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国外家长怎么做?

2019-01-28 03:20周洁
新民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李君管教家长

周洁

吾家有儿初长成,正是青春叛逆不好管。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同时偶尔也会犯些错误,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更是走到了性格养成的关键时刻——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课。

然而,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种印象,以为中国的家长讲理之外,好像还总倾向于 “子不打不成才”,毕竟“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说得通俗点,那就是“今天你不舍得管教孩子,将来社会自会替你教育”。

同样是管教孩子,我们也总觉得外国家长好像总是能够和颜悦色,并且绝不动手,不管孩子多么皮,都时刻信奉“孩子与家长是平等的”“快乐的孩子最宝贵”,并且,如果孩子一直犯错屡教不改,那就是家长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对待他……

当然,这样的结论或许有些以偏概全了,尤其是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少新一辈的国内家长也早将“宽松教育”“快乐教育”化归于自己的育儿经验中。

那么,老外们养孩子,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打孩子?后果严重

王小谟生活在美国南部城市奥兰多,今年是她移居美国的第7年,也是做妈妈的第6年。性格有些特立独行的王小谟,也是一个思想前卫的好妈妈,由于住在当地的白人社区里,邻里之间的互动和帮助,她也常常在地道美国人的育儿方式中学习借鉴,寻找亲子关系间的平衡。在接受《新民周刊》的采访中,王小谟通过她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给记者初步介绍了美国中产家庭的日常育儿模式。

一般来说,美国家庭往往不止一个孩子,而且,因为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独立精神,美国人大多都秉承着“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的原则。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上一辈的亲子关系,也体现在下一辈中。王小谟表示,美国人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独立,只要住房条件允许,哪怕是新生儿,也会从出生伊始就独立睡在自己的房间,而不是像大部分中国家庭那样,睡在爸爸妈妈中间或者旁边。

其实,许多欧美国家对待孩子都是如此。比如法国,宝宝几个月大就会被安置在一块围起来的安全的婴儿区,让他们在里面摸爬滚打,再大一些就把宝宝放在地毯上爬。他们认为这样长大的孩子肌肉更灵活,个性也更独立。法国父母对待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平等”。就连孩子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也会对孩子说:“小姐/先生,您挑选好了吗?”

王小谟告诉记者,在美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当然,孩子也有不好带的时候,在尚未懂事的年纪,调皮的孩子要是玩到一起,也会撒泼打滚尖叫不讲理。不过,王小谟告诉记者,在她的观察中,同个社区的爸爸妈妈“从来都是很有耐心地跟孩子说理,平心而论,相同的情况我真的恐怕自己做不到。这或许与他们大部分都成长于多孩子的家庭有关,对这样的情况更为熟悉也更能做出合适的应对。”

对此,常年往返于中美两国、并且曾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李君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李君看来,管教孩子如果纯靠打,会失去它的教育意义。“打得太多就相當于没打的效果,因为孩子会觉得挨了打就已经为这件事买单了,不会再有别的反思。”

做规矩要做在开头,管教孩子也是一样。一开始就给孩子设立各种各样的规则并且父母孩子都要遵守,那么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就会少很多烦恼。“中国古话说孩子三岁看八岁,八岁看终身,不是没有道理的。”

家长有一千种方法让孩子不舒服,从不给零用钱到断掉家里网络,从晚饭吃最不喜欢的沙拉到不送你去棒球场看比赛。孩子未成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性这么强,家长的想象力得有多贫瘠,才会用暴力解决惩罚问题。

正如有家长反思的那样:家长有一千种方法让孩子不舒服,从不给零用钱到断掉家里网络,从晚饭吃最不喜欢的沙拉到不送你去棒球场看比赛。孩子未成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性这么强,家长的想象力得有多贫瘠,才会用暴力解决惩罚问题。

不跟孩子动手,一部分是社会风气使然,另一个原因,也是当地严格的法律明文规定。

一个著名的案例来自美国《圣荷西水星报》2009年7月的报道,中国大陆物理学家王苏文(音)在美做研究,妻子在一家法律事务所担任助理。

有一天夫妇开车出门,妻子教训了后座顽皮的儿子,随后父亲从前座转身打了儿子的脸。这一幕被路人看到后报警。夫妇双双被捕,关在看守所两晚。儿子和女儿被交给一监护机构照顾。

这个案例后来被多次引用,传回国内,也让许多国内的家长第一次有了一个认识:原来孩子,是不能随便打的,哪怕程度很轻。

事实上,自1974年以来,美国国会陆续通过《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收养暨儿童福利法》等一系列法案,将儿童保护纳入政府管理视野,明确赋予了政府机构介入家庭实施干预措施的权力。王小谟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老师会向孩子们传授此类知识,学校里也会有家长志愿者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异常行为并及时上报。

王小谟就是儿子学院的志愿者,学校在培训志愿者时,明确要求他们碰到任何不符合常理的情况或者看到孩子身上有任何不合理的伤口时,都要向学校上报。她偷偷告诉记者,自家孩子能够记事以后,他们也没有再打过他的屁股了,“因为孩子不会帮你隐瞒,家里爸爸妈妈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他都有可能会跟老师聊天聊到,一旦发生(打孩子),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法律后果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美国社会生活多年,王小谟也学会了其他管教孩子的方式。

彼此尊重,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既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魔。如果一味地夸奖赞美,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更何况,孩子哪能无错呢?

在中国,孩子犯错了,有的家长倾向于找个“他还是个孩子呢,他懂什么呀”这样的借口,往往教育孩子也没教育到点子上。在美国,不管多小的孩子做错事,爸爸妈妈都会认认真真跟她讲道理,好像孩子已经能听得懂一样。

李君有很多外国的朋友,在她怀孕期间,她碰到一对外国的夫妇。因为即将要做母亲,所以她格外关注他们的育儿方式,她发现,当这对夫妇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论是孩子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们都会把夸或者说理的内容说得很具体,言之有物,让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有的放矢。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李君启发很大,也成为了她教育孩子的主旋律,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李君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非常叛逆,但即便如此,只要孩子遵守基本原则,她都不会横加干涉。原则是什么?在她们家,就是孩子自己的安全意识与为人处世的礼貌。

和孩子说理,这也是王小谟最常见到的教育方式。在国内,有些家长会觉得太小的孩子是听不懂道理的。但在欧美国家,不论多小的孩子,都被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对于那些大哭大闹的孩子,家长们之间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Time out.

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Time out指的是让运动员暂时停止。但作为孩子的一种惩罚方法,Time out的意思是让孩子从原来的活动和环境中暂时脱离出来,在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地方待着一段时间。

王小谟告诉记者,碰到大哭大闹的孩子,家长会第一时间把哭闹的孩子抱离现场,走到角落,然后再轻声细语地进行安抚。如果是对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通过拿走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来惩罚他错误的行为(当然,这样东西也要与他错误的行为有相关性)。

育儿专家认为,Time out对管理“感情冲动”特别有效,特别是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一般来说,最有效的Time out是在坏行为发生的10秒之内做出反应,行动的迅速非常重要。它能够立刻停止孩子的坏行为,也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Time out已经成为了家长们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但是,这不意味着Time out是最正确也最推荐的教育方法。

国外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很多案例和数据证明,Time out并不会让孩子变好。心理学家Alfie Kohn在他的书《无条件养育》(Unconditional Parenting)中专门写到Time out的话题,认为Time out会让孩子们觉得他们从父母身上获得的爱被收回了,这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过,王小谟还是认为“这个方法挺管用的”,当然,“前提是,你要跟孩子已经讲好规矩,然后所有人都按照规则行事。否则就不灵了。”比如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当着孩子面建立一个Time out的角落,告诉他,这是一个当你生气,伤心或者不愉快的时候就可以来这里平静一下的地方。

当这对夫妇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论是孩子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们都会把夸或者说理的内容说得很具体,言之有物,让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有的放矢。

“如果我带他去哪里玩,8点钟要走,那我就要提前5分钟告诉他这个决定,否则直接时间到了告诉他得走,他不会同意也不会理解。” 王小谟坦言,彼此尊重,才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也需轉变思维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其实许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难免焦虑,难免紧张。在管教孩子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父母也需要学会管理自我。

李君的孩子自小就开始在国外念书,寄宿在国外的当地家庭。李君去看望孩子的时候,也常常会观察当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感觉国外的家长好像心更‘大一些,更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就说他孩子的寄宿家庭一家,主人都在学校工作,是当地的中产阶级,家里有四个孩子,还有一个孩子和李君的孩子同龄。“他们不会特别在意孩子的功课考了几分,而是会定期带孩子去参加体育兴趣班之类的。孩子们也都憨憨的,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正在游览的小学生们。

“好像对他们来说,孩子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学校,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他们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自食其力就好了。”李君说。

王小谟的观察与李君有类似的地方——成绩在国外家长的眼里,并不是那么重要。王小谟的邻居是医生家庭,家里的小幺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告知父母孩子有些跟不上进度,学校提供补习课,可以放学后留下来补补课。“但是他们很果断地就拒绝了,这个选择跟国内的父母可能完全不同。”

另外,王小谟的孩子就读于当地数一数二的公立学校,每天老师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课后练习,比如阅读30分钟、数学的网上练习30分钟等。但是,除了少数孩子会完成外,其他孩子并不把这当做硬性的作业。

“前段时间感恩节放假,学校也留了一些作业,但是全班19个同学,只有4个孩子完成了作业。”王小谟对此毫不意外,她自己也不是虎妈,她坦言,孩子做不做作业都是凭他兴趣。“因为在美国,孩子就是应该玩儿的,学习也是玩儿的一种罢了。而且哪怕文化成绩再好,SAT考了满分,他也不一定就能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她和小区的其他父母一样,总是带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网球、足球、游泳都是孩子的拿手项目,“重要的是教会他keep doing and try his best(坚持和拼尽全力)。”

或许,正是评价标准的不同,让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产生了差异。因为,大多数时候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就是源于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不匹配。但家长的预期就是正确的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当然,美国也有虎妈,一心想把孩子往常春藤送,花费巨资上私立学校和各种兴趣班,王小谟身边也有,而且往往都是old money。“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做要付出的代价都太大了。而且,每个孩子的资质也是有差异的。”

猜你喜欢
李君管教家长
侗乡巨变呀啰耶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家长请吃药Ⅱ
《皇清诰授荣禄大夫李君墓志铭》笺释
答 案 (小小说)
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