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意蕴和要求*

2019-01-28 10:52
观察与思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杜 人 淮

提 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同志依据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大局提出的重大构想。“一带一路”起源于中国古代,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共建“一带一路”具有特定的目的、原则、理念、精神和重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远的时代意蕴,必将助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国际合作新空间,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增进各国福祉新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需要秉持合作与谅解精神、坚持贸易与投资并重、促进共建与共赢统一、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

时代是演进的历史和变迁的世界,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问题、主题和使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依据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大局提出的重大构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契合了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国梦”的时代追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特定时代内涵、意蕴和要求,逐步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共同期盼,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起源于中国古代,但被赋予了鲜明时代内涵。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乃是一种倡议,而不是一种战略,它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强调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②《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新华网,2016年4月30日。

(一)共建“一带一路”根本目的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而且引发了强烈反响和不同解读。总的来讲,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的的认知较为客观理性,受到大多数国家欢迎。但也有一些国家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存有较大疑虑,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有怀疑、观望态度。甚至少数抱着冷战、警惕和防范等心态国家,特别是某些西方媒体、学界、智库等,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较大偏见和误解,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具有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等多重动机,甚至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肆意歪曲、恶意污蔑和搅局。某些媒体和观察家将“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把“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或“具有中国特色的马歇尔计划”③“China’s ‘Marshall Pla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11,2014,http://www.wsj.com/articles/chinas-marshalplan-1415750828.,或者将“一带一路”倡议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联系起来,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中国版“再平衡战略”④Yun Sun, “March West: China’s Responds to the U.S.Rebalancing,” Brookings, January 31,2013,http://www.brookings.edu/blogs/up-friit/posts/2013/01/31-china-us-sun.。更有学者还把“海上丝路经济带”说成是中国以经贸外衣包裹的军事“珍珠链”战略(String of Pearl Strategy)⑤“China Reinvents 'String of Pearls' as Maritime Silk Road,”April 15,2016, http://asia.Nikkei.com/Viewpoints/Perspectives/China-reinvents-string-of-pearls-as-Maritime-Silk-Road? Page=1.,是中国在南海和印度洋地区实施深远的海上霸权战略⑥Subhash Kapila,“China's Maritime Ambitions in: India’s Wake-up Call,”February 10,2017,http://www.south asia analysis.org/node/1825.。

当今国际社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独济天下,唯有互利合作,才能共赢共生、共同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了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意图,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进行了阐述。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倡导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发扬古代丝路精神,实现共享和平,共同发展。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时指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16页。2017年5月,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明确:“‘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⑧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2019年4月,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①《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②《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28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各方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有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结伴而不结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强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③习近平:《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④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会是类似美国二战后推行的借援助他国之名实则干预他国内政的“马歇尔计划”,也不会是诸如美国提出和实施的制造地区矛盾和动荡的“再平衡战略”,更不会走某些西方国家走过的殖民主义扩张道路。中国将始终如一地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落脚点和主旋律,使之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和域外国家及地区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原则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秩序主要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建立和把持,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平等权和利益分享权。为了谋求独立、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共商、共建、共享新平台,构建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带一路”是一个为不同类型国家提供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共商、共建、共享就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原则。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⑤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⑥《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各异,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世界性问题。世界性问题不应当由个别或少数国家来左右,更不能由个别或少数国家说了算,“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页。目前,“全球化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贸易和投资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发展不平衡加剧。战乱和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等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突出。”⑧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持续升温,反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正遭受严重威胁。为防范沟通不畅或误解误判引起不必要矛盾和纠葛,更好解决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问题,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平等协商。“一带一路”是共商之路,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都可以平等参与讨论发展问题,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世界上的事情不仅要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而且需要各国和人民共同建设、建设成果也要由各国和人民共同分享。“一带一路”不仅是共商之路,更是共建、共享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域外国家,尽管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各自都有自身特长和优势。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各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通过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①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中华民族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使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顺风车”,更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将使各国人民切身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②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三)共建“一带一路”遵循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③《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因而,中国倡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不是“作茧自缚”,而是欢迎所有认同“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广泛深度参与的开放之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不是“暗箱操作”,而是能够经得起正义阳光照耀的廉洁之路。只有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才会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支持和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共同致力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首先是开放性平台。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④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强调:“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⑤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因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排除异己,不设置障碍,不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域外国家,也不论国家的文明、种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发展水平如何,只要认同“一带一路”均可参与进来,都可平等地进行交流合作和实现共享共赢。

“一带一路”是可持续发展平台。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⑦《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为此,共建“一带一路”各方需要持续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合作,着力按照绿色低碳要求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不断加大清洁、低碳、可循环清洁能源投资力度,积极引导建设资金投向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风清气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共建“一带一路”就需要各方做到一切都在阳光下运作,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又要严格规范各国政府行为,“确保政府发挥适当作用,政府采购程序应开放、透明、非歧视”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新华网,2017年5月15日。。同时,需要强化政府间反腐合作,坚持依法依规和公开透明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

(四)共建“一带一路”倡导精神

精神是支柱,是灵魂。“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精神薪火相传。”②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古代中国在古丝绸之路的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延续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是中国和世界人民所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共同开辟“一带一路”光明前景的重要精神支柱。

20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开创了古丝绸之路繁荣。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不管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古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地区的文明、宗教、民族、种族等都有较大差异。文化上,有古代中华、巴比伦、印度、波斯、罗马、埃及等不同文明;宗教信仰上,有儒、佛、基督、伊斯兰、拜火等不同宗教;民族上,有汉、回纥、匈奴、波斯、印度、罗马等不同民族;人种上,有黄、白、黑等不同肤色人种。但不同文明、文化、宗教、民族、种族能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共同创造了人类交流史上相互交融、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奇迹,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联通古今的宗旨所在。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华民族“达则兼济天下”价值观,凝结着中国特有的开放、合作、共赢、和平的胸怀和智慧。“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③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就是要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域外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和平交流合作,实现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进而通过海陆、内外、政经等统筹深度挖掘发展潜能和创造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和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努力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丝绸之路。

(五)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④《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其中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合作重点领域。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本着伙伴精神,牢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⑤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原则的展开,是共建“一带一路”倡导精神的体现,因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据此,我国政府通过的《愿景与行动》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确立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并勾画了各自的宏伟发展蓝图。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前提和保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基础和“催化剂”;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领域,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先导性作用;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内容,是衡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效重要标志;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影响和制约着“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社会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剂”。为了更好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需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各方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

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各自具有不同任务和要求。实现政策沟通,主要是要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各方的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国内各省(市、区)参与“一带一路”的政策联动机制;实现设施联通,主要是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各方的港口、铁路、公路、跨境光缆、输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联通水平;实现贸易畅通,主要是通过建立博览会、洽谈会、研讨会和论坛等各种形式交流合作平台提高贸易投资规模水平;实现资金融通,主要是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作用,促进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实现民心相通,主要是深化各方人文合作交流和科教合作,发挥各种形式交流平台作用,增强共建“一带一路”各方的互利互信和务实合作。

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蕴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意蕴深远。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①《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一种是对国内,这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当今世界正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的严峻挑战,一股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正侵蚀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互信,开放的中国和开放的世界面临着日益突出的新矛盾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构建全面开放新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重要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形成东中西互济、海陆统筹的国内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路径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着“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协同、区域和地区之间对外开放发展不平衡、对外开放整体层次和总的水平还不高等问题。因而,“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特别是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②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培育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加快形成东中西互济、海陆统筹国内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新平台,注入新活力。

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形成贯穿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世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长期以来,世界开放体系主要是由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主导,世界贸易、投资和合作等规则也主要由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主导建立和推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世界开放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极不平衡,缺乏应有公平话语权和平等发展权。少数发达国家可凭借国际规则制定权、大宗商品定价权和国际事务话语权等巧取豪夺,获取巨额收益,致使全球“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各方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竭诚相待、互利合作、共享共赢,通过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能,不断扩大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努力为形成贯穿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世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供新平台,注入新活力。

(二)开辟国际合作新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历史维度看,人类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③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人类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要求,体现了当今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中存在的霸权主义、霸道行径普遍要求,展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构建以互利合作、共享共赢为核心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④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互利合作、共享共赢为核心新型国际合作关系,需要加强同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自由贸易协定等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战略对接;处理好与“一带一路”辐射区域相重叠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战略或计划,如美国“新丝绸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欧盟“中亚伙伴关系”、日本“丝绸之路外交”、土耳其的“脱欧入亚”战略、印度的“西进战略”计划等;协调好同“一带一路”域内域外国家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为此,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特别要共同倡导贸易自由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倡导合作精神,反对孤立主义,共同抵制任何肆意践踏和破坏国际规则的行为。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①《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呼唤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诉求,开创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空间,开辟了互利合作、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反对在国际合作中奉行双重标准,打破“西方消费、东方制造”和“发达国家做高端、后发国家做低端”的分工模式,破除“发达国家定规则,其他国家守规则”的合作模式,真正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文明、民族、文化、宗教等,不管差异如何,只要认同“一带一路”均可平等参与共商、共建和共享,都可广泛深入开展平等合作,实现合理分工、共享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等互利合作平台,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共同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中国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不同程度消减,产能过剩等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突出。无论是水泥、钢铁、煤炭、纺织、家电、汽车制造和土木工程建筑等传统行业,还是光伏、风电等一批新兴高科技产业,其产能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不同程度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一带一路”域内域外大多数国家来讲,中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较有明显优势。加上“一带一路”域内域外许多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结构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基础发展落后等,产品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因而需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加。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攻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充分发挥中国在技术、设备、资金、产业等比较优势,而且能有效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和相关国家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从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市场、支撑新结构和培育新动能。③杜人淮:《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路径粘性、迟滞效应和化解》,《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4期。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既要确立国家总体目标,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的规划和目标要符合国家总体目标,服从大局和全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①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共赢性特征,必然会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其中,从而会使越来越多国家获得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人口达到44亿,占整个世界人口的63%,市场潜力巨大。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沿线还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地区,其外贸和外资流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9%和6.5%,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共建“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为宗旨,坚持面向世界,只要认同丝路精神,世界230多个国家均可参与共建。因而,无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讲,还是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来讲,都能够分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收获发展成果。不仅如此,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紧紧抓住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深入探索和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还可使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获得发展新路径和增长新动能,使之成为拉动相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强大动力。

(四)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这不仅要求进一步加强全球治理,而且要求适应时代新要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建“一带一路”,就是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建立多元合作、多边贸易体制和实现共同发展平台,打造成为开展多边外交和开拓全方位外交平台,打造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交流互鉴、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助力构建以互利合作、共享共赢为核心新型国际关系。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诉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②《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当前,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渐突出,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等不断抬头。“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③《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关乎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美好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使“一带一路”成为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实现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合作交流,有效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解决世界共同问题,维护各国共同利益,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加快缩小不同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发展鸿沟,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促进全世界共同繁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④《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把“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就是要全面落实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等要求,使各国在谋划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开放包容、共同繁荣、普遍安全、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倡导和平与发展、互利与共赢,让参与者实现共同发展。因而各方要把“你好,我好,大家好”作为国际合作共同理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迈进。

(五)增进各国福祉新平台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但面向未来,属于世界。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一条给中国和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之路,古丝绸之路的复苏必将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增进世界各国福祉。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80多年前就预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①[瑞典]斯文·赫定:《丝绸之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新时代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精神,吸取了古丝绸之路精华,而且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赋予了特定时代内涵,注入了新的动能,成为增进各国福祉崭新平台。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初心、使命、责任和担当。2012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13年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不是历史巧合,而是使命担当。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互利共生,既是一条贸易之路、友谊之路,更是一条共赢之路、共富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可进一步再现古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景象,而且可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创造“民殷国富”“持久和平”“安康幸福”的繁荣景象。为此,“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各国人民。”③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会和成果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为了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让世界各国和人民充分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会和成果,让“一带一路”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各方,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等政策文件,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部署,并在实践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不仅扩大了中国贸易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国人民福祉,而且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动能,为沿线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焕发了新活力,为不断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做出了新贡献。

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①《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努力开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未来,既要深刻理解领会“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时代内涵和深远时代意蕴,还需深入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要求。

(一)秉持合作与谅解精神

“一带一路”是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同舟共济“责任共同体”、荣辱与共“利益共同体”和休戚相关“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是推进互利合作和实现共赢共生重要平台。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条件、水平、质量等不同,文化、制度、民族和宗教等各异,各自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秉持合作与谅解精神,按照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共赢共享等要求,主动回应各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关切,努力拿出理性、务实和可操作性强的合作方案;强化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调,通过平等协商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和积极落实有关规定要求,共同营造“一带一路”建设良好氛围;战略对接现有多边和双边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完善“一带一路”合作交流机制,有效履行共同责任和义务;着力增进“一带一路”建设共识,共同应对和合作解决全球化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及挑战。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想。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②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

(二)坚持贸易与投资并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倡议,既要不断扩大商品、服务等贸易规模和水平,也要推动和深化各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③《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对铁路、机场、公路、港口,油气管道、电力通道、通信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相对来讲,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能力强,有“基建魔王”之称。因而推动贸易与投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重点打造“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合作架构④“六廊”是指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是指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互联互通路网;“多国”是指选取若干重要国家作为合作重点;“多港”是指构建若干海上支点港口。。其中,既要努力促进国内基础设施对外投资,带动和扩大国内相关基建产品及服务出口,更要着力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实现互联互通。同时,还需强化产业投资,包括中国相对成熟的核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纺织、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投资的跟进和投资力度的加大,既要有效缓解或解决好国内产品、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更要帮助有关国家解决提升产品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和供应链等问题。同时,还需努力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作用,鼓励引导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开展多种形式投资活动,着力解决有关国家开展贸易投资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债务高企等问题。

(三)促进共建与共赢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2日。虽然世界经济时有波折,国家之间恩怨纠葛,但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紧密相连,各国之间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互利合作、共赢共享是大势所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人类发展历史趋势,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是共建共赢的合作之路。客观上需要在共建中实现共赢,在共赢中深化共建,促进共建与共赢的有机统一。为此,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衔接好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协调好各个国家和地区政策法规,实现好各个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巨大潜能,努力满足各国人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共同向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理应主动发挥在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等方面优势,积极同相关国家开展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水平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挖掘新的增长点,创造更多更大更好发展机遇。同时,需主动和有关国家、国际组织、企业等一道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经贸规则,通过共建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四)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

没有安全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没有发展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安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实现各国共同繁荣和发展,需要发展与安全相兼顾。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分享,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14页。。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生态等诸多领域安全威胁和挑战,其中恐怖主义、贫困、利益矛盾和冲突等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现实威胁。作为“一带一路”倡导国,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好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两大重心,实现陆海安全并重,而且要积极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强沟通,密切安全领域合作,共同提高安全预警、防范和应对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着力从根源解决恐怖主义等威胁,同时要积极主动优化营商等环境,“要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合规合法经营,注意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要高度重视境外风险防范,完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③《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努力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和平之路和繁荣之路。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全国妇联发出倡议:制止餐饮浪费 崇尚勤俭节约
倡议书的写法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