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筑的传统文化叙事模式解析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1号楼为例

2019-01-29 01:50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10018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象山室内空间院落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18)

王 兵 (常州大学 213016)

一、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叙事模式

1.建筑传统文化叙事的定义

在一般的认知中,建筑传达建筑本身与所在场所的多重关系与涵义的途径是建筑形态、空间布置、结构材料、生活环境、文化表现的方式等。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作品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的传达出所设计场所的地域传统文化信息,即“建筑要表述的是什么”,这样就引出了建筑叙事的概念。

本文中所指的建筑传统文化叙事,就是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将文学中的“叙事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来理解建筑空间所内蕴的传统文化,并对建筑结构要素、空间关系、建筑语义三个维度进一步剖析,即换一个具有可能性的语言体系来研读建筑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和文化意义,进而丰富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深度。

2.建筑传统文化叙事的载体与模式

在一个完整的建筑叙事的表达过程中,应包含这三部分的载体:图像模型、空间语言、空间参与。

(1)图像模型:这是建筑传统文化叙事表达的基本。通过图纸、动画、模型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等协助表达空间概念,进而拓展了建筑之中的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展示的层面。

(2)空间语言:这是建筑中传统文化叙事的主体。通过空间语言系统中的概念、语义、句法,将建筑、环境、室内空间不同尺度的形态嫁接到一起,营建空间形态中的传统文化叙事模式,提供给空间中的使用者更多的传统文化体验与参与感。

(3)空间参与:这是传统文化叙事的一个最终目的。建筑空间同时具有精神与物质两个维度上的双重意义。建筑空间的创造过程,是建筑的人文属性的一个投射,是由创作者和使用者一同营建的精神内涵。建筑创造者传达出场地地域文化信息,使用者再建立起与自身经验相关的主角体验,从而建立起了建筑中传统文化叙事的模式。

二、象山校区二期11号楼工程实验加工中心楼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第二期教学楼建筑是由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其中11号楼作为本文叙事案例主体,设计师作为空间的叙述者,设计师使得“文人的建筑”这一概念在建筑中更深一步的发展,使整个象山校区互为连结,“自然”成为了建筑师对校区建筑与环境的最重要的思考,而“自然”与具有“城市”特征的“校园”这一词汇相结合,就产生了“自然”与“城市”的思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园林”就是这一思考的融合体现,建筑师将自己对“园林”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在象山校区的二期工程中。本文以象山校区二期工程的11号楼为例,通过环境、建筑、室内空间三个维度进行建筑传统文化叙事模式解析。

1.环境空间维度

象山校区校园建筑与自然空间营造中的园林传统文化建设。整个大学可看成就是一个大“环”,而每一个围合的独立建筑,可看作成合院式布局的园林院落,构成了一个个的小“环”,在这些“环”之间,具有动态性的曲折小路将具有静止性的园林院落串在一起,则形成空间上的一个大环。同时,曲折性的小径与“几”字形方正的教学建筑院落形成在动静上的对比,为人们在这样的一个环境空间组合中行走、游览营造了动静结合的园林式游览体验。象山校区的美院选址,是处在杭州城的西南部,坐落于幽静的群山脚下,在整体上形成了“城 +山水”的新式大学校园选址布局。整个大学校园的最大特点就是“依山而建”。围绕着山体而建的教学建筑区,构成山水与人文建筑相结合的局面,组成静态的大“环”。

11号建筑工程实验加工中心楼,建筑本身是以“几”字形跟随山体而展开,形成几个半敞开的庭院类型空间,面对山体而建,建筑能自然的将周遭景色收入进来,四季交替,景色更迭,形成一种无形、可变的张力。设计师在这里的创作,可视为校园的骨架结构,将可变的张力与自然景色的随机性保留,给生活学习于此的使用者根据个人进行创造体验。通过生活来营造建筑,让建筑本身与人的活动更加磨合,而不是让人生硬的去适应建筑,强调大众参与的有机建设理念,配合11号建筑周边种植以繁茂的植被,建筑院落自然掩没于环境之中,独有传统园林院落的秀丽,形成建筑院落相连的动态小“环”。

设计师王澍通过安排环境空间与建筑的关系使得院落空间与周围环境构成静态的传统文化叙事空间。院落在此基础上,可以作为一个“承载体”,承载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与周遭景象,自身处于这样一个相对于外界的静态空间中,通过情景式的体验,内化为传统院落文化的空间体验;使用者通过对这一类的空间关系的体验,来获得对叙事主题和物质空间之间关联的感知。

2.建筑空间维度

设计师将本土地域性的景观元素融入到建筑中,演绎地域性传统生活与其空间文化。王澍先生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认为与周边自然融为一体,是建筑的最好的状态。11号楼设计为包括大量阶梯教室的教学楼,整体建筑类型属于“山房”类型,总体3层,一层的地板与第三层的屋顶部分形成两条出挑颇深的飞檐,之间的白色墙面有浇筑的步道连廊。

在11号楼之中,步道连廊围绕于建筑,高低起伏。在建筑空间中,它是一个交通空间,是室内走道进一步延续到了外部空间环境,由于步道连廊与室内通道路线交相穿插演变,而使建筑与环境能更好的融合。

多变的步道连廊达成一种动态的文化叙事空间,行走流线多变,步行者能以线性的方式体会建筑主体间的分隔,形成连续又有变化的建筑体验空间。将园林中曲折的小径空间体验融入到建筑空间之中,演绎出传统园林的曲径之美。

3.室内空间维度

在小说、故事和电影中,通常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来讲述,相类比,建筑的叙事通常则是通过、材料、色彩、肌理和功能等来表达。在建筑室内空间材料上,11号楼主要选择钢、混凝土、竹制模板等纯朴、可塑性强的材料。使得室内空间在日常使用中,通过改变立面竹板的密集度而产生不同光线变化,营造流动、斑驳的室内空间形象。在建筑内部,背向象山的墙立面被设计成若干几何形状的小孔作为透光窗洞,材料上选择为水泥做毛面处理,夏日在建筑内能感到柔合的风和较低的温度,朝建筑群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建筑屋顶如同层层山脉。

在建筑室内之中,建筑师巧妙利用园林中的“框景”手法,利用门洞或窗口等小型的平面透景空间,摄取室外或室内的立体景色空间,11号楼立面开以大量的规则细长洞口或以走廊与开放空间的交界处入口作为一个框景洞口,这形成了建筑室内的特色。这一种空间效果,可以解释为将平面中的正负形关系以立体的形式融入到建筑的文化叙事之中,形成了一个交互的叙事舞台,生动的展示了《园冶》中框景文化在园林中的应用。

三、结语

在象山校区二期工程的建设中,王澍将一些西式现代设计和国内江南地区园林的审美体验相掺杂。将“道路”与“院落”组成的“环”作为若干个单体空间,形成一个以使用者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叙事意向。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认知不仅存在于空间和环境上的感知,也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王澍在建筑的传统文化叙事中所传达的,是从空间、人居、环境理论上将建筑、环境和文化所连结起来,这是在精神层面上更贴近人本身的大学校园建筑,是“校园”“自然”“城市”符号融合的中国现代建筑。对于当下的国内城市,无疑是非常需要可识别的地域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我们作为设计工作者,同时需要去探寻一个较为合理的机制模型来建构大学校园中的建筑传统文化叙事模式。

猜你喜欢
象山室内空间院落
《室内空间设计》
象山无象
八一作品
基于VR 技术的室内空间布局三维模拟成像系统设计
天下无敌手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象山