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扛鼎之作
——评《同盟会代理庶务刘揆一传》

2019-01-28 19:07李绍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同盟会黄兴史料

李绍平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饶怀民教授继出版《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之后,他的又一新作《同盟会代理庶务刘揆一传》[1]一书,于今年年初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正文共九章四十节,洋洋洒洒三十余万言。其内容繁富,考订精详,说理透辟,新见迭出,实乃一部关于刘揆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扛鼎之作。兹就该书的重要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一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开山之作

刘揆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和党务工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于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相始终,且在各个时期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即与胞弟刘道一一起留学日本,探索救国道路。回国后和黄兴、宋教仁等筹组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嗣又联络长江流域的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并协助黄兴谋划发动著名的甲辰长沙起义,此乃内地革命团体领导反清武装起义的先声。接着,他来到上海,又与黄兴、杨毓麟等人一道筹划鄂宁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东京同盟会总部成立之后,又曾代理黄兴执行部庶务一职,主持同盟会总部工作将近六年之久,在当时,其地位是仅次于孙中山、黄兴的同盟会重要领导人。

刘氏流亡日本期间,又曾与黄兴密商,遣其胞弟刘道一回国返湘,策动和领导了著名的萍浏醴起义。起义遍及江西的萍乡、宜春、万载、修水和湖南的浏阳、醴陵、衡山、湘潭、平江等10多个县(市),与清军鏖战匝月,歼敌逾万人。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后所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虽然被清廷镇压下去,却犹如狂飙突起,震惊中外,从而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刘揆一的另一贡献,是在主持东京同盟会总部工作期间,与黄兴等多数同盟会会员一道坚守宗旨,主持正义,以革命大局为重,加强内部团结,做了大量排难解纷的工作,还极力调解孙中山、黄兴因设计国旗图案而产生的歧见。他团结多数同盟会员平息了章太炎、陶成章因与孙中山某些政见分歧而掀起的倒孙风潮。还与宋教仁、程家柽等革命党人一道,一举粉碎了刘师培伙同若干日本人企图攘夺同盟会领导权,策划暗杀孙中山的阴谋,捍卫了孙中山的人身安全及领袖地位。

而在武昌首义以后,刘揆一又偕同黄兴等人驰赴武昌督战,随后回湘组军援鄂,为巩固首义成果,促成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在南北和议告成,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黄兴辞去南京留守之后,他又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密商,决定“屈身入阁”,担任北京政府的工商总长,暗中保存和掌握革命党人的部分权力,以待东山再起。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败露,他又毅然辞去工商总长职务,投身到反袁斗争的洪流之中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揆一仍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关注国家大事,并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尤其是抗战爆发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他便力主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极力提倡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以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揆一被聘为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仍然积极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

由此可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刘揆一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产生过重要影响。毫无疑问,研究刘揆一不仅能加强对他个人革命历程的认识,而且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乃至整个民主革命的历史,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史学界对于刘揆一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人们对他或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有关的历史论著大都略而不谈,抑或语焉不详、以讹传讹者更不在少数。有鉴于此,饶教授不畏艰难,毅然选择“刘揆一传”这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广搜史料,编为文集;选择专题,撰写系列论文和相关专著;最后集其大成,汇聚为《同盟会代理庶务刘揆一传》,从而填补了辛亥革命这一研究领域的一项学术空白。

二、一部史料翔实、考订精审的典范之作

如所周知,深入全面地蒐集各种史料,并对其进行认真的考订,仔细的辨别,谨慎的选择,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是成败的关键。在这一方面,饶教授为我们展现了一套很好的治学方法。

饶教授对刘揆一的研究过程深入持久,搜集到的史料也异常繁富。从1984年开始,他便着手搜集刘揆一的研究资料,并于是年末撰写了第一篇研究刘揆一的学术论文《评刘揆一》[2],发表在《湖南师院学报》1984年第6期上。1986年上半年,他又应江西省萍乡市、湖南省浏阳县和醴陵市三地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邀请,参与对萍浏醴起义史事进行实地调查,采集相关史料,以期共同编辑《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并委托他汇集文献资料,复核口碑史料,删其繁复,酌作文字加工,并编定全书目次。是年7月,这本30多万字的资料汇编得以编竣。到11月,《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3]即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因为萍浏醴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道一是刘揆一的胞弟,所以饶教授在搜集萍浏醴起义的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又接触到不少有关刘揆一的资料,从而为他进一步研究刘揆一提供了诸多方便,对此兴趣也越来越浓,研究工作更一发不可收拾了。

从1987年开始,他便利用寒、暑假和教学馀暇到省内各大图书馆及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图书馆继续搜集有关刘揆一的资料,先后查阅蒐集到不少散见于《复报》《民主报》《亚东丛报》《生计》《震旦》《民主报》《政府公报》《湖南实业杂志》等报章杂志上有关刘揆一发表的文章,收获颇丰。为了获取更多有关刘揆一的资料,在1990年夏天,他又利用暑假来到刘揆一的诞生地湘潭县白石铺八斗冲进行实地考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还意外地找到了记载着刘揆一家世的《刘氏十二修族谱》和《叔祖霖公谈马福益》以及其他相关的刘揆一的资料、图片等等,这为他对刘揆一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嗣后又陆续有所采获。于是,他将这些资料汇聚起来,垂30万字,蔚为大观,合作一书,名曰《刘揆一集》[4],并于1991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样一来,有关刘揆一的研究资料,基本上已网罗无遗,相当完备了。

饶教授采集的史料十分浩繁,而品类亦相当丰富。既有文字史料,又有图像和拓片;文献材料既有诗、联,又有著作和文章。诗篇又分哀婉诗、史诗和书联三种。文篇则包括叙事、书启、声明、函电、章程、规则、演说词、讲话、祝词、呈文、政策、任免令、论著、传记、草案、讣文等10多种。以上是刘揆一本人的著述。至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则有他人为刘揆一所作的小传、年表、寿序及往还书简;后代对刘揆一事功行状的追忆等等。此外,还有由刘揆一徵集到的纪念其胞弟刘道一烈士的诗文集《衡山正气集》。这些文献资料,对研究刘揆一及辛亥革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至于饶教授搜求文献资料的途径,也能给人以启迪。其文献史料的大宗,自然采自国内各大图书馆,这是郑樵所谓求之公;但也得到了刘氏后裔及各地友朋的帮助,这是郑樵所谓求之私。他采择的着眼点无疑基本上是文字和图片史料,这是孔子所说的“文”;但也有不少是从史事发生的实地调查访问所得来的口碑史料,如到刘揆一的诞生地湘潭县白石铺八斗冲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其氏族源流等史事,到萍乡、浏阳、醴陵等地实地调查、访问,以收集刘揆一、刘道一策动,领导的萍、浏、醴起义的口碑资料,这是孔子所说的“献”。饶教授在搜集史料时,将“公”与“私”,“文”与“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能左右采获,满载而归。

饶教授对文献史料的整理和使用,也是很有特点的。首先,凡所采择到的史料,都要作认真的文字校勘,讹者正之,脱者补之,衍者删之,倒者已之,原注注明之,使之恢复本来面貌。其次,凡采择到的史料,都要考明时间,以便科学地引用,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文献记事间有讹误者,亦加注释予以订正。第四,将刘揆一一生行事科学系年,揆为《刘揆一年表》,以与正文互相补充。第五,对史料进行辨伪,故凡所用史料皆真实可靠,所得出的结论也塙然不易,泰山难移。过去,有学者曾认为由刘揆一、刘道一等所策动、领导的萍浏醴起义中的两篇檄文(指《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都督檄文》和《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布告天下檄文》)皆为赝品,并由此推定萍浏醴起义是会党起义,而不是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对此他发表了《也谈萍浏醴起义史料的真伪问题——兼与〈萍浏醴起义檄文辨伪〉一文商椎》[5]的长文,发表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上予以驳正。第六,他对刘揆一的研究,总是循序渐进,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贪大求全。他就该课题择点选面,先作专题研究,先后发表了《评刘揆一》《简论民初刘揆一的经济思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刘揆一》《黄兴与刘揆一》《刘揆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刘揆一的近代化思想——以工商总长任内的经济改革为中心》《刘揆一家世源流考》等系列论文;又就比较大的方面撰为专著,先后出版了《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刘揆一集》《刘揆一与辛亥革命》[6]《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7]等文集和论著。从1984年发表《评刘揆一》始,迄今已历33年。33年磨一剑,他将历年研究成果聚集起来,重新熔铸,汇为一书,故能水到渠成,蔚为大观。他这种孜孜矻矻、积微成著的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实可作为学者之圭臬,史界之楷模。

三、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扛鼎之作

新见选出,胜义纷呈,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清人方东树在《书林扬觯》中指出:“凡著书及为文,古人已言之,则我不必再说;人人能言之,则我不屑雷同。必发一种精意,为前人所未发,时人所未解;必撰一番新辞,为前人所未道,时人所不能。”本书之所论述,实多前人的未发、未道;时人所未解、所不能者。阅读《同盟会代理庶务刘揆一传》一书至少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找到了《刘氏十二修族谱》和《刘氏十三修族谱》,从而拨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刘揆一身上有关家世源流的层层迷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刘揆一的家世源流,可以说一直是个迷团。不少辞书对刘揆一往往是疏漏未录,即使收录了也大多语焉不详;有的辞书辗转传抄,以讹传讹者亦复不少。而新发现的这两种族谱,却详细地记载了刘氏第八十分支第四十六代至五十五代族人上下十代的搬迁轨迹,对第一代族人的字、号、婚配,所生育的子女及其生卒年月等均有详细记录;对于刘揆一之父刘方峣的家庭状况、个人经历及刘揆一、刘道一兄弟的字、号。简历及其子女等亦有翔实的记载。而刘氏第八十分支第四十六代先祖刘汉宗原籍衡山及迁至湘潭的时间、地点等都有明确的记载。特别是两族谱对刘揆一、刘道一兄弟的派名、字号记载特详,可补史书之缺,可证传闻之误。作者寻觅得这两种珍贵族谱,并据以辨明了刘揆一的家世源流,澄清了史学界的传闻之误,无疑是刘揆一研究中的重大创举。

二是发现了刘揆一侄孙刘雨初所撰写的一篇极为重要的回忆录《叔祖霖公谈马福益》,查清了黄兴、刘揆一之所以联络马福益、举行甲辰长沙起义的来龙去脉。如所周知,华兴会是国内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大都由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组成;而要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单靠少数知识分子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自华兴会成立之日起,以黄兴、刘揆一为首的革命党人就把联络会党、运动新军作为发动反清武装起义的主要依靠力量。当时,长江流域哥老会的大龙头是马福益,他拥众逾万人。所以要联络会党,首要任务就是联络哥老会大龙头马福益。而刘揆一之父刘方峣在担任湘潭县衙捕快时,适值清廷正在追捕马福益,刘方峣便密嘱其子刘揆一向马通风报信,使马得以逃脱,刘、马两家遂成生死之交。因有这层关系,马福益对刘揆一遂以“恩哥”相称,无不唯命是听。黄兴、刘揆一因此顺利地与马福益取得联络,于是,便有黄兴、刘揆一、马福益三人于湘潭茶园铺矿洞会晤,从而商定了甲辰长沙起义的计划。而这些曲折经历都仅见于刘雨初的这份回忆录。可见,作者这一发现的学术价值也是相当高的。

三是详尽剖析了刘揆一思想转变的过程。毫无疑问,促成刘揆一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是有其原因的。该书作者通过参与编辑《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积累了3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与口碑史料;在此基础上,又撰写并出版了20多万字的《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一书。该书对萍浏醴起义发生的原因、起义的酝酿准备,爆发与胜利进军、失败及社会影响,起义性质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对同盟会领导的首次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刘揆一是参与策动者之一,他和黄兴一道亲自派遣其胞弟、同盟会员刘道一等人回湘领导萍浏醴起义。这次起义被清廷残酷镇压,被害革命群众逾万人,单刘揆一一家就牺牲了三位亲人,时人称其为“痛苦的革命家”。毫无疑问,国难家仇是推动刘揆一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加之在刘道一牺牲以后,孙中山、黄兴和当时不少革命党人为刘道一撰写了挽联,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又为刘道一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用以寄托哀思。这使刘揆一深受感动,于是将这些挽联、挽诗、像赞、传记等资料搜集起来,刊印为《衡山正气集》,以志哀挽和纪念。这件事对刘揆一思想转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由于有《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作为史料支撑,又有《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一书取得的成果作为研究基础,故作者对刘揆一思想转变的过程剖析颇为细致,详尽梳理了刘揆一如何在革命大潮来临之际,走出痛苦的悲惨境地,从而坚定了革命信念,不仅毅然加入同盟会,而且代理黄兴同盟会庶务一职将近六年,成为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作者这些分析是相当透辟的,也是十分新颖的。

四是本书作者对当时东京同盟会总部的现状分析是客观的。作者一方面肯定了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但同时又指出,它毕竟是由几个革命小团体联合组成的松懈联盟,自成立之日起,其内部就存在着严重的离心倾向;加之由于主要领导人之间存在着政见分歧,使这种离心倾向渐次演变为一次又一次的倒孙风潮。而刘揆一在担任同盟会代理庶务期间,东京同盟会总部正处于多事之秋。当此危难之际,刘揆一挺身而出,临危受命,顾全大局,维护团结,挽狂澜于既倒,救同盟于危难。本书对此分专题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不少重要而新颖的见解。比如当孙中山与黄兴因为设计国旗图案意见不同发生激烈争执时,刘揆一就苦口婆心地往来于两位领袖之间进行调解,使二人心平气和,消除了隔阂。又如,当焦达峰、张百祥、孙武等人发起成立共进会时,刘揆一“极表赞成”。而过去有人认为成立共进会是一种倒退,是搞分裂。作者指出:这其实只是一种误解,因为共进会是“以同盟会的宗旨为宗旨”,是为了更好地联络会党,发动会党徒众参加武装起义,所以共进会成立后,便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各种会党组织基本上统一起来,形成了大联合、大统一的局面。

作者特别着重指出:当陶成章、章太炎等人掀起两次倒孙风潮时,刘揆一在“望浅,众意不属”的艰窘情形下,仍然坚定意志,主持本部工作,甚至在遭到张继的公然殴辱之后,仍不向反孙势力屈服。他和黄兴等多数同盟会会员一道,不仅平息了陶、章等人掀起的两次倒孙风潮,而且团结程家柽等革命党人,一举粉碎了由刘师培伙同若干日本人企图攘夺同盟会领导权,并企图暗杀孙中山的阴谋,从而捍卫了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保障了孙的人身安全,厥功可谓大矣。作者又指出:刘揆一“于1907年3月1日接替宋教仁代理黄兴的同盟庶务一职开始,直到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召开正式大会改组为国民党为止,时间将近六年之久。加之,这段时期,孙中山、黄兴因忙于策动和领导粤、桂、滇地区的反清武装起义,无暇顾及领导同盟会总部的工作;而同盟会在此期间又处于多事之秋,几有濒临瓦解的危险。刘揆一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担任同盟会代理庶务,他实际上已经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之一。他把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和人身安全作为其首要任务,使同盟会这面革命旗帜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东京同盟会总部上空高高飘扬,充分彰显了他的英雄本色和革命道德家的情怀”。在辛亥革命时期,刘揆一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使人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依稀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从而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这也是本书作者在传主之前冠以“同盟会代理庶务”之名的重要原因,这也许更能凸显出他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该书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充分肯定了刘揆一在同盟会的重要地位,讴歌了他对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五是详细地阐述了刘揆一的经济思想;并就刘在出任工商总长前后与袁世凯的关系进行剖析,从入阁的原因到入阁后的表现以及对“宋案”的态度等方面着重说明他并没有与袁世凯同流合污。作者明确指出,刘初入袁阁实属事出有因,是为了借此实现民生主义,发展实业。就任工商总长后又励行经济改革,确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而当“宋案”发生以后,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刘揆一则毅然投入反袁斗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当时著名革命党人居正等人的高度评价。由此可知,刘揆一出任工商总长前后,不仅没有与袁世凯同流合污,而恰恰相反,其反袁立场是异常鲜明而坚定的。是故本书对澄清迷雾,纠正偏见,恢复刘揆一坚定民主革命家的高大形象,可谓功不可没。

六是运用刘揆一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的《救济困难之主张》以及作为木刻单行本散发的《救国方略之我见》的长文,充分展示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救国主张。本书作者指出,刘揆一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者,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尤其是他在抗战时期提出应大开党禁,容纳各派力量共同御敌的主张,对号召和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日救亡斗争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是故从其一生全部言行来看,刘揆一应当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和党务工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载入史册。饶教授的这些论断无疑是十分精准的、新颖的。该书确实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扛鼎之作。

猜你喜欢
同盟会黄兴史料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黄兴:为“亲人”奔跑的“小幺妹”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整人的历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