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形成及控制技术

2019-01-28 02:15浙江久晟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活性白土茶籽油中苯

□ 陈 塨 浙江久晟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苯并(a)芘,化学式为C16H10,属五环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结构见图1),常温下为黄色单斜针状或菱形片状结晶,难溶于水,易溶于苯、丙酮等有机溶剂[1]。1755年,苯并(a)芘造成英国烟囱清洁工人产生阴囊癌被首次报道,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特强致癌物[2]。流行病理学研究表明,苯并(a)芘诱发组织细胞产生氧化酶应激反应,致使人体组织细胞发生癌变[3],苯并(a)芘的次级代谢产物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更是引起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元凶[4]。

周竹君等[5]研究表明,有机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或热解会产生苯并(a)芘,尤其烤焦或炭化的物料及食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更高。侯霄枭等[6]通过小鼠和兔子的苯并(a)芘接种试验,发现苯并(a)芘可以诱导动物胎盘组织细胞发生癌变,破坏卵细胞得功能,降低动物的生殖能力,具有遗传毒性。董渠龙等[7]通过苯并(a)芘小鼠涂抹试验,研究发现80μg的苯并芘导致50%以上的小鼠致癌,苯并芘含量为90~100μg时,小鼠产生皮生瘤现象。高茜等[8]研究表明,高温作用下3,4-苯并芘以分子形态与大气中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或是血液,诱发心血管癌变病发。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发现某些油茶籽油产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严重超标,鉴于苯并(a)芘的危害之大,我国GB 2716-2005中规定:苯并(a)芘最大限量值是10μg/kg[9],是欧盟规定苯并(a)芘允许最大限量值2μg/kg 的整整5倍之多[10],正因为如此,油茶籽油出口对于我国来说变得异常困难。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开展了对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的来源及控制技术的研究,以期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减少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关键技术,为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现实依据,生产高品质的油茶籽油。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试剂

1.1.1 原料

油茶籽,购自江西久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图1 苯并(a)芘的结构式

1.1.2 试剂

苯并(a)芘标准品(99%),购自美国Sigma公司;甲苯(色谱纯)、正己烷(色谱纯)、二氯甲烷(色谱纯)、乙腈(色谱纯)、双蒸水,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设备

中性氧化铝柱、苯并(a)芘分子印迹柱、0.45μm微孔滤膜、荧光检测器、液相色谱仪、购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分析天平、组织匀浆机、粉碎机、离心机、漩涡振荡器、超声波振荡器、旋转蒸发器、固相萃取装置等,设备购自上海方瑞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工艺

压榨法制取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制得精炼油茶籽油的工艺:

油茶籽→烘干→除杂→脱壳→破碎→蒸炒→螺旋压榨→过滤→压榨毛油

油茶籽毛油→碱炼→水洗→干燥→脱色→脱臭→脱蜡→精炼油茶籽油

1.3.2 工艺参数

压榨过程具体工艺参数如下:①烘干。塔式烘干设备,烘干温度45~55℃、时间18~24h,控制水分含量为7~9%。②除杂。控制杂质含量不高于l%。③脱壳。控制仁中含壳不高于15%,壳中含仁不高于1%。④蒸炒。控制出料水分含量为5%~7%,蒸炒温度105~110℃,蒸炒时间1.5h。⑤压榨。采用螺旋榨油机,入榨温度为105~110℃、干饼残油量为8%~12%。⑥过滤。板式密闭过滤机,控制油温不高于80℃,压强045 MPa。

精炼过程相关工艺如下:碱练80℃,脱色温度80~90℃,搅拌速度140~160r/min,脱色时间25~30min,加入油质量活性白土和活性炭配比为3%+0.2%。 脱臭温度在210℃,脱臭时间为60min。冬化前期降温速率为3℃/h,后期降温速率为0.3℃/h,搅拌速15r/min,温度达到4℃,停止搅拌,养晶24h后过滤得到精炼油茶籽油。

1.3.3 苯并(a)芘含量的测定

苯并(a)芘测定方法参照GB 5009.27-2016[11],取压榨及精炼过程中,主要环节的样品各3份进行苯并(a)芘含量的测定,平均值即为各环节样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

1.3.4 茶籽油脱色过程中不同脱色剂对苯并(a)芘的脱除率的影响

前期研究及生产实践,脱色温度80~90℃,搅拌速度140~160r/min,脱色时间25~30min,脱色效果最好,可以达到最佳脱色工艺[12]。本试验在此条件下,研究不同脱色剂对苯并(a)芘的脱除率的影响,通过加入油质量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质量配比为3%+0.1%、3%+0.2%、3%+0.3%、3%+0.4% 、3%+0.5%,进行脱色试验,抽滤得到脱色油。测定苯并(a)芘的脱除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压榨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变化

油茶籽油压榨和精炼的生产工艺中检测苯并芘的含量结果见图2,原料油茶籽中未检出苯并(a)芘,但是油茶籽经过烘干、蒸炒,压榨处理后,苯并芘的含量分别是0.8 μg/kg、6.6 μg/kg、11.9 μg/kg,茶籽或茶籽饼中的苯并(a)芘含量逐步升高,所得压榨毛油中的苯并(a)芘含量8.5 μg/kg,这已经接近国家标准上限(≤10 μg/kg),表明压榨工艺中蒸炒等环节的高温处理是导致苯并(a)芘含量增加的诱因。油茶籽油在碱炼的过程中苯并芘含量升高为11.3 μg/kg,可能是因为高温条件下,碱性环境催化了苯并(a)芘的合成,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油茶籽油经过脱色和脱臭工艺后,苯并芘含量分别是2.2 μg/kg、3.3 μg/kg,油茶籽油中的苯并芘含量相对于碱炼油显著降低,表明吸附剂对苯并芘的脱除效果显著,吸附剂对苯并芘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脱色到脱臭工艺中油茶籽油的温度由 80℃升高到210 ℃,由于两个过程的吸附剂相同,处理温度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油茶籽油在脱色到脱臭工艺中,导致苯并芘含量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再次升高,可能导致油茶籽油中新的苯并芘产生,由于吸附剂对苯并芘具有明显的吸附脱除作用,新产生的苯并芘受到吸附剂的吸附作用,致使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含量升高不明显;冬化工艺苯并(a)芘的含量显著降低为1.5 μg/kg,由于苯并芘的熔点是179 ℃,沸点为475 ℃,冬化后茶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是因为冬化条件下的苯并(a)芘形成了结晶体被过滤掉,也可能是在冬化条件下油茶籽油中形成的蜡酯对苯并(a)芘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过滤后导致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含量降低,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控制技术研究

油茶籽油精炼的过程中,除去苯并(a)芘的关键工艺为脱色工序,不同脱色工艺使用的复合吸附剂中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配比不同,复合吸附剂对苯并(a)芘的吸附效果也不同,导致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残留量差异很大。通过优化脱色工艺中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配方制造复合吸附剂,较好有效的去除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含量,油茶籽油的脱色油中苯并(a)芘的脱除率结果见图3,结果表明改变复合脱色剂中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含量,对苯并(a)芘具有明显的吸附效果,配比为3%活性白土+0.3%活性炭和3%活性白土+0.4%活性炭制成的复合吸附剂,对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脱除率最高,可以达到95%,脱色后的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含量为0.11 μg/kg,显著低于国际标准的苯并芘含量≤2.5 μg/kg。油茶籽油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在油茶籽油生产的过程中,以3%活性白土+0.3%活性炭配比的复合吸附剂对脱色油中苯并(a)芘的吸附效果最好。

图2 油茶籽油压榨和精炼的过程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

图3 不同配比脱色剂对苯并(a)芘脱除率的影响

3 结论

(1)油茶籽压榨过程中油茶籽蒸炒、毛油精炼过程中碱炼和脱臭工序均会造成苯并(a)芘含量的增加,而脱色和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

(2)精炼过程中,严格的控制工艺条件,可以避免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风险。脱色环节是控制成品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最关键因子。

(3)脱色环节选用油重量3%活性白土+0.3%活性炭配比作为复合脱色剂,苯并(a)芘脱除率可以达到95%,对高品质油茶籽油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活性白土茶籽油中苯
基于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快速鉴别茶籽油
壳聚糖/活性白土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活性白土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研究
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茶籽油的条件优化及茶籽油成品分析
基于回归方程式定量定性分析茶籽油掺伪的研究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测定活性白土中痕量毒理性元素
采用GC—FID分析脂肪酸组分鉴别茶籽油质量
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草珊瑚中苯并[α]芘残留
固相萃取/在线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分析水样中苯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