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2019-01-28 17:28郑江涛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50093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西方人主义文化

郑江涛 陈 艳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650093)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提出重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性。新世纪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需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

文明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作用,弘扬和繁荣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利于实现中国梦。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前进的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和践行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事关全局,刻不容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焕发创新活力,才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自己的国家构筑更有利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升国家国际地位。

二、萨义德“东方主义”概述

萨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 《东方主义》一书,首次出现了“后殖民”一词,开创了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领域。研究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思想对建设现代中国,提升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方主义”的内涵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和一种思维方式,核心内容是围绕欧洲中心论产生的一整套针对东方的学术规则、思想方式、统治制度。“东方主义”是一种学术研究的非政治性的一个学科,东方学是一种与西方学相对的思维方式,西方从自身利益出发编造和重构了东方的知识。总之,东方学是一种强加于东方之上的政治学说。

(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认为西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建构了非真实的东方主义,他们的目的是利用话语权威压迫东方。萨义德认为“东方”是欧洲最常出现的“他者”形象,是一种西方主导的文化霸权的表现。所以,东方主义就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一种文化折射。

西方人利用东方学突出自己的权威对有关东方的事务进行裁断,萨义德把这一层面上的东方学称作东方主义。萨义德认为虽然现代东方学不断发展,但实质上看并未改变西方人对东方的落后评价,因为西方人需要在原有东方学的框架之内强化东西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萨义德认为西方否认东方国家的自主能力,骨子里的霸权主义让西方习惯霸权主义做派,扭曲东方世界的形象,在根本上阻碍了东西方的平等对话。

(三)萨义德出版的《东方主义》的主要意义

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 《东方主义》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本书开创了后殖民研究的领域,是当代帝国研究的标志性著作。

首先,《东方主义》开启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先河。提出西方建构东方形象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歪曲和侵略东方。萨义德揭露了“东方主义”中文化殖民的阴谋,他从殖民思维批判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总之,其思想在霸权问题更加突出的今天依然具有实针对性。

其次,萨义德批判了西方对东方的不平等关系,猛烈抨击了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行径。萨义德认为西方人建构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作祟,体现了萨义德的反殖民主义精神。

第三,《东方主义》创新了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扩充了对文本的选择范围。萨义德查阅了殖民主义时期西方殖民国家的各类文本资料,还广泛探讨了与帝国主义相关的语言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等学科。

第四,萨义德的这本著作直接指出了西方“东方主义”的殖民思维及其中的罪恶的破坏性。同时指出西方长期的歪曲的殖民奴化宣传也打击了东方的自信心。当前我国一直倡导的“西方化”、“现代化”就带有部分盲目自我否定的成分。

三、“东方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启示

(一)东方主义中中国文化的“他者”形象

他者形象是一种文化描述、文化想象或文化幻想,在东方主义观照中研究作为“他者”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形象是在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确立现代性观念时。构建他者形象是为了重新确立西方的世界观念秩序,目的不在于‘认识’,而在于通过模式化和形式化去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 所以,西方通过树立他者之镜构筑西方现代文化之必要,从否定、负面方面建构中国他者形象为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进行辩护。

为了确立中国形象在西方世界观念秩序中的位置,西方把中国作为“他者”进行研究个定位,他们的定位就是中国作为他者是停滞的、专制的和野蛮的帝国。西方把中国定义为这种形象以此来突出自己是进步、自由、文明的国家。

除了上述原因,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生成与转变也与近代以来西方全球大扩张造就的中西权力关系的颠覆性变化有直接性关系。很明显东西方之间国际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话语模式,当我们国家力量强劲的时候,西方对中国的印象是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国家,当我们晚清国力渐微的时候,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就变成了懒惰、颓废、专制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变为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签署了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随后其它列强也纷至沓来,古老文明的中华帝国进入丧权辱国时代。西方开始开始刻意丑化中国形象,奠定了西方主流媒体认知。我们直到今天还能发现关于西方辱华的报道,比如有些场所会命令禁止华人进入,亚洲面孔出现的不文明行为首先就会被认定是中国人等,这些都是西方制定的中国形象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中国形象的转变与西方现代扩张过程中中西力量关系对比的结构性变化密切相关。

总之,西方关于中国他者形象的东方主义话语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的所谓的“合理性”的最佳辩护。

(二)增强文化自信,展现真实的中国

中国在与欧美列强的关系进展中,一直被西方人为进行“东方化”。中国需要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东方化”的印象,展现真正的国家形象。18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很高。晚清时期,中国国势积弱,西方人就把中国被描绘成了一个沉睡的怪物,使得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一落千丈。所以,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身国力才是根本。

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力量,走出“他者”的困境,需要提升文化自信。近代中国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借用了西方的一些发展模式,在一定层度上不自觉地进行了错误的自我认同。我们急需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的力量,走出西方设定的在“他者”的困境。最重要的解决办法是重新探索和全新阐释中国文化精神,重新恢复已经被西方严重歪曲的文化身份,重新正确书写中国的形象。

21世纪的中国已经是大国崛起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展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地位,重新书写中国文化身份。一方面,可持续输出中国优秀文化加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与西方进行平等交流,减轻西方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误解。同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传播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不要盲目自大的同时更不要自卑,坚定本土文化的主体性。

五、结语

萨义德强烈的批判西方文化霸权,认为东西方加强文化对话交流至关重要,其思想对当代的我们提升文化自信有所警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在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不能丢,这本来也是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应该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关键。

猜你喜欢
西方人主义文化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近光灯主义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