为“信息模式的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理由。

应该看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依托机构或组织来实现信任累积的方式已经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信息的确证需要花费更多资源和时间,这也是造成“假新闻”“后真相”等横行的一项重要原因。而从具体应用来看,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归结为三种规模,即存储模式、传递模式和智能服务模式(周平、唐晓丹,2017)。而无论是哪一种,信息模式(存储和传递)都必须价值模式紧密关联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区块链技术的实质就是将价值问题重新放入互联网的构建之中,这就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一点启示。

4.主流媒体转型的方向:从“信息供给+信用中介”到“信息供给+信用供给”

目前公认的是,区块链概念(Blockchain)最早由中本聪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提出,而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具体应用的一个实例。在作为投资热点的比特币遭遇大幅“波动”以后,人们才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了作为比特币技术基础的区块链基础上。

一般认为,区块链包括分布式、免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五个技术特征(李礼辉,2016:VII)。而在诸多技术特征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也是对社会运行具有最深远影响的一条就是其所具有的“免信任”的特点

当然,区块链并非严格意义上地将信任问题“完美”地解决,而是通过其所具有的其他技术特征的配合,提供了对信任问题的另一解决途径。在区块链技术中,信任问题被表述为拜占庭将军问题。典型的拜占庭将军问题就是指驻守疆域的将领在应对是否采取军事行动等问题时,不仅依赖于与其他个别将领之间的通信,而且也依赖于整个军事系统的联络。简而言之,在这里,信任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个别行动者之间的信任,更有赖于系统自身。因此,这也导致了在区块链中,信任问题不是个别数据节点之间的信息核验,而是系统内部的共识问题。

沿着这一思路,要在一个较大规模的社会系统中实现信任程度的提升,就必须提高系统内的共识。而从系统性的信任到信用社会,在逻辑上可能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因为信用社会的本意即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信用程度的极大提高。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一方面,在“信息供给”方面,区块链所提供的分布式和免信任等技术特征在新闻源查证(尤其是在互联网中)、新闻事实核验、版权保护等多个领域中,可以帮助主流媒体提高信息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引入区块链技术,主流媒体可以与网络受众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结,受众不仅可以协助参与新闻生产过程,在新闻传播之中也可以避免受到失信的困扰,从而能高度融入到主流媒体构建的价值网络之中。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信任信用
雪中放牧新风景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任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